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层中医院中药调剂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中医院中药调剂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99网


基层中医院中药调剂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中医院是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最前沿,在基层中医院从事中药调剂工作多年,发现有几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分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中药调配中出现的问题

调配人员方面:1人员业务素质问题:由于受重医轻药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基层医院中药房药学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素质良莠不齐,实际在岗人员多为低学历或非药学专业学历。有些调剂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出现调配正确的现象时有发生。2调剂人员的责任心问题:调剂人员的责任心又是中药调剂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中药调配本身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良心买卖”。在实际工作中,不乏存在“一把抓”的现象,根本无法保证每一剂药中每一味的准确称量,其次,有的调配时不仔细审方,看错药名;有的调配时边调边聊天;遇到处方有疑问不明之处,盲目猜测,估读估认;同1张处方两人甚至多人同时调配,由于相互之间协调不好,重复称取或遗漏药味;对特殊处理药物不按调剂常规或脚注要求调配;以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调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所以一个好的责任心是作为一名调剂人员的基本素质。

处方问题:1书写不规范:首先,处方书写潦草是很多基层中医院临床医师的通病,有些医师开的处方龙飞凤舞,不知所云。其次,处方的药名不规范,有的医师喜欢开具三字药名,比如璐党参、粉丹皮、当归尾、甘草梢、等中药名称;有的竹茹开成竹皮、半夏开成地文等。这些问题都给处方调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大多药房根本就不备像当归尾、甘草梢等药斗,发药时医师也是要求发当归、甘草。竹皮和地文干脆有些专业调剂人员都不知道是什么,不敢轻易调配。第三,处方对中药的要求标注不全及药量不清也是处方书写不规范的情况之一。有些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应当注明,比如附子先煎、大黄的后下、葶苈子的包煎、阿胶的烊化冲服等。2大处方现象严重:现代临床上中药处方药品的用量仍以个人经验为依据,很多医师的用量都大大超过了药典所规定的剂量,有的高出药典规定剂量的数倍,并且有继续盲目加大用量的倾向。如石膏,中国药典规定剂量15~60g,而有的处方用量达到200~300g。经实验证实,石膏在研为细末后,每100ml水中能溶解5g,而增加剂量其煎出量示不再增加。枣仁、人参、丹参、党参、黄芪等药,在处方中剂量达50~80g已为常见,这种以为不良反应小而加大中药用量,以超量用药为能事的做法,不仅浪费药材,而且很容易带来不应有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附子、全蝎、川乌、草乌、半夏等有毒性的药物,更应控制好用药剂量。非真正的良医名医是不能随便使上用药的,除非对某一药物有独到经验,一般应不超出药典所规定的剂量范围。另外,单处方药味过多的现象也特别严重。有的1剂中药处方中竟有50多味药。

调配问题

调配时替代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很多基层中药房中药的品种大多不是太全,满足不了临床医师的需求,生品、炮制品相互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不同

产地的中药品种,也时常出现相互替代的现象,比如川牛膝和怀牛膝,浙贝母和川贝母等。药品相互替代虽然是解决了药品调配时品种不全而导致病人无法服药的社会利益问题,也解决了跑方的经济利益问题,但是有些处方替代后临床疗效也大打折扣,直接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调配时应该捣碎煎煮的药物没有打碎:1在中药药剂工作中,发现很多工作人员不注重把应打碎煎煮的药物打碎。尤其是种子类和矿物类、贝壳类药物,不捣碎煎煮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影响了治疗效果,应引起中药调剂员的重视。2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应把一些不易煎煮的其他药材如元胡、三七、茯苓、人参等打碎入药。即使医师在处方中没有注明打碎,药剂人员也应按常规用法把应打碎的药物打碎入药。通过实验证实,在一定粒度范围内,茯苓粉碎越细,其煎出有效成分越高。3如蜈蚣、全蝎、三七、穿山甲、川贝母、琥珀、冬虫夏草等贵重的药材,一定要研末冲服,既经济又能充分发挥其药效。还有鸡内金冲服效果也比煎剂优越很多。

中药煎煮方法交待不清:现在很多患者及家属没有服用过中药汤剂,真正会煎中药的人非常少,因此做好中药煎煮方法交待工作,是我们的保证疗效的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现在很多的基层医院中药房在调剂完中药处方后,不做任何的交代,就将药物交与患者,或仅仅交代个别特殊用法的药物,比如后下、包煎等,致使很多患者出现各种不规范煎药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对策

重视专业人员的引进,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养:首先,中药的现代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只有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引领中药调剂更加规范,才能更好的保证中药的质量,使调剂更专业更精准。对患者的交待更加科学清楚。当然,对于现有的非专业人员,应当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地提高其专业工作能力。其次,加强对调剂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严肃性,切实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减少甚至杜绝差错事故,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规范的处方是正确调剂的基础,很多的调剂差错就是因此产生的。针对中药处方中存在的书写不规范行为,医院应当采取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字迹工整,正确清楚并规范书写处方。处方要尽量做到严谨,坚决杜绝大处方用药。调配人员可根据医生的用量情况要求更改处方或者注明原因并签名。其次,各基层医院要编撰常用的医院药品目录,要求医师开具处方时按目录上的药品名称、规格开具。尽量避免开具一些药房没有的药品规格。有人提出实行电脑处方,医师变主动为被动,从源头上保证审方正确。另外,医院应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对中药处方进行点评,并依据点评的结果对处方医师进行奖罚处理。保证药物的合理应用。

规范调剂人员的调剂行为:

1严禁药品调配中的替代现象:药品的替代调配,严重违背了医师的处方本义,我们要严禁药品调配中的替代现象,如果需要,必须经处方医师更改签名后方可替代,严禁调配人员私自更换。药房所备品种尽量满足临床的需求,需求量少的

药尽量少进一些,尽量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种子类品种尽量备炒品,俗话说“逢子必炒”。临床医师应多与中药房进行沟通,及时合理的修改临床用药目录,尽量满足临床医师和患者对药品的需求。2规范化调剂药品:要规范化调剂药品,首先要准确称量中药药味。准确进行总量称重及分帖量称重理应是中药调剂工作的核心。关于中药调剂准确称量的问题,等建议有必要对传统的饮片模式进行改革,认为“定量小包装饮片”及“中药免煎颗粒”对保证称量正确是毋庸置疑的,这两种新模式使用效果的文献也很多。而且这两种新模式饮片因为加了外包装,名称、规格一目了然,病员回家可以自行校对,对药房工作质量可以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其次要特别注重特殊药品的处理,需要特殊处理或有特殊用法的一定要单独另包,切不可一概而论,统统配入药方中,需要打碎的品种一定要打碎,需要粉碎的品种也要粉碎后调配。3切实做好对患者的发药交代工作:发药交代是整个中药调剂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发挥药物最佳效应,保证患者正确执行医嘱,减少或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的重要措施。中药的煎煮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可忽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如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沸水泡服、分次煎、急煎、久煎等许多种特殊的煎法交代工作。对于初次煎煮中药的患者或者家属,应当详细交代煎煮的流程,包括煎药器皿煮前泡药的时间、煎药用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特殊药的处理方法、服用方法及服药禁忌等。

参考文献

1周枫,徐惠芳,邱红汉.对中药调剂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0,29:111-112.

2,王琳峰,王亚华.综合性医院中药房调剂质量提高方法.海峡药学,2011,23(5):270.

3姜建伟,芦柏震.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及新近出现问题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444-445.

4,姚健康.改革调剂方法提高调剂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42.

5廖利平,刘荣禄.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