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研究
来源:99网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年第1期 总第151期 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研究 郎 非,李 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微博.-1- ̄实现师生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交互,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络学习中,而社会临场感是构 建网络虚拟学习环境的要素之一。通过微博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本文研究在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社会临场感 的形成、发展和呈现方式。社会临场感评估指标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微博能够使英语学习者形成并保持较高的 社会,l盘场感,帮助学习者间迅速地建立协作式虚拟学习社区。本研究对于社交网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 意义。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微博;社会临场感;虚拟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700(2014)o1—0063—05 一、引言 感对虚拟英语学习社区构建的影响,探索了基于社 交网络新技术如何有效地融合课堂教育与远程教 2006年出现的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型 育,以此改善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博客(Micro—blog),简称微博,是Web 2.0时代标 志性的网络社交工具。在中国,利用手机、电脑和其 二、基于外语学习的社会临场感研究 它数字设备使用微博的用户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互 1.社会临场感及其评估框架 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 社会临场感的概念最早由Shoa,Williams和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使用微博的中国网民已突破3 Christie_3 提出。他们将社会临场感描述为在互动 亿。 中他人的显性程度以及互动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 随着微博的迅速流行,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微博 度,并将社会临场感视为一个连续体,由不同类别的 在教育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用户既能够发布 交流构成。这些不同类别的交流,取决于人们在交 和共享不超过140个字符的实时和异步通信的简短 流过程中对他人感知的程度,需要个体间不同程度 更新,又可以通过搜索、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进 的参与或社会临场感。而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 行交流,这帮助人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彼此之间 展,研究者们已经将社会临场感视作在网络环境中 的互动与协作成为可能 J。有了微博,学习者之间 自我临场为真实人的方法 J,研究参与者如何传达 的资源可以即时共享,教师也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换 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是如何被其他参与者所阐释的。 意见。可以说,微博促进了协作式虚拟学习环境的 这些因素既影响了人们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关联的方 建立和发展。本文通过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设置基于 式,也影响关联建立后的交流方式。 微博的英语学习任务,开展将微博应用在英语教学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框架标准评估社会临场感。 中的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 在社会临场感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学习满意度、动 的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发展及呈现方式,及社会临场 态交互和促进协作式学习等方面,研究者们应用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1YJC740048)“基于自动问答技术的英语高频形容词深度知识习得研究”;黑龙江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512038)“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语言接口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规律研究”的研 究成果。 【作者简介】郎非,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雪,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 语学院讲师,硕士。 63 各种方法进行研究。例如,Short等运用语意差别法 l_ ̄rd_1 则选取了参与中级法语课程的法语学习者 提出社会临场感由社交力、敏感度、温馨度和个人性 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在虚 等维度构成 ;江嘉轩则应用基于量表调查的因子 拟社区构建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参与者具备较高的 分析法,针对虚拟社群网站,研究社会临场感 ; 社会临场感,而且能够通过使用迅速的构建协 Yamadal_ 在考察同步网络视频交流系统时,采用通 作式学习社区。因此,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临场感是 径分析等方法来评估社会临场感;Garrison等则基 构建成功的学习社区以及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 于学习社区模型,提出了网络学习环境中I临场感的 的基础。 主要维度。 随着国内外的课堂教学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 事实上,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习社区的形 络开展互动活动,以及网络社交工具的13趋成熟,在 成对于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 网络社交领域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 社会临场感的定量研究方面,Garrison等 建立了 义。以微博为例,它在教育应用方面具有很多优 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学习社区模型:认知临场感、教学 势: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思想、集中注意力和建立联 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指个体参与建构 系;还能够维系关系、协助学习、训练简短写作、为学 意义及认知思维的程度;教学临场感即教育经历设 习者及时处理问题、将学习者和教师联系起来。因 计;社会临场感为个体性在社区中的显现。此后, 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 Rourke等 对于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了修正,将社会 临场感怎样得以形成、发展和呈现的。 临场感描述为参与者作为网络社区内的“真实人”, 在社会和情感两个视角下自我临场的程度。由于社 三、实证研究 会临场感促使群体参与互动和交流,协助认知临场, 1.研究问题 从而支撑和推进了关键技能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三 基于目前的外语教学及社会I临场感相关研究, 要素中最关键的一个。Rourke等详细描述了评估 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微博是否能促使英语 社会临场感的具体指标,并形成了一个基于社区交 课程中的学习者形成社会I临场感;(2)在微博环境 流文本分析的标记列表,以此评估网络学习社区对 中,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社会临场感的传递程度。这些社会临场感指标能够 2.研究背景 反映参与者的个体特点及意图,并被划分为三类:情 研究对象是参与同一个英语课程的30名大一 感类、互动类和凝聚类。情感类号隋感行为相关联, 学生。任课教师要求从学期开始,每个人都要注册 包括情感表达、幽默的运用和个人信息的自我表露。 一个新浪微博账户,并对任课教师以及其他班级成 互动类指参与者跟其他人互动的意图,例如,主题的 员的新浪微博账户进行关注,由此构成了基于微博 延续,引用他人的信息,明确转发他人的信息,提问、 的大学英语学习圈。考虑到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和上 夸奖、感谢或赞同。凝聚类则仅与为社会功能服务 网便利性等客观因素,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发 的行为有关,例如称呼和致意、用第一人称称呼群 两条英语微博,对于微博的内容则不作和规定。 体、使用群体问候语等。 本研究将微博应用到英语课程中,目的是研究在微 2.基于外语学习的社会临场感研究 博环境下学生是否能够具备社会临场感,以形成虚 根据Rourke等的修正框架,Arnold等¨ 在外 拟学习社区,使英语学习得以延伸到真实课堂之外。 语学习的背景下进行了研究。他们考查了三所大学 3.研究方法 的外语师范生群体在网络讨论区内的发言,通过分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微博投票和微博文本分析两 析这些言论文本的社会临场感标记,发现所有的群 种方法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体都通过网络讨论建立了较高的社会临场感。此 (1)微博投票 外,Arnold等¨ 还对外语语言教学法课程的学生进 微博投票是新浪微博提供的一个开放平台应用 行了类似考查,通过分析学生的网络话语来研究他 (APP),能够帮助用户在微博上便捷迅速地完成问 们的认知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标记。研究发现参与 卷调查。本研究的问卷对于以下三个方面中的若干 者通过虚拟社区成功地实现了对于话题的认知,而 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是对于微博的认知和使用 且同时具备了显著的社会临场感。Lomicka和 态度;二是微博是否促进英语学习;三是微博的社交 64 功能。在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研究对象分两次 通过登录微博完成问卷调查。微博投票能够自动统 计用户所提交电子问卷的数据,并以柱形图的形式 呈现数据的主要趋势。 此外,依据不同类别的标记,同一条微博被解析 两次以上的情况也很普遍。例如,“Hello,my dear classmates◎.Where can I download the Big bang theory S5.”。这条微博就可以被解释为凝聚类、情 感类和互动类。“dear classmates”是对群体的称呼, (2)微博文本分析 通过对微博文本分析发现,Rourke等提出的社 会临场感评估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博。例如,在 微博中不会出现BBS式的“延续主题”的行为。基 于新浪微博的各种功能,我们根据学生参与微博活 属于凝聚类;笑脸“◎”属于情感类,而“Where can I download the Big bang theory S57”则是提问属于互 动类。 因此,如果一条微博同时具有三类标记,那么它 动的实际情况,将互动类标记进行相应地改进。“延 续主题”、“引用他人话语”、“认同”和“称赞”等社 会临场感标记被改为“@”、“转发”、“评论”、“赞” 就会在研究中被计算三次。再比如,“Good evening 亲们,what are you doing now?”,这条微博中虽然出 现了“亲们”和“you”两个凝聚类的群体称呼,但是 由于“亲们”和“you”事实上称呼的是同一群人,在 和“提问”等标记(见表1)。根据修改后的社会临 场感评估指标,我们对研究对象所发的全部微博进 行分析。表1列举了微博环境下社会临场标记分类 及示例,示例均来自于研究收集的数据。 分类 情感类 标记 幽默 表情符号/情绪 自我表露 @(对话/回复) 转发 评论(回复/认同/感谢/称赞) 赞 提问 称呼/名字 第一人称 寒暄语,问候语 群体称呼 研究中也仅被计算一次。还有一部分微博文本没有 出现任何一类社会临场感标记,在研究分析中这些 微博已被排除在外。 示例 表1 微博环境下社会临场感标记分类及示例 冰雕is crying。too cold outside. Oh.I forgot the homework@ I anl busy in writing papers and pln ato have a tour in virgin forest. There is the translation part in the mid—term exam@jx周通通 @Everlasting33:Open communication for Peninsula peace 回锅肉is delicious.(杜山2012:I have回锅肉today:◎) Goodluckthen!舀(12) Is there anyone wants to be togehetr wiht me to”touch the spring”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haTnk you归鸿 We aer SO weak even intngaible and do nothing,just pray. I sincerely wish you happiness,cheerfulness and Success. morning everyone 互动类 凝聚类 综上考虑,本研究统计了社会临场感标记的总 数,并分别计算情感类、互动类和凝聚类的百分比。 在16周的学期期间内,统计的微博总数为1097条, 查: 在对于微博的认知和使用微博的态度方面:① 3O名学生均知道新浪微博,但是只有5名学生在此 之前拥有微博账号;②3O名学生均认可应用微博等 其分析统计出1 127条社会临场感标记。研究 对象发博数量前三位的分别为72条、60条和54条 (见图1) 26 21 16 社交网络新技术进行英语学习;③学期结束时,大部 分学生支持使用微博(n=28),少数人感觉可有可 无(n=2),没有学生持不赞同意见(见图2)。由此 可见,通过一学期的英语学习,学生们能够接受这种 在英语课程中应用微博的教学方法,并对此持有积 极支持的态度。 g 1I 6 1 在微博促进英语学习方面,学生认为:①微博使 大家共享英语学习资源并且帮助彼此了解到更丰富 微博的数量 图1每位学生的发博总数 的英语文化(n=26);②微博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 时间和空间用英语与他人交流(n=26);③与教师 的互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n=23);④花在英 语学习时间更多了(n=20);⑤英语写作能力有所 ①②③④⑤ 】)⑦⑥4实验结果及分析 (1)微博投票调查结果 本研究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进行了问卷调 提高(n=18);⑥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n=13)。 65 {乐于在微博上对话、交换观点、分享学习资源、课程 资讯甚至是生活信息。例如,关于饮食话题的微博 英语交际行为: 发博:(杜山2012)I have回锅肉today 评论:(jx张雪亮)回锅肉is delicious. 非常赞同 赞同 n学期初 5 】 8 ●学期末 7 l 人数学竿 150 ■ j i_ _L一 无所谓I不赞同 6 l 1 2 1 0 图2使用微博的态度 转发:(亚宵)How to say回锅肉in English7.9@ @对话:(大学英语微博style)回锅肉,Saut6ed 杜山2012:I have回锅肉today Sliced Pork with Pepper and Chili@亚宵 @对话:(亚宵)Thank you,my teacher.I like Saut6ed Sliced Pork with Pepper and Chili.@大学英 微博style 总之,学生们一致认为应用微博的课程比普通英语 课更有利于英语学习(97%)。 在微博作为社交工具方面,学生认为:①微博拉 近了同学们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友谊(n=28);② 微博使英语班的同系更紧密,增加了集体感(.13 =其中,发博、评论、转发和@对话是微博提供的 基本功能,括号内为发博用户名字。 情感类社会临场感标记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学生 26);③愿意在微博上分享生活中的点滴(n= 2O);④难以用英语把想说的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 影响了与其他人的互动(n=18)。因此,学生乐于 使用微博进行社交活动,即时这种社交活动被要求 用英语完成,在学生看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参与的 学生仍然具备较高的积极性。 (2)微博内容分析结果 本研究基于社会临场感修正理论框架,针对微 们喜欢在微博中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在情感类标 记中,情感符号标记出现的最多,这归因于学生们可 以通过使用情感符号等在微博中迅捷的表达情绪。 例如:“rain again,our poor PE”。而自我表露标记 的数量多,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于自身日常生活的 谈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幽默标记出现的很少,这 博的特点对社会临场感指标进行了修改。根据修改 后的指标,对微博中所出现的社会临场感标记进行 了解析和研究。在1 127条社会临场感标记中,互动 类共540条,情感类共419条,凝聚类共168条。 (见图3) 6O% 50% 40% 3O% 20% 10% O% 跟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难以用英文来表达幽默情 感有直接关系。 相对于互动类、情感类标记,凝聚类标记出现的 较少,因为凝聚类标记只出现在日常生活类微博中, 而在英语新闻、信息类微博中则鲜少出现此类标记。 有趣的是,很多学生在自我表露的时候都会使用群 体称呼标记,而且此类标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文 互动类 _情感类 ・凝聚类 表达。例如:“亲们,I am running haha”,“morning, 亲们”。“亲们”或“亲”的频繁出现,应该是深受网 络流行语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言语习惯。 总之,微博环境下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得到了提 互动类 情感类 凝聚类 图3社会临场感标记 高,并因此构建了学习社区。根据Wenger【13]的定 义,学习社区由这样的成员组成:“他们参与联合活 互动类的社会临场感标记在研究中出现的最 多,主要归因于三点:①因为本研究没有对学生所发 的英语微博内容做出规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选择发送英语新闻、英语知识类的微博,这直接导致 此类微博被频繁地转发。②“赞”标记的大量出现。 由于微博的点赞功能操作简单,使用者点击一下微 博内容下方的功能键,就能完成对该条微博的称赞 或者认同,因此成为学生最常使用的微博功能之一。 动和讨论、互相帮助和共享信息。他们所建立的关 系能够使彼此相互学习”。微博的实时和异步通信 功能,以及微博环境下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行为充分 证明其帮助构建了虚拟学习社区。对于学生而言, 微博是英语课堂的虚拟延伸,他们乐于使用微博完 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英语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希望通过微博构成的英语学习社区来获得更多 的英语交际时间和机会,提高英语技能。一方面,这 ③随着课程的推进,虚拟学习社区迅速形成,学生们 66 符合Garrison等提出的理论,即群体互动和群体交 流的实现有助于认知临场感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微 [C].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WebKDD and 1st SNA—KDD 博环境下,学生既能够使用英语实现学习社区内 “真实人”的自我临场,又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简短 交流增强社区感。此外,学生乐于在微博上晒El常 生活、分享资讯,而且此类微博多数具有实时性。这 些行为能够帮助增进社区成员间的信任和理解,而 此类微博的即时性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区感。 五、结论 针对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微博是否能 促使英语学习者形成社会临场感”。根据实证研究 的数据与分析,基于微博的各种互动行为不仅使大 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形成了社会临场感,而且能够使 这种社会临场感保持在一定的高度。此外,在微博 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被有效地激发。针对第 二个问题:“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在微博中以 怎样的方式得以呈现”。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在互动 类、情感类、凝聚类等三类标记中都有所体现,互动 类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情感类,凝聚类所占比例相 对较低。总之,作为一种新兴网络社交工具,微博能 够使英语学习者形成并提高社会临场感,帮助他们 创建虚拟学习社区。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基于微博的虚拟学习 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真实环 境。这满足了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二语输入和输出 的条件,对于外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 研究了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的形成 及其对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的意义,但在微博如何影 响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习得方面仍需进行探索。 这是本文的局限之处,也是未来基于微博的外语教 学研究的潜在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Junco,R.,Heibergert,G.,&Loken,E..The efect of Twitter on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grades[J]Journal of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2011,27:119—132.. [2]Java,A.,Song,X.,Finin,T.,&Tseng,B.Why we Twitter:understanding microblogging usage and communities 2007Workshop on Web mining and SocilaNetwork Analysis, WebKDD/SNA—KDD’07,2007.New York:ACM:56— 65. [3]Short,J.,Williams,E.,&Christie,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London:John Wiley, 1976. [4]Kehrwald,B.Undesrtanding socila presence in text— based online learning enviornments[J].Distance Education, 2008,291,89—106. [5]王广新,宫淑红.网络学习情境中社会临场感研究 回溯[J].开放教育研究,2010,(5):41—46.. [6]王广新.网络课程论坛内社会临场感的结构与特征 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O):46—50. [7]Yamada,M.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in learner— centere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using 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Experimental study[J]. Computers&Education,2009,(52):820—833. [8]Garirson,D.R.,Anderson,T.,&Archer,W.Criti. 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0。2:87—105. [9]Rourke,L.,Anderson,T.,&Garirson,D.R., Archer,W.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text— based computer conferencing[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 tion.2001.14:51—70. [10]Arnold,N.,Ducate,L.,Lomicka,L.,&L0rd, G.Us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o establish social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s in teacher education[J].CALICO Journal,2005,22:537—566. [11].Arnold,N.,&Ducate,L.Fu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socila and cognitive collaboration in an online environ— ment[J].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06,10:46— 66. [12]Lomicka,L.,&IJ0rd,G.A tale of tweets:Analy— zing mieroblogging among language learners[J].System,2012, 40:48—63.. [13]Wenger,E.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Brief Intro— duction[EB/OL],2006.<http://www.ewenger.eom/theo・ yr/> (本文责任编辑:闫兵)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