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年第 18 卷第 2 期
Pmc如Me沿dwe,2016,Vol 18,No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并发呼吸衰竭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练文新
(珠海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2014 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COPD患者8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支数、病史、1年内发作次 数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并按血气分析指标将所有患者分成并发呼吸衰竭组和非呼吸衰竭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
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患者中,呼吸衰竭组28例(33. 3%),非呼吸衰竭组56例(66. 7%)。 单因素分析显示,COPD并发呼吸衰竭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0tein,CRP)水平、1年内发作次数 及白蛋白水平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l〇X109,白蛋白<30 g,L-1及CRP>12 mg,L-1为COPD 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因素。结论感染及低蛋白血症为COPD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因素,对于
COPD急性发作患者,应注意观察白细胞计数、CRP及血浆白蛋白等指标,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风险因素;低蛋白血症
DOI 10. 137/j. cnki. lcsy. 2017. 02. 010
: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 8194(2017)02 — 0020 — 03
nary disease , COPD) 是一组以 渐进性气流受 限和肺
过度充气为显著特征的肺部疾病,可引起肺外表现 及合并症[1]。据报道,目前在中国成人(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
COPD
760支。经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检查均符合中华医 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
COPD诊断标准(2007
版)[4],短期内均有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加重等症状; 排除由恶性肿瘤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呼 吸衰竭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
下,动脉血气分析示动脉氧分压()<7. 98 ,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1.2方法
龄>40岁)中的发病率达8. 2%[2]。
COPD由于复
COPD
发率高、病程长等特点,长期对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 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合并感染等诱因,容易并发呼吸
或心脏衰竭等并发症。预计到2020年,由
PaC02)>6. 65 kPa,并排
PaOzkPa
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
收集所有人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 龄、吸烟支数、病史、1年内发作次数及实验室检查 等指标,并按血气分析指标将所有患者分成并发呼 吸衰竭组和非呼吸衰竭组。
1.3统计学方法
COPD
COPD患者人院治疗的常见原因,而且预后差、病死
率高,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害。因此,研 究呼吸衰竭发生相关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
引起的相关死亡率将会升至全球第三[3]。呼吸衰竭 是急性发作期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
COPD
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笔者对珠海市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
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探讨COPD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相关风险
10月收治的84例因素。
SPSS17. 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王
表示,比较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 或Fii/i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米用二兀Logic 回归检验。以P<〇.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使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84例患者中,呼吸衰竭组28例(33. 3%),非呼
1.1临床资料
84例
COPD患者,男34例(40. 5%),女50例
吸衰竭组56例(66. 7%)。单因素分析显示,呼吸衰 竭组白细胞计数、反应蛋白(
(59. 5%);年龄50〜85岁,中位66岁;病史3〜20 年,中位9年;吸烟支数300〜1600支•年h,中位
收稿日期:2016-09-12
CRP)水平及1年内发作次数均较非呼吸衰竭组显
CC-reactive protein,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年第 18 卷第 2 期
Pmcrtca; CHnica;Me<»dne,2016,Vol 18,No 2
表1。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
• 21 •
著升高,白蛋白水平较非呼吸衰竭组显著降低,且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〇. 05);2组性别、年龄、吸烟支 数及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〇. 05),见
表1
危险因素
性别/例 男
女
年龄(王±5)/岁吸烟支数(王±5)/支1年内发作次数(王±5)/次病史(王士 )/年
P
T
l〇X109,白
蛋白<30 g . L^1及CRP>12 mg . L^1为COPD患
者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因素,见表2。
COPD并发呼吸衰竭相关风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呼吸衰竭组(《 = 28)
非呼吸衰竭组(《 = 56)
p
>0. 05>0.
>0.<0.>0.<0.
0505050501
S
CRP(^±5>|〇/(mg • L-1)白蛋白/例
<30 g • L-1>30 g • L-1白细胞计数/例C10X109>10X109
表2
151367. ±9. 75880. 71±302. 4. 14±1. 0410. 54±4. 2819. 57±7. 82
244226
193766. 91±8. 65707. 50±230. 283. 52±1. 248. 96±3. 9610. 97±3. 87
22342828
<0.01<0.01
COPD并发呼吸衰竭相关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IS OR
危险因素
白细胞计数>〇109
lX
-1
CRP>12 mg • L\"11年内发作次数>4次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与
白蛋白<30 g • L
—2. 538 2.547 -1.74 -0.287 0. 07912.7740. 1760.751
95% CI0.014〜0.4503. 060〜53. 3310.046〜0.6680.437〜1.2
P
<0. 01<0. 01
<0• 05>0. 05
COPD急性发作相关的、严重危
害生命的常见并发症。目前COPD的治疗以吸氧
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为主,但若并发呼吸衰竭,预后 往往不佳。据报道,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住
标,CRP的表达变化也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国外学
者M研究发现,hs-CRP增高是COPD急性发作的风险因素;而为
Moberg等[1°]的研究认为,CRP可作
COPD重度发作患者病死率的预测指标之一,这
CPD
COPD
也与笔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作为近几年研 究较为热门的风险因素,尽管低蛋白血症的发病率 已被证实在 0 患者中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但其
院期间死亡率超过1/3,而对于病情严重需要机械 通气的患者,其生存率甚至降到50%[5]。此外,
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预后也不佳,其5
年生存率只有23. 7%[6]。因此,COPD治疗的主要
COPD
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关系仍未十分清楚。
Chen等[5]通过大样本(42 732例)的回顾性分析研 究发现,年龄偏大及低蛋白血症是COPD患者并发
与
呼吸衰竭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国内学者[〃]的研究 显示,低蛋白血症组
目标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84例患者中并 发呼吸衰竭的发病率为33. 3%,与国内外报道的发 病率相近[5’7]。而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
COPD患者的呼吸衰竭发病率
明显较对照组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目前
认为,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的
X109,白蛋白<30 g . L—1 及 CRP>12 mg . L—1
为COPD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 发生研究较多。宣瑞萍等[7]报道了 COPD并发呼
10
吸衰竭的发生与院内感染等因素有关。单世民等[8] 也报道了
COPD
原因主要有[8] :1)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往往合并
有感染,应急反应大量的炎症因子的合成了白
蛋白的合成;2)应激状态下肾上腺分泌增多,蛋白质 消耗过大;3)呼吸衰竭往往合并其他器官的功能障 碍,机体抵抗力下降,外源性蛋白吸收减少,内源性 蛋白消耗过多。此外,糖尿病、脑卒中、帕金森病及 全身输血、使用激素等因素也认为与并发呼
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发生与白细胞计
数升高有关。而作为检测炎症反应较为敏感的指
COPD
• 22 •
实用临床医学 2〇17 年第 18 卷第 2 期
iVacrtcaZCHnica; Me<»dne,2〇16,Vol 18,No 2
吸衰竭的发生相关[5’11]。虽然本文报道了与
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风
险因素,但是,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 的样本量较少,有可能会影响其统计学意义;其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许多资料难以完善,观察指标 有限。因此,对于本研究的结果,有待在今后的研究 中进行前瞻性随访验证。
综上所述,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因
COPD
CRP
素包括感染、低蛋白血症等,对于白细胞计数及 升高而白蛋白降低的急性发作患者,应
COPD
2007,21(2):31-42.
[5] Chen C W»Chen Y Y»Lu C L»et al. Severe hypoalbuminemia is
a strong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OPD: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5,10: 1147-1154.
[6] Titlestad I L» Lassen A T» Vestbo J. Long-term survival for
COPD patients receivi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Iailure[J].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3,8:215-219.[7] 宣瑞萍,査日田.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及其死亡危
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1,39(3): 285-287.
[8] 单世民,汪云朋.低蛋白血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
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 (13):
注意观察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arcia Rio F» Miravitlles M»Soriano J B»et al. Systemic inflam
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Respir Res«2010,11 : 63.
[2] Zhong N»Wang C»Yao W»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
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 : 753-760.
[11] 髙扬,张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要风险因素的研究
[3] 王虹,张少卿.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血清血管
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 31-33.
内皮生长因子测定的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 (24):
(责任编辑:况荣华)2797-2801.
[4] 佚名.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继续医学教育,
(上接第19页)
3209-3210.
[9] Thomsen M, Ingebrigtsen T S, Marott J L,et a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exacerbation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ama,2013,309(22) : 2353-2361.
[10] Moberg M, Vestbo J, Martinez G,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leukocytes»and vitamin d in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Sci Tific World J,2014, 2014:140736.
乱,一系列的变化使得甲状腺免疫损伤。
综上所述,血清、-、-水平联合
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6): 2063
HTGATGATPO
20.
[6] 杨海英.血清
TG、A-TPO不同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处于桥
甲状腺癌等不同病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检测对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HTG、A-
TPOAb和TGA测定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
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4):467-469.
本甲状腺炎、结节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
[7] Bakas P»Tzouma C»Creatsa M»et al. Maternal hyperthyroid
ism after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due to hypertrophic action
a case report [J]. Clin Exp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
Obstet Gynecol,2016,43(3) : 446-447.
[8] 葛振江.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检测在甲状腺疾病临床诊断及
治疗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5,36(6) : 1160-1161.
参考文献:
[1] 姚韩.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测定在甲状腺疾病
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吉林医学,2013,34 (31): 65136514.
J
[2] Kadia B M»Dimala C A»Bechem N N»et al. Concurrent hyper
thyroidism and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a fortuitous and ambiguous case report from a resource-poor setting[J]. BMC ResNotes,2016,9(1):369.
[3] Serim B D»Korkmaz U»Can U»et al. Intrathoracic toxic thy
roid nodule causing hyperthyroidism with a multinodular normal functional cervical thyroid gland [J]. Indian J Nucl Med,
2016,31(3):229-231.
[9] Hong W»Li G»Nie Y»et al. 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P2 recep
tors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es of hyperthyroidism: A pilot study[J]. Ann Clin Lab Sci,2016,46(3) : 254-259.
[10]
张知,肖士滨,刘彩英,等.-析[].检验医学,2012,27(10): 882-883.
[11]
测在诊断甲状腺疾病中的价值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
ATG及A-TPO临床检测意义分
J
李汴霞.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微粒体抗体及过氧化物酶抗体检
12(17):202-203.
[12]
陈冬,邓大同,陈明卫.性[].安徽医药,2011,15(1): 1-3.
[13]
估[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3): 83-84.
TPO/TPO抗体与甲状腺疾病相关
J
[4]
王立英,张涛,王洪波.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抗甲状腺过氧化
林伟尚.抗-TG与抗-TPO检测诊断甲状腺功能的价值评
物酶抗体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临床和实验医 学杂志,2012,11 (13): 1048-1049.[5]
张知,刘顺军,张燕萍,等.-
J
(责任编辑:况荣华)
ATG与A-TPO检测作为甲状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