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选自《礼记·礼运》)译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与:参加),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观: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也叫„阙‟),长叹的样子。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与:介词,连同,跟),我赶不上他们(逮:赶上。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否定句中作„逮‟的宾语,前置),却也有志于此啊(焉;指示代词兼语气副词,于此)!”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废患病的人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独:老而无子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男人有职份(分:职分,职事),女人有夫家(归:出嫁,这里指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身:自身),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谋:谋虑,这里指起坏心),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乱:指造反,贼:指残害人。兴、作:同义词,都是兴起、产生的意思),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是:指示代词,指代本段所讲的情况。大同:高度民主太平、团结的局面。这是秦汉间儒者根据传说和想象,虚构出来的原始社会的状况)。”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为家: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世及‟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下两句„城郭沟池‟、„礼义‟同。礼:指礼制,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规定)。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沟池:指护城河。固:指防守设施或工事)。礼义作为准则(义:古代社会的道德或行为规范。纪:纲纪,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笃:纯厚。用作使动,使……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土地户籍制度(田里:指土地户籍制度。里:闾里,住处),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贤: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贤‟,含有奖许的意思。勇知:用作名词,勇者、智者。„知‟这一意义后来写作„智‟。当时盗贼并起,所以需要智勇的人[依
孔颖达说]),按照礼义把为自己看作有功(功:名词用作意动,认为有功,„为己‟是它的宾语)。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谋:谋虑,指坏心),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谨:谨慎,认真)。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著: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显著,表彰)(其:指百姓),用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考:成全),(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刑:法式。后来写作„型‟。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用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示民有常:„以示民有常‟的省略。示:指示。常:不变的,这里指规定)。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由:依照,遵循),在位的就会被罢免(执:势力,权利,后来写作„势‟),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三、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1、然而不王者(称王wang4;名作动)2、梁惠王曰(君王wang2;名词) (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 (三)时: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四)以:1、请以战喻(用;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六)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七)然: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 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二)动作名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三)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四)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固定句: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