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 向量垂直:。 (a,b)2 新 课
大 约 15 分 钟 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或垂直 7. 向量共线与共面:终点与公共起点在一条线上或在一个平面上。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 向量的加减法 加法运算规定如下: (1)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 (2) 平行四边形法则 注:向量a和b不平行时 (3)向量的加法符合交换律和结合律 (4)负向量: 由此规定向量的减法: 启发学生讨论向量加法的性质 诱导学生得出负向量的概念,从而得到将减法变为加法来运算(这一事实可联想到计算机的运算),并推导出减法运算的几何表示。 叙述数乘的概念,启发学生得到性质及单位向量的表示式。 简要叙述定理的证明 与学生讨论例题 讲解,注意向量由高中的平面上发展到空间中。 简要叙述公式,启发式讲解例子 启发并推导出向量的模与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联系,方向角、方向余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叙术投影的概念,讲解例子 简要叙述 大 约 16 分 钟 大约10 分钟 大 约 35 分 钟 约 5 分 钟 abc 即a(b)c 把向理量a和b移到同一起点,则从b的终点向a 讲 的终点所引向量便是C 授 (1)定义 3.向量与数的乘法a: 新 (3)单位向量的表示 (4)定理1:设向量a≠0,那么,向量b平行于a的 课 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λ,使b=a (5)例1: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通过坐标把空间的点M、向量r与一个有序数组一一对应起来。(向量r的坐标分解式:) rxiyjzk,四、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五、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 1.向量的模与两点间距离公式 2. 方向角与方向余弦 3. 向量在轴上的投影 1.向量的概念 2.向量的线性运算 小3.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结 4.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5.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 作业
教材P12 习题8-1:4、14、15 (2)运算的性质
2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2)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熟悉教案及讲稿 让学生搞清楚数量积与向量积的概念及其应用,掌握向量平行、垂直等重要的结论,为空间曲面等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1.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及其等价的表示形式 2.向量平行、垂直的应用 1.活学活用数量积、向量积的各种形式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相应结论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实例引入数量积概念 导引例:物理上:物体在常力F作用下沿直线位演示与推导 时间 1.复习回顾: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约 性运算、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 10 2.作图,讲解,归纳总结得出数量积的概念 分 钟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二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入 移s,力F所作的功为 WFscos 其中为F与s的夹角。 一、数量积: 1.定义:ababcos,式中为向量a与b的夹角。 2.投影表示式:当a0时,abaPrjab; 叙述 启发推导 Ⅴ. 结合律:(a)c(ac)为数 4.坐标表示式:设a{ax,ay,az}, 演绎推导 3 约 40 分钟 当b0时,abbPrja b讲 3.性质:Ⅰ.aaa 2 授 Ⅱ.两个非零向量a与b垂直ab的充分必要 新 Ⅲ. 交换律:abba 课 条件为:ab0 Ⅳ.分配律: (ab)cacbc b{bx,by,bz}则 abaxbxaybyazbz ab两向量夹角可以由cos式求解 ab5.两个例子 二、向量积: 1.实例: 2.概念: 3.性质:Ⅰ.aa0 启发式讲解例子 作图讲解实例,导出向量积概念。 启发,讨论,演绎推导出性质、公式 启发,讲解例子 简要叙述 留时间让学生提问 约 40 分钟 Ⅱ.两个非零向量a与b平行a∥b的充分必要讲 条件为:ab0 Ⅲ. abba 授 Ⅳ. (ab)cacbc 新 Ⅴ. (a)ca(c)(ac) 为数 4.几个等价公式: 课 Ⅰ坐标表示式:设a{ax,ay,az}, b{bx,by,bz}则 ab(aybzazby)i(azbxaxbz)j(axbyaybx)kiⅡ.行列式表示式:abaxbxjayby kaz bz 补充:|ab|表示以a和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三个例子 向量的数量积(结果是一个数量),向量的向量积(结果是一个向量)(注意共线、共面的小结 条件)收敛数列的有界性; 约 10 分 钟 作业
P22 习题8-2:1、3、9 4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3)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三节 曲面及其方程 熟悉教案及讲稿,制作二次曲面的截痕法演示PPT 介绍各种常用的曲面及描绘二次曲面的截痕法,为学习重积分、线面积分打下基础。学生应该会写出常用的曲面方程,并对已知曲面方程能知道所表示曲面的形状。 教学重点 1.曲面方程的概念 2.球面方程 3.旋转曲面的方程和柱面方程 旋转曲面和二次曲面的截痕法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由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曲面引入 导入 一、曲面方程的概念 1. 实例: 2. 曲面方程的定义:如果曲面S与三元方程 叙述 与高中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平面方程对应起来讲解曲面方程的定义 通过例子说明几种常见曲面的方程 有下述关系: 口述 演示与推导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25 分 钟 大 约 25 分 钟 5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F(x,y,z)0 (1) 讲 1)曲面S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1) 2)不在曲面S上的点的坐标都不满足方程(1) 授 那么,方程(1)就叫做曲面S的方程,而曲面S 就叫做方程(1)的图形。 启发总结得出结论 新 3.几种常见曲面的方程 (1)球面 课 例1-例2: (2)线段的垂直平分面(平面方程) 例3-例4 由上述例子,可知研究空间曲面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定义 说明 推导几种常见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1) 已知曲面作为点的轨迹时,求曲面方程。(讨启发并推导出旋转曲面方程的求法,并举例论旋转曲面) (2)已知坐标间的关系式,研究曲面形状。(讨论柱面、二次曲面)二、旋转曲面 讲 授 1. 定义: 2. 旋转曲面图绕哪个轴旋转,该变量不变,另外的变量将缺的变量补上改成正负二者的完全平方根的形式。 例5- 例6 (1)双曲线 大 约 20 分 钟 xz1分别绕x轴和z轴; 22ac22222 绕x轴旋转:xyz1 旋 a2c2转xyz1 22ac222 绕z轴旋转:双 曲面 叙述柱面定义,由定义启发学生导出特征 介绍几个常用的柱面 叙述定义 y2z21 (2)椭圆a2c2绕y轴和z轴; x0新 课 y2x2z21 绕y轴旋转:22acxyz1 绕z轴旋转:a2c2222旋转椭球面 y22pz (3)抛物线绕z轴; x0 xy2pz 旋转抛物面 三、柱面 1.定义: 2.特征:x,y,z三个变量中若缺其中之一(例如y)则表示母线平行于y轴的柱面,其准线为xoz平面上的曲线。 3. 几个常用的柱面: a) 圆柱面:xyR(母线平行于z轴) b) 抛物柱面:y2x(母线平行于z轴) 222222 6
y2z2c) 椭圆柱面:221(母线平行于x轴) bc 大 约 25 分 钟 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讲解,并总结各x2y2叙述截痕法: d) 双曲柱面:221(母线平行于z轴) ab 四、二次曲面 1. 定义:三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曲面称之为二次曲面. 相应地平面被称为一次曲面. 2. 截痕法:用坐标面和平行于坐标面的平面与曲面相截,考察其交线(即截痕)的形状,然后加以综合,从而了解曲面的全貌. 以下用截痕法讨论几种特殊的二次曲面. 种图形规律特点,可以写出其它的方程表达式。 x2y2z2(一)椭球面2221 abc(二)抛物面 x2y2z,1. 椭圆抛物面:(p与q同号) 2p2qx2y2z,2. 双曲抛物面(马鞍面):(p与2p2qq同号) (三)双曲面 1. 单叶双曲面 x2y2z2221 2abc2. 双叶双曲面方程为 x2y2z2221 2abc曲面方程的概念,旋转曲面的概念及求法,小结 作业
7
总结性简介 约 5 分 钟 柱面的概念(母线、准线),椭球面、抛物面、双曲面、截痕法. (熟知这几个常见曲面的特性) P31 习题8-3:2、5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4)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四节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熟悉教案及讲稿 介绍空间曲线的各种表示形式,为重积分、曲面积分作准备的.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立体的解析表达式,并会简单描图;让学生学会计算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1.空间曲线的一般表示形式 2.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 3.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空间曲线参数方程的建立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复习曲面及其方程 导入 一、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可以看作两个曲面的交线,故可 启发学生,导出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用例题作示范,让学生学会分析曲线的方程,导出曲线的图形 叙述 与曲面的关系 演示与推导 叙述曲面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联想曲线时间 约 3 分 钟 大 约 32 分 钟 大 约 25 分 钟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以将两个曲面联立方程组形式来表示曲线. F(x,y,z)0 G(x,y,z)0特点:曲线上的点都满足方程,满足方程的点 都在曲线上,不在曲线上的点不能同时满足两 个方程. 讲 例1-例2 二、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 将曲线C上的动点的坐标表示为参数t的 授 新 课
函数: xx(t)yy(t) zz(t)当给定tt1时,就得到曲线上的一个点 (x1,y1,z1),随着参数的变化可得到曲线上的 全部点. 例3 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设空间曲线C的一般方程为 举例说明,曲线参数方程的导出,进一步阐述螺旋线的性质 8
讲 F(x,y,z)0 G(x,y,z)0 (3) 叙述 大 约 35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消去其中一个变量(例如z)得到方程 H(x,y)0 (4) 曲线的所有点都在方程(4)所表示的曲面(柱面)上. 此柱面(垂直于xoy平面)称为投影柱面, 投影柱面与xoy平面的交线叫做空间曲线C 启发学生同理推导 或曲面在坐标面上的投影,这时要利用投影柱面和投影曲线. 例4、 例5、例6: 1.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参数方程: 通过例子示范,让学生掌握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的求法 简要回顾主要内容 授 在xoy面上的投影曲线,简称投影,用方程表 新 示为 H(x,y)0 z0 课 同理可以求出空间曲线C在其它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 R(y,z)0; yoz面上的投影曲线x0T(x,z)0xoz面上的投影曲线 y0 在重积分和曲面积分中,还需要确定立体小结 F(x,y,z)0 G(x,y,z)0xx(t)yy(t) zz(t)约 5 分 钟 2.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H(x,y)0 z0作业
R(y,z)0 T(x,z)0 x0y0教材P P37 习题8-4:3、6 9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5)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熟悉教案及讲稿 让学生了解平面的各种表示方法,领会各种特殊位置平面的表示方法,会求出各种位置上的平面,了解平面与其法向量之间的关系. 1.平面方程的求法 2.两平面的夹角 平面的几种表示及其应用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导入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空间曲面方程的概念 的概念 演示与推导 与学生一起复习回顾空间曲面方程时间 约 3 分 钟 大 约 30 分 钟 通过例题示范,怎样求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启发诱导学生,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与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令Ax0By0Cz0D 得到任一平面都可以用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平面的一般方程为: 程对照 由方程分析几个特殊的平面 1.平面的法线向量定义:垂直于一平面的非零向量 叫做平面的法线向量. 叙述概念 平面内的任一向量均与该平面的法线向量垂直. 2.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启发并导出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A(xx0)B(yy0)C(zz0)0 此即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讲 平面上的点都满足上方程,不在平面上的点都 不满足上方程,上方程称为平面的方程,平面称为 方程的图形. 授 例1-例2 二、 平面的一般方程 新 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课
A(xx0)B(yy0)C(zz0)0 AxByCz(Ax0By0Cz0)0,推导出平面的一般方程 AxByCzD0 几个平面图形特点: 1)D=0:通过原点的平面. 2)A=0:法线向量垂直于x轴,表示一个平行10
讲 授 于x轴的平面. 同理:B=0或C=0:分别表示一个平行于y轴或z轴的平面. 3)A=B=0:方程为CZD0,法线向量 {0,0,C},方程表示一个平行于xoy面的平面.同理:AXD0和BYD0分别表示平行于yoz面和xoz面的平面. 4)反之:任何的三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个平面 程 通过例题示范,怎样求平面的一般方 叙述定义 启发推导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 2 大 约 30 分 钟 大 约 30 分 钟 例3、例4、例5 新 三.两平面的夹角 定义:两平面法向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课 设平面1:A1xB1yC1zD10,2:A2xB2yC2zD20 n1{A1,B1,C1}, n2{A2,B2,C2}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cos|A1A2B1B2C1C2|A1B1C1A2B2C222222 启发分析得到结论 示范用公式求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证明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简要叙述 几个常用的结论 1) 两平面垂直: (法向量垂直) 2) 两平面平行: (法向量平行) 3) 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例3例7: 1.平面的方程三种常用表示法:点法式方程,小一般方程,截距式方程. 结 2.两平面的夹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作业 教材P72 P42 习题8-5:3、6 约 7 分 钟
11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6)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六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熟悉教案及讲稿 让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求法,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 1.直线方程 2.直线与平面的综合题 直线与平面的综合题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导1、复习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 口述 入 2、复习平面的一般方程 讲 授 新 课 12 演示与推导 时间 约5分钟 约 3 分 钟 约 42 分 钟 约 25 分 钟 一、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空间直线可以看成是两个平面的交线.故其一般方程 由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启发导出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由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启发学生仿此导出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 口述 用例题说明直线方程的求法及三种形式的互换 A1xB1yC1zD10为: A2xB2yC2zD20二、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1、方向向量.s{m,n,p} 2、对称式方程(或称为点向式方程). xx0yy0zz0 mnpxx0mt3、参数方程yy0nt zzpt0三种形式可以互换,按具体要求写相应的方程. 例1-例2三、两直线的夹角 1、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通常指锐角)叫做两直线的夹角. 2、两直线的夹角的计算公式 与空间两平面的夹角对照,启发学生仿此导出 cosm1m2n1n2p1p2222m12n12p12m2n2p2 两直线L1和L2垂直: m1m2n1n2p1p20 讲 授 新 课 讲解、分析例子 例3—例4 口述,直观画图,启发学生导出公四、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式 当直线与平面不垂直时,直线与它在平面上的投影直 线的夹角(0)称为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当直线 2 与平面垂直时,规定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 2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s{m,n,p},平面的法线向 量为n{A,B,C},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那么 AmBnCpsin 222222ABCmnp ABC 直线与平面垂直:s//n 相当于 mnp 直线与平面平行:sn 相当于AmBnCp0 xyz10平面束方程:过平面直线的平面束 xyz10 方程为 (A1xB1yC1zD1)(A2xB2yC2zD2)0通过例子讲解公式的运用 mnp两直线L1和L2平行:111) m2n2p2 大 约 20 分 钟 例5 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两直线的夹角(注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 约 5 分 钟 作业 教材P49 习题8-6 1、4 小结 面的夹角(注意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3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7)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导入 讲 授 一、向量的代数 (一)向量的概念 向量、向量的表示方法、向量相等ab、向 提问式复习 提问式复习 4、柱面 5. 二次曲面 (三)空间曲线 14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八章 小结与习题课 熟悉教案及讲稿 复习本章内容,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1.向量代数及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2.典型的综合题 直线与平面的综合题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演示与推导 时间 大 约 30 分 钟 量的模、向量的夹角、向量平行、向量垂直、 向量共线与共面.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 向量的加减法 2.向量与数的乘法a: 3、向量的坐标表示法 4、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5、向量模长的坐标表示式 6、向量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 新 (二)数量积: (三)向量积: 课 二、空间解析几何 (二)曲面方程的概念 1.曲面方程的定义. 2. 研究空间曲面的两个基本问题: (1)已知曲面作为点的轨迹时,求曲面方程. (2)已知坐标间的关系式,研究曲面形状.3. 旋转曲面 讲 授 (四)平面 1.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2. 平面的一般方程 3. 几个平面图形特点: 4 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5.两平面的夹角 6. 几个常用的结论 1) 两平面垂直 2) 两平面平行 3) 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分析、启发、讲解 分析:由已知条件建立关于z的方程,从而求之。 分析:由A、B二点坐标的特点,设所求平面的方程为截距式方程 分析:先设点C(0,0,z),可用向量的向量积确定ABC的面积,从而可得关于z的函数,再用导数知识确定使ABC的面积最小的z。 大 约 30 分 钟 约30分钟 新 (五)空间直线 课 1. 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2. 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 参数方程 3. 两直线的夹角 4.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二、典型例题 例1 试用向量证明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P50 第5题) 证明:略 例2 设abab,a{3,5,8},(P50 第6题) b{1,1,z},求z。解:略,z1。 例3 求通过点A(3,0,0)和B(0,0,1)且与xoy面成角的平面方程。(P51 第15题) 3解:略 例4 已知点A(1,0,0)及点B(0,2,1),试在z轴上求一点C,使ABC的面积最小。 1解:略,z。(P51 第18题) 5小结 作业
15
课后自已将本章知识梳理一下。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8)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 熟悉教案及讲稿 掌握平面点集的一系列概念,理解多元函数极限,了解连续的概念以及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等。 邻域、多元函数极限、连续等概念。 多元函数极限的概念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回顾一元函数概念及所学过的一些函数性导入 一、区域 1、邻域 1、U(P0,)可简记为U(P0) 2。、点P0的去心邻域记为U(P0), 0演示与推导 很多实际问题有多个变量与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即多元函数。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质;一元函数极限与连续的概念及性质。 U(P0,)P|PP0| (x,y)|(xx0)(yy0). 22U(P0)P0|PP0| 02、区域 (x,y)|0相关概念:内点、边界、有界点集、无界点集、讲 例如 连通性。 授 连通的的开集称为区域或开区域. 开区域连同它的边界一起称为闭区域. (xx0)2(yy0)2. {(x,y)|xy0}为开无界区域。 {(x,y)|1x2y24}.为有界闭区域。 前述的邻域、区域等相关概念可推广到n维空间R。 由定义1类似地可定义三元及三元以上函数; 当n2时,n元函数统称为多元函数;多元函数中同样有定义域、值域、自变n 3、n维空间 新 设n为取定的一个自然数,称n元数组 (x1,x2,,xn)的全体为n维空间,记为Rn。 课
二、多元函数概念 定义1 zf(x,y) (或zf(P)). 例1:求f(x,y)arcsin(3x2y2)xy2量、因变量等概念. 的定义 16
域. 二元函数zf(x,y)的图形 讲 授 点集{(x,y,z)|zf(x,y),(x,y)D}。 三、多元函数的极限 定义2 limf(x,y)A xx0yy0如:线性函数zaxbyc的图形为一平面。 注意定义中PP0的方式是任意的;定义中的极限也叫二重极限;二元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与一元函数类似.。 若二元函数f(P)在区域D内的每一点连续,则称函数f(P)在区域D内连续; 如果f(P)在点P0处不连续,则称P0是函数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或limf(P)A) PP0例2 (P58例4) 例3 (P59例5) 新 四、多元函数的连续性 定义3 limf(P)f(P0) PP0 课 例4 讨论函数 xy22x2y2,xy0f(x,y) 0,x2y20在(0,0)处的连续性. 五、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最值性 2.介值性 3.一致连续性 六、多元初等函数连续性 1、多元初等函数 由多元多项式及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和复合步骤所构成的可用一个式子所表示的多元函数叫多元初等函数. 2.多元初等函数连续性 一切多元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域内是连续的. 例5 (P62例8) f(P)的间断点. 求limf(P)时,如果f(P)是初等函数,PP0且P0是f(P)定义域的内点,则f(P)在点P0处连续,于是limf(P)f(P0). PP0 定义区域是指包含在定义域内的区域或闭区域. 小结 作业
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极限的概念(注意趋近方式的任意性);多元函数连续的概念;约 10 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分 钟 教材P62 习题9-1:2,5 (1)(2)(5) 17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9)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二节 偏导数 熟悉教案及讲稿 掌握偏导数的定义、偏导数存在与连续的关系、偏导数的几何意义以及高阶偏导数及其计算方法等。 偏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高阶偏导数的计算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一元函数的微分法及其计算。 导入 讲 一、偏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1、定义 强调偏导数的各种记号的书写 偏导数的概念可以推广到二元以上函数. 演示与推导 回顾一元函数的微分法及其计算。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25 分 钟 大 约 15 分 钟 18
zf(x0x,y0)f(x0,y0)=lim x0x0xxxyy0zy=limxx0yy0y0f(x0,y0y)f(x0,y0) yu偏导数是一个整体记号,不能拆x分. 二阶偏导数有下面四个: 例1 (P65) 例2 (P65) 授 例3 (P65) 例4 (P65) 4、偏导数的几何意义 新 (图见P66). 3、偏导数存在与连续的关系 课 一元函数中在某点可导,函数在该点一定连续, 但多元函数中在某点偏导数存在,函数未必连续. 例如(P67例)
二、高阶偏导数 偏导函数fx(x,y),fy(x,y)的偏导数是zf(x,y)的二阶偏导数. 定义 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偏导数统称为高阶偏导数. z2zfxx(x,y),xxx2z2z2fyy(x,y) 纯偏导 yyy 例5 (P67) z2zfxy(x,y), yxxy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讲 问题:混合偏导数都相等吗? 授 z2z fyx(x,y) 混合偏导。xyyx xy设f(x,y)x2y203(x,y)(0,0)(x,y)(0,0) 问题: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混合偏导数相等? 由定义可计算 0=fxy(0,0)fyx(0,0)=1 新 定理 如果函数zf(x,y)的两个二阶混合偏导数 课 22zz 及在区域 D内连续,则在区域D内有 yxxy 2z2z=. yxxy 例6 (P67)验证函数u(x,y)ln普拉斯方程xy满足拉22例6、例7中的两个方程都叫做拉普拉斯方程,它们是数学物理方程中一种重要的方程。 uu20. 2xy22 1例7 (P68)证明函数u满足方程 r2u2u2u220, 2xyz其中r 偏导数的定义(偏增量比的极限);偏导数的计算、偏导数的几何意义;高阶偏导数:纯偏小结 作业
19
x2y2z2。 约 10 分 钟 导,混合偏导及其混合偏导相等的条件. 教材P69 习题9-2:1 (1)(3)(7),3,8.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10)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教案及讲稿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全微分的概念;掌握全微分应用;掌握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全微分的概念及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的应用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的应用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回顾一元函数微分的概念及表示法。 导入 第三节 全微分及其应用 一、全微分的定义 函数若在某区域D内各点处处可微分,则称这函数在D内可微分. 如果函数zf(x,y)在点(x,y)可微分, 则函数在该点连续.(P71) 由此定理1及P71例可知,偏导数存在是可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即:可微则偏导数存在,但偏导数存在未必可微. 虽然偏导数存在并不能保证全微分存在,但偏导数存在且连续由一定能保证全微分存在。 习惯上,记全微分为 演示与推导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大 说明: 20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三节 全微分 第四节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定义1(P70 全增量的概念) 定义2(P70 全微分的概念) 定义3 连续与可微的关系 二、可微的条件 定理1(必要条件) 讲 定理2(充分条件) zz dxdy. 习惯上,记全微分为dz授 xy例1 (P25) 例2 (P25) 新 例3 (P25) 多元函数连续、偏导数存在、可微的关系 偏导数连续的函数一定可微;可微一定存在偏导课 数;可微一定连续;其它则未必. 第四节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dzzzdxdy. xy通常把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等于它的两个偏微分之和这件事称为二元函数的微分符合叠加原理.叠加原理也适用于二元以上函数的情况。 一、求导法则 dzzduzdv定理1:. dtudtvdtzzuzv定理2:, xuxvx约 20 分 钟 讲 授 zzuzv . yuyvy1) 上定理的结论可推广到中间变量多于两个的情况. 大 约 10 分 钟 大 约 10 分 钟 dz2) 以上公式中的导数称为全导数. dt特殊地: zf(u,x,y),其中u(x,y), 即3) 上定理还可推广到中间变量不是一元函数而是多元函数的情况。 注意:zf[(x,y),x,y],则 zfufzfuf. , yuyyxuxxz把复合函数xzf[(x,y),x,y]中的y看作不变而对x的偏导数;而 例1 (P79) 新 例2 (P79例3) 课 例3 设wf(xyz,xyz),f具有二阶连续偏导f把xzf(u,x,y)中的u及y看作不变而对x的偏导数;zf和的区别与上面yyw2w数,求和. xxz二、全微分形式不变性 设函数zf(u,v)具有连续偏导数,则有全微分相同. dzzzdudv;当u(x,y)、v(x,y)时,uvzzdxdy. 有dzxy全微分形式不变形的实质: 无论z是自变量u,v的函数或中间变量u,v的函数,它的全微分形式是一样的. 例4 已知exz2zez0,求zz和. xy小结 作业
1.多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 2.多元函数全微分的求法; 3.多元函数连续、偏导数存在、可微的关系; 4.全微分形式不变性。 教材P75 习题9-3:1(1)(2),2,4; 教材P82 习题9-4:2,5,11。 约 10 分 钟 21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11)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导入 一、一个方程的情形 隐函数存在定理1 若F(x,y)的二阶偏导数存在且连续,则可得二阶导数。 二法求解。 思路:把z看成x,y的函数对x求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熟悉教案及讲稿 了解隐函数求导公式的推导;掌握隐函数求导公式的应用 隐函数求导公式的应用 隐函数求导公式的应用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演示与推导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15 分 钟 大 约 30 分 钟 1.F(x,y)0 dyFx. dxFy 例1:(P84) 讲 授 2.F(x,y,z)0 dyy22例2:已知lnxyarctan,求. xdx 隐函数存在定理2 新 FyzFxz, . xFzyF 课 例3 (P85例2)
22
zzxy例4 设zf(xyz,xyz),求,,. xyz z偏导数得,把z看成x,y的函数对xzx求偏导数得,把y看成x,z的函xy数对z求偏导数得. z 讲 隐函数存在定理3 授 新 课 F(x,y,u,v)0二、方程组的情形 G(x,y,u,v)0FxFvGvFvGvFxGxFvGvFyGy 提醒学生注意各函数得列式的特点。 大 约 20 分 钟 Gxu1(F,G)FuxJ(x,v)GuFv1(F,G)uGuxJ(u,x)Fyu1(F,G)GyyJ(y,v)Fuv1(F,G)GuyJ(u,y), FuGuFuGuFuGuFv GvFv,GvFv. Gv 大 约 15 分 钟 uu例5:设xuyv0,yuxv1,求 ,,xyvv和. xy解1:直接代入公式; 解2:运用公式推导的方法。 例6(P88例4) 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分以下几种情况): 1.F(x,y)0; 小结 约 10 分 钟 2.F(x,y,z)0; F(x,y,u,v)03. . G(x,y,u,v)0作业 教材P 习题9-5:2,4,10(2)。
23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12)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六节 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上应用 熟悉教案及讲稿 掌握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口述:一元函数的导数在几何上有应用,同样多导入 一、一元向量值函数及其导数 定义1(一元向量值函数)(P90) 定义2(一元向量值函数的极限)(P91) 定义3(一元向量值函数的连续)(P91) 定义4(一元向量值函数的导数)(P91) 向量值函数的求导法则(P92) 由定义1、定义2、定义3可知,一元向量值函数、极限、连续性和可导性是普通一元函数、极限、连续性和可导性的推广。 特殊地: (1)空间曲线方程为 元函数微分学在几何上也有应用。 演示与推导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M 讲 (1)——(7) 例1(P93例3) 授 二、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 x(t) 空间曲线的方程 y(t)新 y(x), z(x)(1) 则 切线方程为: z(t) 课 则切线方程:xx0yy0zz0. /(t0)(t0)(t0)
24
xx0yy0zz0, 1(x0)(x0)法平面方程为: (xx0)(x0)(yy0)(x0)(zz0)0 法平面方程: (t0)(xx0)(t0)(yy0)(t0)(zz0)0. 例2(P94例4) 例3(P96例5) 解1:直接利用公式; 解2:方程两边对x求导 三、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F(x,y,z)0(2)空间曲线方程为, G(x,y,z)0则切线方程为: xx0FyFzGyGzMyy0FzFxGzGxMzz0FxFyGxGy 大 约 设曲面方程为F(x,y,z)0,则 法平面方程为: 20 分 钟 FyGy 过点M的切平面方程为: 讲 Fx(x0,y0,z0)(xx0)+ Fy(x0,y0,z0)(yy0)Fz(x0,y0,z0)(zz0)0授 新 过点M的法线方程为 FyGyFzGzFzGzFxGx(xx0)+ MFx(yy0)GxM (zz0)0 M 大 约 20 分 钟 xx0yy0zz0 Fx(x0,y0,z0)Fy(x0,y0,z0)Fz(x0,y0,z0) 特殊地:曲面的方程为 zf(x,y), 课 则曲面在M处的切平面方程为: fx(x0,y0)(xx0)fy(x0,y0)(yy0)(zz0)0 曲面在M处的法线方程为 xx0yy0zz0. fx(x0,y0)fy(x0,y0)1全微分的几何意义:(P99) 法向量的方向余弦: 若用、、表曲面的法向量的方向角,并假设法向量的方向是向上的,即它与z轴的正向所成的角是一锐角,则法向量的的方向余弦为 cosfx1ff2x2y,cosfy1ff2x2y, cos11ff2x2y 例4 (P99) 例5(P99) 1.一元向量值函数、连续性以及导数的概念; 2.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 3.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约 10 分 钟 作业
25
小结 教材P100 习题9-6:3,4,6。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13)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第七节 方向导数与梯度 第八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熟悉教案及讲稿 掌握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了解多元函数的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的极值的求法。 多元函数的极值的概念及其求法 多元函数的极值的求法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口述:我们知道,偏导数反映的是函数沿坐标轴导入 方向的变化率,但有时我们还需讨论函数沿任一指定的变化率。 第七节 方向导数与梯度 一、方向导数 函数f(x,y)在一点P沿某一方向的变化率问题. 方向导数可推广到三元函数上。 定理(方向导数与偏导数的关系)(P102) 例1(P102) 问题:函数在点P沿哪一方向增加的速度最快? 22演示与推导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ff(xx,yy)f(x,y)lim. 定义:l0 讲 例2(P103) 授 二、梯度 与方向导数有关联的一个概念是函数的梯度. 新 ffij. 定义: gradf(x,y)xyff|gradf(x,y)|y x推广 课 结论:函数在某点的梯度是这样一个向量,它的方向
与取得最大方向导数的方向一致,而它的模为方向导数的最大值. 等高线. 梯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例3(P106) 例4(P107例5) 26
fffgradf(x,y,z)ijk. xyz 第八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一、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最值 1.二元函数极值的定义 该定理可推广。 问题:如何判定一个驻点是否为极值点? 由此定理归纳出求函数zf(x,y)极值的一般步骤(三步) 无条件极值:对自变量除了在定义域内外,并无其他条件. 条件极值:对自变量有附加条件的极值. 拉格朗日乘数法可推广到自变量多于两个的情况: 大 约 20 分 钟 大 约 20 分 钟 例1(P109) 例2(P109) 讲 2.多元函数取得极值的条件 定理1(必要条件) 仿照一元函数,凡能使一阶偏导数同时为零的点,授 新 均称为函数的驻点. 注意:极值点为驻点;驻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定理2(充分条件) 例3(P111例4) 课 3、多元函数的最值 与一元函数相类似,我们可以利用函数的极值来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求最值的一般方法:将函数在D内的所有驻点处的函数值及在D的边界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互比较,其中最大者即为最大值,最小者即为最小值. 例4(P112例5) 二、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拉格朗日乘数法(P115) 要找函数zf(x,y)在附加条件(x,y)0下的可能极值点. 例5 将正数12分成三个正数x,y,z之和 使得uxyz为最大. 32x2y2z2例6 在第一卦限内作椭球面 2221的切abc平面,使切平面与三个坐标面所围成的四面体体积最小,求切点坐标. 小方向导数的概念、梯度的概念,方向导数与梯度的关系梯度的方向就是函数f(x,y)在这约 10 结 点增长最快的方向。 分 多元函数的极值(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多元函数的最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钟 作业 教材P108 习题9-7:1,5,8; 教材P118 习题9-8:2,6。
27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14)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十章 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熟悉教案及讲稿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二重积分的性质 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二重积分的概念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回顾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导入 讲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 1.实例 (1)曲顶柱体的体积(四个步骤) (2)平面薄片的质量(四个步骤) 2.二重积分的定义(四个步骤) 两种实际意义完全不同的问题,最终都归结同一形式的极限问题. 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结论:若f(x,y)在闭区域D上连续,则f(x,y)在D上的二重积分存在. 几何意义:高为1的平顶柱体的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柱体的底面积. 2.积分区域的可加性 若区域D分为两个部分区域D1与D2,则 说明等式两边的D与D1、D2的关系。 28
演示与推导 口述定积分的定义,口述定积分的四类性质。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30 分 钟 大 约 30 分 钟 ffx,ydlimD0i1ni,ii =D 授 二、二重积分的性质 二重积分与定积分有相类似的性质 新 1.线性性 [f(x,y)f(x,y)]d 课 fx,ydxdy D
=f(x,y)d+f(x,y)d DD其中:,是常数. f(x,y)d=f(x,y)d+f(x,y)d。 DD1D2 3.1d=d,为区域D的面积。 DD以后可作为公式用。 利用二重积分的性质解决 利用二重积分的性质解决 大 约 10 分 钟 讲 4.单调性 授 若在D上,f(x,y)(x,y),则有不等式: f(x,y)d(x,y)dDD 特别地,由于f(x,y)f(x,y)f(x,y),有: 新 课 Df(x,y)df(x,y)dD. 5.估值不等式 设M与m分别是fx,y在闭区域D上最大值和最小值,是D的面积,则 mf(x,y)dM. D6.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 设函数fx,y在闭区域D上连续,是D的面积,则在D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 例1 估计二重积分22Df(x,y)df(,) 22(x4y9)d的值, D是D圆域xy4. 例2 比较积分2与ln(xy)d[ln(xy)]d的DD大小. 其中D是三角形闭区域, 三顶点各为(1,0),(1,1), (2,0). 小结 作业 教材P136 习题10-1:4(1)(3),5(1)。 二重积分的定义可按四步进行,二重积分的性质也可主要分为四类。 约 10 分 钟
29
高等数学Ⅱ课程教案(15) 课 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 第十章 重积分 第二节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 熟悉教案及讲稿 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下计算方法 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下计算方法 将二重积分化为二次积分 研讨式 教学内容(板书) 复习回顾二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 导入 讲 bddb演示与推导 二重积分的计算如按定义计算其计算量是相当大,是不可取的,那么二重积分的计算该如何进行? 应用计算“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求体积”的方法 时间 约 10 分 钟 大 约 15 分 钟 大 约 25 分 钟 一、利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1.如果积分区域D为:axb,cyd时,则 Df(x,y)ddxf(x,y)dydyf(x,y)dx; acca例1计算xyd, D其中D{(x,y)1x1,1y2}。 X-型区域的特点:穿过区域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与区域边界相交不多于两个交点.Y-型区域的特点:穿过区域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区域边界相交不多于两个交点.如果积分区域既不是X型区域,又不是Y型区域,则可把D分成几部分,使每个部分是X型区域或是Y型区域,每部分上的二重积分求得后,根据二重积分对于积分区域具有可加性,它们的和就是在D上的二重积分. 注意:在化二重积分为二次积分时,为了计算简便,需要选择恰当的二次积分的次序.这时,即要考虑积分区域D的形状,又要考虑被积函数fx,y的特性. 30
授 2.若积分区域D为X-型:1(x)y2(x), 新 axb,1(x)、2(x)在a,b上连续.则 课
b2(x)Df(x,y)ddxaf(x,y)dy. 1(x) 3.若积分区域D为Y-型:1(x)y2(x),cyd,1(y)、2(x)在c,d上连续.则 D f(x,y)dcdy(y)f(x,y)dx. 1d2(y)先用两种积分次序进行计算,归纳总结:在计算时,应先画出区域的图形,D 再根据区域的形状选择恰当的二次积 其中D是由直线y1、x2及yx所围成的闭区域。 分的次序,可简化计算量。 讲 授 22先让学生在纸上准确地画出区域例3 计算y1xyd, 的图形,根据区域的形状选择恰当的二D 次积分的次序。 新 其中D是由直线yx、 x1及y1所围成的闭区域。 师生共同完成。 例4计算xyd, 课 例2 计算xyd, 大 约 40 分 钟 D 2其中D是由抛物线yx及直线yx2所围成的闭 引导学生应注意,这是一个文字题,应首先建立二圆柱面的方程,再求之。 区域。 例4 求两个半径都等于R的直交圆柱面所围成的立体的体积。 小结 作业 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下的计算,计算时一定要正确地化为二次积分。 约 10 分 钟 教材P153 习题9-2 1,2(2)(4),4。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