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99网
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02)

一、学科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6年机械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3年机械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成吉林省微纳与超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控制工程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智能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机械加工智能测控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2个校企共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学科依托于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2个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面向吉林省的汽车、轨道客车、光电子、冶金等产业,在数字化设计、低能耗绿色制造技术、超精密制造技术、智能机器人、生产过程信息获取、故障诊断等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

三、研究方向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理论,精密加工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汽车检测技术及设备、石油化工机械装备、机器人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展研究。采用数字化建模、有限元法、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人

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为实现手段,重点开展机械系统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控制与检测,故障诊断与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

2.微纳与超精密制造

本研究方向针对微纳结构功能器件设计和制备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超材料快速制造、复杂光学制造、仿生工程制造等三个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围绕难加工材料复杂光学零件的制造、微纳结构功能器件大面积加工、规模化制备、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3.机电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报

针对精密机电系统的故障诊断与预报所面临的数据获取困难,系统强耦合性、强非线性、参数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以提高精密机电系统故障诊断和预报的精度为目的,在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项目团队系统深入地探索了精密机电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报表现特征、故障机理分析方法、故障诊断与预报实现方法等关键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轨道车辆、汽车零部件检测、数控机床、冶金精炼、制药装备、医疗器械、武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应用。

4.智能机械与机器人

本研究方向针对各类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控制及优化方法,研究柔性机械臂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方法、轨迹跟踪和力/位置控制方法及故障检测及容错控制方法,研究复杂环境下深空探测器自主控制方法及复杂大系统模型优化与多目标优化方法,为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系统提供有效控制方法。

四、学制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实际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不少于16学分的课程学习。

五、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工作和创新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部分,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以表格呈现,见下表)

2.个人学习计划:博士研究生需在入学前确定导师和研究方向,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本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课程教学以面授教学为主、讨论、自学为辅,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试(开、闭卷)、口试、报告、论文等。

七、学位论文 (一)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以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开题报告为依据,对博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论文选题及进展情况、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考核。各学院按学科组成考核小组,小组成员一般由5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组成,考核小组在听取博士研究生汇报及审阅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填写《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登记表》。通过考核的博士研究生,按原计划进行培养。对中期考核未通过的,考核小组要写出处理意见。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时间均在第五学期初进行,10月底前完成。

(三)学术成果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标志,也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基本前提。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署名单位为长春工业大学的学术论文,且发表论文内容应属于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要求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2篇;

2.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1篇,发表EI期刊论文2篇; 3.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四)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

修满规定学分且已发表符合各学科要求的学术论文的博士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答辩的博士研究生须提供5份博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寄给5位校外同行专家进行“盲评”,全部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一般在10万字以上,参考文献及其他相关要求由各学科培养方案具体规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组成,成员应是与博士研究生论文研究内容相近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中外聘专家至少2名。

博士研究生采用PPT的形式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论文内容汇报。答辩委员须认真审阅每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期间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并能够根据博士研究生的回答给出全面、正确的指导意见。答辩委员就学位论文水平和博士研究生的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和评议,获答辩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时方可做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八、培养环节 1.学位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初前完成。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创新点与难点、论文工作进度安排、科研条件等。在课题选定前,要求研究生广泛调查研究,大量系统地查阅国内外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有关技术现状。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阅读量不少于60~8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阅读不少于1/3,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和生产实际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不少于10000字)。

开题报告应以学术活动方式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5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评审,博士研究生自述时间不少于25分钟。开题报告通过者可获得2学分,未通过者,应在1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直至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2.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需参加入学教育(包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座和安全教育)、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活动6次以上,完成者计入1学分。

3.学术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4学期)至少主讲学术报告2次以上,并向学院提

交《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通过者计入1学分。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7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0802)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学时 类 别 编号 课 程 名 称 授课/ 实验 学 位 课 10学分 公共基础课 B110101 第一外国语 5学分 专业基础课 5学分 B1001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B010801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 B010802 先进制造技术 B010803 时间序列分析 B10099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B110174 第二外语(日) B110176 第二外语(英) 非 学 位 课 ≥2学分 选修课 B010811 智能控制理论 B010812 现代分析基础 B010813 小波分析理论 B010814 人工智能 B010815 生产过程精准控制技术 B010816 机器人学 B010817 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B010818 微纳精密制造Ⅱ B010819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技术 培养环节 4学分 01 04 05 文献综述与开题 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 36 18 36 40 18 60 60 36 40 40 18 18 18 18 18 18 学开课备注 第一外国语为英语者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者 分 学期 3 2 1 2 2 1 2 2 2 2 2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2 1 1 2 1 1 1 3 5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