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优秀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 重难点分析:
l.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2.《稚子弄冰》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
第 1 页 共 3 页
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
1.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 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
第 2 页 共 3 页
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