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卷之文学类作品命题规律及教学策略
华侨中学 周岸
笔者研究了丽水和金华从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发现文学类作品的选材主要为散文和微型小说,其中散文出现3次,小说出现6次(2011年两地合考)。命题紧扣当年考点。纵观近五年文学类作品命题,考查点主要为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体会一些表现手法的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其他话题。主要考核学生归纳分析、筛选整合、品词析句、综合运用等能力。每年的考点稍有变化,改动后愈加趋向科学化、合理化,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和解题习惯。现分考点进行文学类作品命题规律和教学策略的探寻。
一、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考点阐释: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受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常见题型:
1、概括情节(短语型)。如2008年金华卷第4题: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的内容?2009年金华卷第5题:请用简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
处不超过6个字)2011年金华丽水卷第9题: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答题时要注意所给例子,有没有规定字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回答时往往省略主语。
2、概括故事情节(句段型)。如2007年金华卷:“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在这片记忆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件事?2010年金华卷第6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2010年丽水卷第7题: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3、概括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如2007年金华卷第12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8年丽水卷第9题: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所流露的情感,引发了你什么思考?
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思路解析: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段的大概内容,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的内部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中语段之间的关系,弄清诸如并列、转折、承接、递进、对比等等关系,进而对文章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3、概括各层各段大意,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4、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衷乐的变化。特别是主要的思想感情。
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两点:①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 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兼收并蓄,全面而不会漏失。 ②)答案形成: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 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二、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阐释: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
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常见题型: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如:2007年金华卷第8题:下面这段话加点的“射出”如果改为“飞出”好不好?为什么?2009年金华卷第7题: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010年金华卷第7题: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011年金华卷第10题: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第一小题(“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2、句子的作用。如:2007年金华卷第9题: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请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作点赏析。2008年金华卷第6题: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007年丽水卷第11题:文中写道:“我确信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8年丽水卷第8题:文中一些句子语言优美而又意味深长。请参照示例,选取一句加以赏析。
思路解析:
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一)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把握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五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
落来理解。代词的指代义,必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二、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
(一)考点精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1、问语句、语段的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眼、点明主旨等作用。
2、问语句含义的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1)结合修辞分析。
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2)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
(3)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4)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5)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作出简明的赏析或评价
(一)读懂人物 把握形象
考点解读: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重点考查感悟评价能力。
常见题型:
1、以分析归纳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环境、情节、关键语句和具体的写人方法,说明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特征,并据此能概括出作品的主题。如:2008年金华卷第5题: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2010年金华卷第9题: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011年金华卷第11题: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2007年丽水卷第10题:文中对“高个男子”做了比较 的外貌、神态描写,试结合文中语句,从某一角度分析其作用;2010年丽水卷第8题: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
2、以赏析评价为方式的论说题。要求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对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如2009年金华卷第6题: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2011年金华丽水卷第12题: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沙利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007年丽水卷第12题:故事中的“艾艾”在哪一个方面给你留下美好或深刻的印象?请简要说明理由;2009年丽水卷第7题:
从第(5)(10)节划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以感悟、联想为方式的延伸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启示。如2008年金华卷第8题:结尾说“他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2009年金华卷第8题:文中划线句子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2010年第8题: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他表述出来。(30字左右);
思路解析:
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三是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四是对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全面;五是一定要结合文中的事例或者是句子来具体评价与分析。
(二)披文入情 归纳主旨
考点解读: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本考点重点考查分析、领悟、概括能力。
常见题型:
1、能准确判断并分析文章为表现主题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如:2009年金华卷第9题: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孔乙己》、《斑羚飞渡》、《我的叔叔于勒》……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2008年丽水卷第7题:第(9)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无声无息,但明亮如焰”的鸱鸺和“在草丛中尖声吟唱”的蟋蟀?2009年丽水卷第8题:第(9)节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用意?2010年丽水卷第9题: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的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未涉及)
3、能根据文章的中心补写出文章的中心句。(未涉及)
4、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的主题谈一点体会。如2007年金华卷第13题: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2010年金华卷第10题: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思路解析:
1.摘录句子并说明理由时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必须在感悟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把握的句子。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应着眼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
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对感情较隐晦的文章要挖掘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力求准确。
3.谈对文中某问题、某说法的认识必须“结合现实生活”,要有创意,还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4.针对文章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深入的分析、认真的态度,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答题时建议使用“我认为”“我建议”的句式,使口吻谦虚,表达规范。
5.根据内容想像情节及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一定要在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材料中的情节、人物、细节、情景、场景,要想得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性格,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想像内容要丰富,描述要生动,并能与文章浑然一体。
6.谈阅读感受比较灵活,可以从构思、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思考,但一般应着重从文章的情节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心灵启迪及精神影响方面来谈,最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7.评价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要在感知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性格、精神实质方面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语言要概括凝练。
四、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体验
考点解读:
“作品感受”是新课标对精读评价的五大方面之一,指的是在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人物、征等做出的体验和感受,并能根据要求回答出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作品感受考查的重点是着眼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阅读后针对作品的某一点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难点是对体验和感受的拓展延伸,即从阅读作品中某一点引申出来,要求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往往是开放性试题。
常见题型:
1.作品让人感动的地方或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类。如2007年金华卷第13题: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或结合理解文意谈感受、体会。如2008年金华卷第8题:结尾说“他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2008年丽水卷第9题: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所流露的情感,引发了你什么思考?2009年丽水卷第9题: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根据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3.对作品中人物做法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如2011年金华丽水卷第12题: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沙利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010年丽水卷第10题:小说围绕“儿子”问题来写,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
4.作品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如:2007年丽水卷第13题:展开合理想象,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尾。(限60字)
考查作品感受多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基本都是简答题,而且多数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要点或提示,属于开放性试题。
思路解析:
作品都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的不同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以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作品感受能力主要考查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不仅要读懂而且还要读透,这是阅读能力中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人生经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的不同,每个人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答题方向。但开放性不等于天马行空没有,必须围绕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来组织答案。
评价类试题,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无论从新课程理念看,还是从应试答题的角度看,整体把握、理解作品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探究评价的前提。反映在考试评价当中,就是在阅读中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审视作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评价文中的观点,等等。我们在平时阅读中要提高自己对此类试题的主观审视能力,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一分为二法”“比较法”等等,从而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概括凝练。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
理解类试题,是要求考生联系语境领悟内涵,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品味语言,感受主旨。文学作品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果只能孤立地
看到一个词语、一句话,是难以确认词语和句子的特殊情味的。只有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语言的组合关系,认真推敲,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作品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词语和句子的情味,才能设身处地,由表及里,正确领会词句和文章的意蕴,受到感染和熏陶。
感悟启示类试题,同学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阅读体验、感悟或启示,不能脱离作品,天马行空式地随意漫谈,必须结合作品内容、作品意蕴来展开。同学们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生活,联系自我来谈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这类题目要点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话不在多而在感悟启示到位。这类题目一般应着重从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心灵启迪及精神影响方面来谈。
感想联想类试题,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具体要求展开联想,抒发感想。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细节、情景、场景,要想得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性格,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合乎作品意蕴,要有自己的感受。联想感想内容要丰富,描述要生动,概括要凝练,特点要鲜明,并能与文章浑然一体,使人受到教益。
联系生活实际类试题,一般都要求联系实际来解答。要联系的“实际”也是多种多样的,或学习实际,或个人实际,或社会实际,或生活实际……无论是谈观点、谈体验,还是谈感受、谈启示,都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联系某方面的具体实际。像前面列举的厦门市和常州市试题,只要结合实际和生活感悟去解答,这样才是最真实、最独特的个人感想,而不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空洞的“感想”。总之,要应对联系生活实际类的试题,既要有生活积累,又要观点突出、感受独特、善于出新,这样才能答出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