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篇)
第一章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引言:中国人的基本性格,说起来就是“不一定”。这种没定着的性格,被称为“不执著”。中国人性格,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对,随便怎样说,都只说对一部分,也都有一部不对。“不一定”叫“变”,“一定”就是“经”,中国人喜欢“持经达变”,所以常常“不一定”。
1、一切都是不一定
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可以用“不一定”来代表。 2、不一定也不一定
中国人的性格不一定吗?那也不一定。 3、从不一定到一定
中国人喜欢从“不一定”出发,等找到合理的“一定”,才择善固执。
4、一定含有不一定
中国人在时刻已到,找到“一定”的答案之后,仍能出现“不一定”的状况。
5、变来变去都一样
中国人并不承认自己常常变来变去,反而认为自己一直秉持既定的原则,具有“一以贯之”的态度。
1
6、变来变去不一定表示骗来骗去,也不一定代表不负责任。
中国人只要秉持“愈变愈合理”的原则,以负责任、想解决问题、希望大家都好的积极态度来变来变去,也没有什么不好。
以公益而变,大家就认为合理;若是为私利而变,大家便异口同声,指责为不合理。
△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可以说是“不一定”。 △做为一个中国人,最好切记八个字:“不可不变,不可乱变”。
第二章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引言:中国人自古以来,便知道“以不变应万变”。中国人最明白“天下间并没有不变”的道理,中国人擅长“持经达变”,有原则地应变,持经达变到合理的程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1、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不但运用得十分纯熟,而且运用得非常普遍。
2、以不变应万变是变
以不变应万变是“变”,绝对不是“不变”,这是许多人误解的地方,也是有些人反对它的主要原因。
2
3、变到和没有变一样
因为每次变革,总有人受益,也总有人受害,受害者无不奋起抗拒,增加变革的阻力。
“青蛙放臵在冷水锅里逐渐加热的故事”。 4、有所变又有所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有所变”;另一则是“有所不变”。“有所变”只是作用,“有所不变”才是“根本”。
5、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中国人主张“一切依理处臵”,只要处臵得合理,大家便乐于接受;若是处臵得不合理,纵然十分合法,大家仍旧耿耿于怀,觉得很不愿意接纳。
一般事务的处臵,用不着太高的真理层次来解决,有时候太高真理层次反而解决不了一般性的事务。
6、合理应变叫做时中
“时中”就是“随时随地求合理”,合乎“中庸之道”。 “止于至善”。便是找到合理点,然后择善固执。 ▲中国人最高的智能是“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事情在中国人眼中,只要“合理”,便是对的、好的、美的。
第三章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3
引言:我们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以免受害。中国人认为有本事也不可以随便表现。懂得深藏不露,才能够合理地表现,受人欢迎。中国人不承认自己会骗人,却时常骗来骗去,面子最要紧,总设法保住自己的颜面,受面子的目的,其实在促使自己合理地表现。
1、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中国人一旦面临“反对”或“赞成”的抉择时,大概都不愿意明显地表示出来,理由是“是非难明”。一时之间很不容易分辩是非,当然无法明白表示。
2、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造成
中国人主张,凡事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 事实上这样老老实实地表现出来,结果必须是“好人早死”,落得凄凄惨惨,饱受众人的冷嘲热讽。
举手表决最不能表达“赞成中有反对,反对中有赞成”的态度。
3、有本事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
中国人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大多会冷眼旁观一段时期,看看这个新环境有些什么样的人物,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规矩。
“不要随便表现,以免遭受不良的打击”
“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往往一表现就遭殃”。
4
4、深藏不露才不致于一表现就死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为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
5、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能骗自己。
中国人最讨厌彼此骗来骗去,也不承认自己会欺骗别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显示中国人时常骗来骗去。
6、保留颜面,促使自己好好表现。
只要不存心害人,或者对别人构成不便,用“骗人”的话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中国人把它叫做“虚安”。偶尔用一下,大家很容易谅解,常常使用,也会带来不安。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定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反对应该反对的部分,而不赞成应该赞成的部分。
▲要中国人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实并不难。只要保证他的安全,不让他觉得不安,相信中国人十分愿意表示立场。
▲有本事不随便表现,也是出于明白保身的考虑。有本事必须学习深藏不露的功夫,表现得受到大家的欢迎,才不致于一表现就死。
第四章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
引言:中国人喜欢管人,却不喜欢被管,一方面很自大,
5
一方面很自卑。自己经常表现得含含糊糊,却时常责怪、埋怨别人不够清楚。警觉性很高,害怕被人讨好,一旦受到冷落,便满肚子不高兴。中国人承受阴阳变化的道理,在行为上经常有矛盾的现象,不让这些矛盾冲突,成为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本事。
1、喜欢管人却不喜欢被管
“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历程,各人都应该尽力而为,最好全力以赴”。
“占到好地盘,比 精良要有利得多”。
“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占得到好地盘;而占到好地盘的,往往能够胜过那些有能力的人”。
“聪明的人管事,不聪明的人才喜欢管人”。 “不喜欢被管,是人之常情;喜欢管人,却是不折不扣和官僚心态”。
2、一方面自大,一方面自卑。
中国人承受“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念,弄得个个自我膨胀,自大得不得了。“好为人师”是中国人“自大”的通病:容易把别人看作白痴,也是中国人“自大”的拿手好戏。
中国人“讲道理”的能力十分高强,随便听到什么样的道理,马上可以举一反三,说出一大堆相反的道理,而且听起来也相当有理。
自大正是自卑的心理在作祟,自卑的人经常用自大来掩
6
饰内心的不安。
“不懂得谦虚的人,居然把谦虚看成虚伪”。 3、抓住很乖,不放手便作怪。
中国人“能屈能伸”表现在:被抓时,由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旦放手,重新获得自由时,便认为“谅你也拿我无奈何”。
中国人解决问题的基本心态就是“看情况”。这种矛盾的心态,只要维持合理的标准,便没有什么不好。
4、自己含糊,却骂人不清楚。
中国人沟通的三大要领是:“第一,有话不一定说;第二,如果要说,多半说得含含糊糊;第三,一定要说明白时,照样可以说得清楚明确,不过不一定是真的”。
5、害怕被讨好,不怕受冷落。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既害怕被讨好,又不高兴受到人家的冷落。中国人由于弹性大,变动空间较大,以致起伏得最为明显。
“尊敬而不存心讨好,应该是上策”。
“我们一方面不要讨好别人,一方面却应该常常反省为什么受冷落”。
6、遇有矛盾设法把它化解。
不要使矛盾对立、冲突,设法使它们获得合理的化解,才是我们最高的一种智能。
7
“合理化”便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只要时时不忘做到合理的程度,任何矛盾都将顺利化解。在矛盾当中磨练自己的拿捏功夫,不但不是缺点反而是自我提升的最佳助力。
▲“二选一”的基本原则,不可能改变中国人的矛盾心态。
▲中国人的矛盾心态,其实也是善于应变,方便调整的一种动力。
▲先明了自己的矛盾原因,就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矛盾。
第五章 中国人的心灵状态
引言:中国人并不在乎自由不自由,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十分自由。在自由之中,必须讲求伦理,以资节制。伦理讲究长幼有序,但是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主。民主其实并不是一切都由人民当家作主,凡是与人有关的事情,基本上都相当主观,就算科学与人无关,也不可能完全纯客观。
中国人的心灵以“人”为主,以人为中心,所以天地为人而设,任何事情都和人有关。
1、随时随地都十分自由。
中国人所认定的“自由”,应该说是“闲适而不受拘束”。随时随地都很自由,使得中国人对“自由”不觉得珍贵,也不加以重视。
8
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不必再跟中国人说什么自由的权利,否则自由过度,势必带来乱糟糟的恶果。
2、自由之中要讲求伦理。
伦理就是通俗所说“不可以没大没小”,西方人用“法律”、“宗教”来加以规范,中国人则喜欢以“道德”来互相约束。
伦理可以说是“合理的自由”,意思是“不可给大家过分自由,应该加以适度的制约”。
3、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主。
民主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真正让老百姓做主,真的要人民做主,有时候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有本事是指:合理的态度,一切顾全大局;自主的觉醒,凡事都能够自动自发;人际的技巧,既会做事又能兼顾做人;专业的技能,保证做好人又做好事;自我立位,站稳自己应有的立场;合作的心理,在专业分工中朝向共同目标。
4、谁有本事要由我决定。
人本来就是“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区分。 民主只能选出中上的人士,无法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让中上的人做主,真正有本事的人只好袖手旁观,这是民主社会最大的讽刺,也是人类社会愈来愈退步的主要原因。
5、与人有关的事都主观。
“人”和“物”的交集,叫做“事”。人生在天地之间,
9
一方面顺应天地,一方面改造天地。
6、科学也不可能纯客观。
科学是人开发出来的学问之一,和人有密切关系,也不可能纯客观。中国人常常把科学弄得相当艺术化、人性化,其实是为了减少科技的灾害。
▲对中国人最好少说“自由”,多说“伦理”。 ▲民主根本是一种政客用以骗取选票的谎言。
第六章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
引言:《易经》《八卦》代表全方位、大格局,促使中国人喜欢从整体上看,顾全大局。
我们不喜欢采取单一的衡量标准,常常以多重标准来寻求合理的平衡点。
中国人看起来亲疏有别不公平,其实我们是长期性、综合性衡量,力求平衡。
为什么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因为短期间的衡量往往难以了解真正的实力。
1、不喜欢单一的衡量标准。
单一衡量标准结果十分明确,谁胜谁负谁高谁低一目了然,有人得意有人沮丧不合人性。
中国人既爱面子又爱比来比去,最好衡量结果不要太过明显。
10
“要中国人不比来比去,实际上比登天还难”。 2、多重标准以寻求合理点。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喜欢多项目、多变化,以符合多重标准的习性。同一而又单一,就中国人而言,简直就不是标准。勉强实施起来,大家的反应只有一种:不公平。
表现杰出和特别差劲的,毕竟是少数。为了这些少数人的权益或惩罚,弄得大多数中间分子没有面子,完全是一种不明智的措施,到底有什么好处?
3、有时候对外人比较客气。
外人相处期间较短,分不到长远的利益,外人关系不够,只好客气一些不吓跑他。
“崇洋是正常的,出于好奇心,才会不断求进步。媚外则是不可原谅的,论为汉奸,便是可耻”。
4、有些事对自己人更宽厚。
照顾自己人,长远看起来,无论如何,都对自己比较有利。
“只要不营私舞弊,内举何必避亲”。 5、看起来亲疏有别公平。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使我们“亲疏有别”。自己人和外人永远有一些差别,我们懂得“有时对外人较为客气,有些事则对自己人更为宽厚”的道理,只要合理,不公平也是大家乐于接受的。
11
“合理的不公平,表示真正的平等。” 6、注重长期性与综合性的平等。
中国人知道“人一生下来就不平等”。中国人注重长期性与综合性的平等,因此采取多重项目的衡量标准。
第七章 中国人判断标准
引言:中国人的良心,表现在为子孙设想,千万不能留下坏榜样,以免祸延子孙。
凡事妥当性必须大于真实性,和合性应该大于分别性。合理性的层次高于合法性。
妥当大于事实,合大于分,理大于法成为中国人判断标准的三大原则,自古已然。
1、妥当性往往大于真实性。
人当然应该说真话,可惜有很多真话是不能说的,每一次据实直说,大多没有好结果。
率直的话却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妥当性。伤害听者的感情,让听人没有面子,基本上是不尊重的表现。
2、虚安和诚信并没有关系。
事实永远是事实,稍微调整一下,增强其妥当性,只是一种虚安,并不是欺骗。叙述事实有所出入,目的不在骗人而是求其妥当。
3、和合性常常大于分别性。
12
西方人说话,喜欢说“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中国人如果也这样说,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愉快。因为中国人的合和性经常大于分别性。
聪明的人多说我们少说我,不但能够建立更多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减少很多反感,增加很多助力。
4、合中有分,“分”是变,“合”才是常,表示在团体中尊重不同的个体。
5、合理性层次高于合法性。
中国人的法是放在肚子里当做腹案用的,并不适合用嘴巴说出来。我们腹中有法,心中有理,而口中所说的大多是情。情在口里,理在心中,法在腹里,构成了情、理、法的完整系统。“中国人重视法纪,却不喜欢法治”。
6、我们只能接受合理的法。
法的制定必须具有弹性,让执行者能够衡情论理。
第八章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
引言:中国人看起来含含糊糊,马马虎虎,其实是从含含糊糊中找出清清楚楚的答案。
中国人任何事情都要区分层次,依层次性来考虑。层次性以外,更重视消长性。此消彼长,互动消长致使中国人喜欢拉拉扯扯。
中国人只要心甘情愿,也会自愿地长期左右这种乐于抬
13
轿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美德。
乍看之下,中国人赌性很强,随时在下赌注。实际上,中国人以趋吉避凶的态度寻求合理点。
1、习惯于含含糊糊中找出明朗的答案。
含糊只是起点,结果必须清楚,这才是中国人不可轻易改变的基本态度。
2、喜欢用半推半就的方式来争取名位。
中国人当然会“争”,也很能“推销自己”。但是中国人更懂得“用让来争”的艺术,比较喜欢用“半推半就”的方式来争取名位。
3、高层的官和基层的老百姓处事方式不同。 愈高层愈有弹性,可以变通,官大学问也大,判断力较强。而且更需要样样凭良心,先决条件是官比民要有智慧。
4、用你消我长的较量精神彼此拉扯。
中国人看起来勇于内斗,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时候最为凶狠。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明白“此消彼长”“互为消长”的道理。
我们喜欢“能屈能伸”,便是“应该屈的时候就要屈,应该伸的时候,当然要伸”。屈伸其实就是消长,一切要看时机,看情势,看关系,看交情,要求其制宜。
“中国人喜欢造势,便是创造有利的较量情势”。 5、愿意抬轿也可以自愿地长相左右。
14
中国人确实表现出“喜欢管人却不喜欢被人管”的矛盾心态。但是,只要心甘情愿,中国人也乐于为人做嫁衣,扮演抬轿的角色,自愿地长相左右,至死不渝。领导得宜,大家乐于抬轿,显得忠心不二,团结一致;领导不得宜,大家勉强抬轿,心不在焉,当然不可能忠心。
6、以下赌注的心态来寻找合理平衡点。
中国人对“未来会变化”相当清楚,而变化的结果有好也有坏,不可能找到十全十美的答案。我们的态度基本上是“权衡利害”,在两害之中取其轻,以求趋吉避凶。中国人以下赌注的心态来寻找合理的平衡点,看起来像赌,实际上不过是趋避,合乎《易经》的道理。
▲任何各位,不必一味纷争,大概愈尊贵的名位,愈要用让来急。以半推半就的方式,用大家乐于拥戴的声望来获得名位,才算实至名归。
▲中国人十分重视“层次性”和“消长性”。前者表现为“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后者表现为“上司被架空,部属在操盘”。
▲自动或被动,对中国人的态度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第九章 中国人的复合标准
引言:中国人一方面害怕权威却又不服从权威;既喜欢
15
表现却又十分害怕有所表现;既重视个人却也同时兼顾团体;当表示没有意见时常又很有意见,听到不用担心时,即为各自小心。反正中国人的复合标准时常都会自然地出现。
我们具有矛盾的复合标准,就好像品质管理的上下限那样。只要做到合理的地步,便属品质良好,中国人观点,合理便是良好品质的标示。
1、害怕权威却不服从权威。
一方面害怕权威,一方面却又不服从权威,形成中国人的一种复合标准。站在不盲目服从的立场来合理地服从,这是中国人的不变原则。
2、喜欢表现却又害怕表现。
中国人并不是不喜欢表现,只是我们明白,随便表现,很可能招惹忌妒,有时惹来横祸,站在不表现的立场来合理地表现。
3、个人主意却又重视团体。
中国人的看家本领,是“把二看成三”,因为我们相信“真理不在二者之一,而在二者之中”。我们既不是个人主义者,也不是集体主义者。我们一方面有个人主义色彩,一方面也兼顾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人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合二为一,产生一种“交互主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相,互相”,“彼此,彼此”。
“人不为我,天诛地灭”,“人若自私,也天诛地灭”。
16
使中国人随时随地在个人与团体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
能不能团结,完全看领导者的作风。领导得合理,中国人非常团结;若是不合理,就难免变成一盘散沙。
4、没有意见便是很有意见。
当中国人表示“没有意见”的时候,很可能有以下几种含意。
第一,他很有意见,只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马上说出来,以免大家没有面子,弄得很尴尬。
第二,他很有意见,但是不愿意轻易说出来,先试试看别人有没有诚意要听?说出来有没有效果?若是一方面想听,一方面也觉得有效,当然可讲出来。
第三,他很有意见,不过觉得目前的环境,似乎不适宜说,因此先表示没有意见,待时机合适时再说。
5、不用担心就是各自小心。
当中国人告诉大家“不用担心”时,多是希望大家“各自小心”。
领导人他不会说“不用担心”,也不会叫大家“勿惊”,他会生气的说:“怕什么?”意思是“有我在,何用怕?简直看不起我”。领导人自己没有把握,可能也有些紧张,这时候才会叫大家“勿惊”,口中直说“不用担心”,而内心怕的要死。
6、中国人主张合理就好。
17
品质管理,并不能要求所有产品都完全一样,我们要求做到“差不多”的地步,“差不多”的真正意思是“不能差太多”。我们都是品质专家,凡事都有上限,也都有其下限,在上下限之间,便是在标准的范围之内。
高手相比,只求点到为止,胜负已知,立即摆手言和,不伤及对方,以免结成冤仇,代代报复,而永无休止。各如其分,就是害怕到应该害怕的地步,服从到应该服从的程度。
▲中国人看起来矛盾,实在是采取“复合标准”的缘故。
第十章 中国人的必要修养
引言:首先要明辨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不可以盲目地混为一谈,其次要把圆滑和圆通分辨开来,还要明辨虚安和欺骗的差异性,与艺术和权术的不同所在。最后要明确大我和小我的异同,无论怎样随机应变,都不能离经叛道。
1、明辨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
现代中国人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视同随机应变,却轻易地将别人的所作所为,一概判定为投机取巧。这种不合理的双重标准,成为自己不能进步的主因。
因公而因变,为求做得更合理而调整,通常会被大家所接受而称为随机应变。为私而应变,为求自己的方便而调整,无论如何,都会被大家指责为投机取巧。“凡事问心无愧,要点既在于此”。
18
2、把圆通和圆滑切实分清楚。
圆通,中国人最欢迎,有“圆通人士”之称;圆滑,中国人普遍厌恶,有“圆滑小人”之说。我们只有“圆通寺”,绝对不敢号称“圆滑寺”,可见一斑。
3、分辨虚安和欺骗的差异性。
“不存心害人,或者对别人构成不便”的欺骗是“虚安”的一些特质。“医生善用虚安,称为心理建设”。
4、辨别艺术和权术的分界点。
中国人十分聪明,对刘备的“艺术”和曹操的“权术”分辨得清楚明白。我们最喜欢“艺术”,最讨厌“权术”。“艺术”和“权术”看起来形式完全一样,都是“花样一大堆”。因为君子若是缺气一些花样,便会死得很快。
“心正”而“花样”一大堆,称为“艺术”;“心不正”而“花样”一大堆,称为“权术”。
5、区别“大我”与“小我”的同和异。
对中国人说话,最好说“我们”,尽量少说“我”。中国人重视“大我”,不喜欢特别标榜“小我”。
为“大我”设想的人,公正无私,普受大家的欢迎;为“小我”着想的人,自私自利,令人非常厌恶。
6、弄清楚经和权之间的配合。
“经”指群体生活中的常规定理,是个体在生活中进退取舍的指导原则。“权”指采取灵活机动的权宜措施,成为
19
合理应变,及时调整,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应变方式。
▲为人世事必须艺术,却不可以玩弄权术。
▲只要“无一事不合理,无一时不合理”,便合乎“中庸之道”,而无愧于“中国人”了。
第十章 现代中国人的共同问题
引言:我们所认识的“现代”,基本上是“西方的现代”。现代化不应该等于西方化,我们终究不是西方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行不通。中国人、西方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缺失,见贤思齐,是同一文化的人,取长补短,对自己首先要建立信心,增加一些自信,认真提升自己的层次,做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人。
1、脑筋时常不清楚。
现代中国人逐渐丧失持经达变的能力,无法将西方的东西合理地融入我们固有的系统里,只能盲目破坏固有的文化而无可奈何,这是十分可笑的悲剧。
2、对自己很不了解。
不明白西方人的现代化是西方文化的现代化,错认为西方现代化是现代中国人努力的目标,搞不懂现代化不应该等于西化,弄不清楚中国现代化应该保持的根本。
3、说什么融合中西。
近百年来,中国人最大的错误,说起来十分可笑,竟然
20
是我们念念不忘,时常想要做的“融合中西”。
中华文化的特性之一是包容性。自古以来,我们便一本“融合中外”的精神,大胆地包容各种文化,为什么近百年来,融合中西反而成为一种错误呢?因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持经达变的能力,没有资格“融合中西”了。
我们常说价值观改变了,其实是“不知道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只好用“多元化”来麻痹自己,弄得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4、谈什么他山之石。
中国人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说起来更加可笑,居然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近百年来的中国人掉进前所未有的大陷阱里,难以逃脱。
现代中国人连中国人都做不好,却希望学习外国人的长处,徒然把自己弄得四不像,根本没有好处。
“见贤思齐的先决条件,最好是同文同种同文化”。 本立而道生,现代中国人的根本不够稳固,所以不欣赏别人则已,一欣赏别人便讨厌自己,恨不得摇身一变,不做丑陋的中国人,可惜变来变去,依然是中国人,可叹!
5、对自己缺乏信心。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自信心?1840年鸦片战争严重地击伤中国人心,自此以后,各种检讨、指责、咒骂之声不断。检讨改进原本很有必要,也有怕助益,但是检讨到使大家丧
21
失信心,便十分可惜。
6、不认真提升自己。
可惜现代中国人,盲目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而不知道这三种主义其实可以合并称为“动物主义”。
▲中国人讲求持经达变,一旦离经,便可能叛道。离经叛道成为现代中国人脑筋不清楚的根本原因。
▲现代中国人丧失持经达变的能力,恐怕融合中西的结果,只有逐渐西化,为西方文化淹没。
第十二章 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素养
引言:中国人要现代化,首先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以便了解自己。建立中国人的观念,才不致迷失了自己;尊重各种不同文化的特性,中华文化应变力强,包容性大,在二十一世纪中,最具有良好的适应力。
1、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重新认识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必须具备“最大的敬意”。如果抱着“看不起”“不敬重”的不良心态,就不能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真面目。
2、先做好一个中国人。
做好一个中国人等于真正了解了中华文化。做好人好像是个过程,做好事原来才是结果。
22
“人是习惯动物”。一旦习惯成自然,就觉得十分自在。 3、建立中国人的观点。
“在文化上无条件投降,远比在军事上无条件投降更加悲惨”。把东方和西方对举,本来就不是正确的观念。
4、客观比较中西文化。
完全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比较客观地分辨出异同,这件事并非任何人都能做,最好让够资格的人来说明,否则可能愈比愈弄不清楚。
5、尊重各种文化特性。
文化是人处在不同时空,为求生存而产生的各种花样,各有不同的特性,应该互相尊重。
6、自然成为世界主流。
二十一世纪如为中国人世纪,中华文化必将成为世界主流。
▲惟有早日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倡导“以让代争”,走上互助、互惠、互利的光明大道,人类的幸福才能早日实现。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