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99网
总第420期2018年4月(下)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20

April2018(C)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摘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烟台

2005)

DOI:10.16871/j.cnki.kjwhc.2018.04.023

中国古代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

1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出现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且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张少康先生指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能使我们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繁荣

[2]

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因此,这门课

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既与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的理论性、抽象性及晦涩难懂有关,也与当前的时代风气和教学模式有关。为了改变现状,应该对症下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文论经典、凸显传统文论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相长,互动讨论,以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课程

教学

改革

ReflectionsontheTeachingReformofAncientChineseLiteraryTheoryCourse//DongYe

AbstractAncientChineseLiteraryTheoryisarequiredcourseforthemajor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ndplaysadeci-siveroleintheentirecurriculumsystem.However,theoverallteachingeffectofthecourseinrecentyearshasnotbeensatis-factory.Thisisnotonlyrelatedtothetheoretical,abstractandobscurenatureofthecourseitself,butalsorelatedtothecurrenttrendofthetimesandtheteachingmode.Inordertochangethestatusquo,weshouldtaketargetedmeasures,useeasilyunder-stoodlanguagetoconveyclassicsofliterarytheory,highlighttheconnectionbetweentraditionalliterarytheoryandthecurrentso-ciallife,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developtogetherwithstu-dents,carryoutinteractivediscussions,andimprove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l.

KeywordsAncientChineseLiteraryTheory;course;teaching;re-form

中国古代文论,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叫“中国文学批评史”。罗宗强先生在比较中国文学批评史与古代文论两个名称之后曾说:“如果要给这一学科一个较为确切名字,似乎还是称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更好一些。从研究的对象说,既可以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可以包括从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从研究的角度说,既可以包括史的研究,也可以包括专题研究。”无疑,罗宗强先生的说法

[1]

程的意义就在于,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最前沿、最权威的学术成果,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审美水平,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2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早已成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然而,就目前各高校反馈的信息而言,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一现象应该加以重视,需要我们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研究人员深刻反思。结合笔者和教研室诸位教师近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大致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2.1古代文论自身晦涩难懂、理论抽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开始流行运用白话文写作。尤其是建国以来,经过几次繁体字简化,现在我们熟悉的简体白话文与古代通行的繁体字、文言文,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文论作品都是用繁体字、文言文写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

繁体字写成的文言文,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本身就有阅读障碍。中国古代文论又多理论的阐述和抽象的描写,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像晋代陆机的《文赋》、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这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用词繁复,雕缛浮艳,即便是借助相关注释,也往往很难短时间内,读懂其深刻的内涵。

2.2就业指向不明确,学生不够重视

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十分确切的。因而,在具体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术界往往将“中国文学批评史”称为“中国古代文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C002)阶段性成果

之一。

作者简介:董晔(1978—),男,山东嘉祥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51

教改教法

新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到处充斥着浮躁气息。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通病。李妍妍博士认为:“……高等教育阶段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量的培养,而对人生价值、人格、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质的提高则注意不够,学生以有用与无用来判断学习知识的价值,以获得各种证书衡量自己的人生前途,以个性张扬作为自我实现的标志,以致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充斥

着大学生的头脑。”[3]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来就业指向就不甚

明朗,而且人文学科的专业,旨在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哪种单一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急功近利的学生而言,学习中文,似乎使他们看不到什么实质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就愈发尴尬,理论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除了为考高分,拿奖学金,很少有学生主动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2.3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大部分高校的中文系学生而言,他们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不是因为喜欢,而是高考录取时服从调剂的结果。他们的首选,一般多倾向于经济、金融等一些热门实用的专业。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本是无奈之举,对于“中国文学史”这种富有形象、生动、有趣的课程,他们尚且有些兴趣,而对于“文学理论”“古代汉语”这种相对枯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他们本身就有一种排斥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教师照本宣科,以本为本,不知灵活变通,不能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无异于雪上加霜,让本来就不受学生喜欢的理论课变得更加无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和教育,注定难有良好的效果。

3如何推进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改革

要想解决当前古代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尴尬处境,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古代文论经典的现代通俗解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3.1做好古代文论经典的现代通俗解读

古代文论自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再加上繁体字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是阻碍学生阅读的重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做好古代文论经典著作的现代通俗解读,使原本抽象的、模糊的古文变得生动明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对教师而言,要做好这份工作,既要深刻理解古代文论原典,又要对文本涉及的知识、理论融会贯通,还要反复揣摩文本,找到最恰当的语言去完成现代通俗转述[4]。将古代文论经典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进行解读和阐释,能够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如果讲解和转述过程再能结合当下比较流行的术语和概念,便是锦上添花,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讲解曹丕的论·论文》,由“文人相轻”这一千古话题引入,用白话将将其内涵和之后的一系列论述转述出来,以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为切入点,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

52

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改良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对症下药。2017年成都体育学院里的一堂中西方文化专题课的内容刷爆了不少体院学生的朋友圈。只因该课程的老师,竟用“算卦”的方式,算出了该堂课3名逃课学生的学号。而这一“神举”也迅速走红网络。这属于比较特殊的案例,但是给我们很多工作的一线的老师,带来了不少启发。可以想象,以后这位老师的周易课必定会堂堂爆满。他的成功在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我们上文分析了学生中普遍性的急功近利现象。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对生活和人生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他们不太重视,更没有兴趣可言。试想,如果学习的内容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因此,我们古代文论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了解古代文论的有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古人的文论观点并运用所学,批评和审视当前的文艺问题。比如,当下电影市场火爆,为什么有的电影叫好又叫座,而有的电影则骂声一片,可以引导学生试着用古代文论中涉及的理论和方法来探寻原因。

3.3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明代的尹宾商在《白豪子兵》中说:“夫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时代在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接受习惯都在变化,如果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势必会与时代脱钩,被历史洪流无情地淘汰。当今时代学生普遍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聪明灵活有余,深刻稳重不够。在教学相长的时代风气下,互动讨论式的课堂模式应该引起重视。这种互动讨论的模式,能够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灵活特质,同时,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教师的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随着讨论的深入不断提升。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国古人对文学、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份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古代文论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年轻学生去关注、品味、研究,才是传统文论思想延绵不断、推陈出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参考文献

[1]罗宗强.20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A]//20世纪中国学

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1.

[3]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90-191.

[4]熊艳娥.关于优化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群言

天地,2011(12).

编辑张效瑞

《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