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贵州版)
【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诗的前两句写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面。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这首送别诗。
2、通过探究景物“柳”“酒”谐音背后的含义以及想象画面,体会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3、初步尝试抓住景和物的含义以及想到的画面进行品读的方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词。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景物“柳”“酒”谐音背后的含义以及想象画面,体会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抓住景和物的含义以及想到的画面进行品读的方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词。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古人“折柳相送”“以酒相送”的习俗。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资料链接】
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2、谐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1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1、师生相互认识。 2、了解送别诗及其借景物抒情的特点。 (1)我大老远地从重庆来,就是为了跟你们相见。还有一种形式,跟“相见”相反?叫什么?(离别)古人很喜欢吟诗作赋,和亲人、朋友离别的时候常常赋诗,像这样的诗叫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2)ppt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齐背。 (3)Ppt: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不同的送别诗,都是在送别友人,都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离别情的?(板书:水) (4)小结:古人就是这样含蓄,离别情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把它寄托在眼前所看到的景物之中,借这些景物来抒情。(板书:借景物抒情) 一、入新课,解诗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送别诗,齐读诗题。 二、会背诵,明情感。 1、这首诗大家已经学过,会背的举手? 分组或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不舍的离别情。 三、找景物,品诗情。 (一)柳中情 1、这种离别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先一起来读读前两句。(ppt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齐读。 2、这两句诗中也提到了好几个景物。 ppt出示互学要求:同桌合作学习,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圈出景物,把最能表达离别之情的一个景物与下边的 离别之情 连起来,并口头说说理由。 2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离别之情 理由: (板书:读诗句 找景物) 同桌互学,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景物) 要点:①雨——蒙蒙细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使这场离别多多少少带上点忧伤。 ②柳——古人“折柳相送”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板书:谐音) 追问:想留住什么呢?指名答,相机读这两句。 (如果答不出来则引出古人送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板书“留”,引导发现谐音,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看看这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多清新啊!(闭上眼睛)柔软的柳枝又细又长,随微风飘荡,荡出去,又摆回来,好似离别时的两个人,走几步又回头。此刻,通过想象这个画面(板书:想画面)你体会到什么?(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相机板书: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朗读。 4、清新的杨柳,这眼中的景,寄寓的却是诗人心中不舍的情。 齐读这两句诗,体会景中情。 5、杨柳依依,依依不舍,所以《诗经》中这样写道—— pptc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想留的却留不住,所以有诗这样写道——ppt出示: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二)酒中情
1、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以“柳”这个景来传递诗人的情感,那么后两句中,诗人又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呢?(ppt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齐读,交流。(板书:酒)
3
2、此处的“酒”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ppt出示自学要求:
①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想想“酒”和哪个字谐音?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②想象画面,说说诗人端起“酒”,会对元二说些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要点:①酒——久,长长久久。离别了,人不在,但情意却永远留在心间。 引导:把“柳”和“酒”关联起来看——留得久一点,的确难舍难分。 ②相机补充资料:古人离别多举杯饯行,酒在排解离别的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4、(听过孩子们的交流,我明白了,此处的酒不再是一杯透明的液体,包含的是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品品这杯酒。指板书。)相机引入阳关遗址:(ppt出示图片)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的将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元二此行,路途遥远,举目无亲,叫诗人怎么舍得,怎么不充满关切与担忧?
感情读这两句诗。
5、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世,此次的告别竟成了诀别。后来,还有人把这首诗谱成了一首曲子,名为《阳关三叠》(ppt播放)。 让我们和着音乐,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配乐背诵)
6、别离容易相见难,一段真挚的友情,就融在这一杯杯酒中。
Ppt出示: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王维 《送别》) 那是长长久久的酒啊。
Ppt: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7、小结:抓住“柳”这个景和“酒”这个物,通过想象画面以及探究谐音背后的含义,我们便品出了诗人借这景这物所表达的深情。(板书:品情感)
8、这首诗大家以前学过,但今天再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用方法,迁移学。
1、明确学送别诗的方法:读诗句、找景物、品情感。
2、自古多情伤离别,李叔同的词《送别》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4
ppt出示李叔同《送别》,自由诵读。 齐读。
3、ppt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1)读诗句:再读这首词。 (2)找景物:圈出词中的景物,
(3)品情感:选择一个或几个景物,采用品读谐音背后的含义和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离别情。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释:
知交半零落: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 4、小组汇报,补充、评价,相机朗读。(板书景物) 5、配乐串联诵读以下几首送别诗,感知送别诗中的景物。
送别诗就是这样,把离别情寄寓在眼前所见的景物中。让我们记住比桃花潭水还深的友情——ppt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记住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的情意——ppt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记住“柳”“酒”中的深情——ppt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记住长亭送别的不舍——ppt出示:《送别》
小结:像这样出现在送别诗中的景和物还有很多很多(板书:„„)。但,不管是什么景物,都满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意,这便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 六、诵读积累。
5
1、ppt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些都是送别诗中的名句,自己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指名背。
小结:积累下这些送别诗,也是大家新的收获。
2、以后我们还会接触更多的送别诗,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诗 王维
借景抒情
(物) 柳(留) 读诗句 水 情
长亭 找景物 芳草 酒(久)
„„ 品情感(谐音,想画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