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No.6Nov.2019doi:10.3969/j.issn.2096-2991.2019.06.009
论元杂剧黑旋风戏多数不是水浒戏
董国炎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
元杂剧黑旋风戏有剧目多达12种,有研究者把这些黑旋风戏全都算作水浒戏,据此称赞元代
水浒李逵戏发达。实际上多数黑旋风戏是调侃嘲讽一个绰号黑旋风的土财主,他冒充文人以获取“儒户不当差”的好处。杂剧作家嘲讽他在妓院中假装文人,附庸风雅却露丑,等等,这类黑旋风戏发达,联系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元代也出现与水浒李逵故事相关的戏曲作品,有的作品后来有机融入《水浒传》,有的却不能合理融入。人物性格逻辑有很强的制约能力,这类黑旋风戏的演变联系着深刻的艺术规律。
[关键词]黑旋风戏;水浒戏;《水浒传》;融合规律[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991(2019)06-0062-07
一、元杂剧黑旋风戏多数没有进入《水浒传》小说
元杂剧有黑旋风剧目12种,根据《中国
①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录鬼簿》的著录,这12
后,某些剧情已经移植进入《水浒传》小说中,以至于剧本逐渐失传,但是人们未能察觉移植关系呢?这需要认真比较考察。本文还结合参考了天一阁本《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宝文堂书目》《元曲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等文献,经过搜检和比较,笔者认为,对这12种黑旋风戏,《水浒传》小说仅仅采用2到3种。《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这个“双献头”故事就是来自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因为康进之这个剧本尚存,可以比较确定移植关系。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所谓“乔”,指假装,装腔作势。这一回中李逵的“乔坐衙”故事,有可能来自杨显之的杂剧《黑旋风乔断案》。因为杨显之原剧本已经不存,只能根据《水浒传》小说中的描写来推
种剧目如下:
高文秀8种:《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衍刘耍和》《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双献头》。
康进之2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杨显之1种:《黑旋风乔断案》红字李二1种:《板踏儿黑旋风》
以上12种黑旋风剧目中,文本尚存者2种,这2种是《黑旋风双献头》《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其他剧目何时失传,是否《水浒传》成书之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按《录鬼簿》版本较多,中国戏参用比较。
[收稿日期]2019-09-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说唱文学史”(编号:13BZW084)
[作者简介]董国炎(1948—),男,辽宁营口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小说戏曲与说唱文学。
曲研究院采用的是清代曹楝亭本,此外贾仲明本即天一阁本、孟称舜本也很重要,还有研究者关注其他版本,研究中
-62-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测。李逵跟随燕青去泰安州泰庙打擂,燕青把擎天柱任原从擂台上摔下来,李逵捡起一块大石头把任原脑袋砸得粉碎。当场有人认出这是梁山泊黑旋风,官兵前来追赶捉拿。幸亏卢俊义、穆弘等众多好汉带领喽啰前来接应,官兵不敢继续追赶。在返回梁山的路上,李逵却与众人走散,他一个人闯进寿张县衙门。寿张县紧邻梁山泊,衙役们看见李逵,点头赔笑,不敢得罪他。李逵闯进后堂,县官已经吓跑了。李逵穿戴上县官服装,命令衙役们装扮成告状人,由自己审判。衙役告状,告的是二人打架的案情。李逵审案,当场赞扬打人者,说打人者是条好汉。李逵又责骂被打者,说被打者软弱窝囊,应该严惩,下令把他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身穿县官的绿袍子,手拿一对大板斧,监督着枷号了被打者,然后大摇大摆去了。县衙门前看热闹的百姓们都忍不住笑。小说中这些情节,有可能来自杨显之的《黑旋风乔断案》杂剧。
其实“黑旋风乔断案”这种情节,与《水浒传》小说普遍显示的现实生活氛围、紧张气息,还是有差距的。《水浒传》基本写法是写实倾向,充溢现实生活气氛。寿张县在现代撤销,大部分并入阳谷县。而郓城县同样紧邻梁山泊,从郓城县阮氏兄弟居住的石碣村,可以乘船直接去梁山泊。但是在郓城县里,私通梁山罪名很大,官府防范很严,气氛紧张。宋江私通梁山,阎婆惜抓住证据,就威胁要告发他。宋江后来偷偷溜回家,马上被人告发被抓捕。寿张县的气氛却如此轻松欢快,衙门各级书办和衙役们,竟然配合李逵乔坐衙,还装扮成告状人,甚至把告状人枷号起来。老百姓看到李逵瞎胡闹,都高兴大笑。这气氛应该不是小说特有气氛,而符合元杂剧特有的调侃笑闹风格。杂剧被移植到小说中,有可能出现气氛不统一。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李逵“乔坐衙”之后从县衙门出来,还有两行字值得注意。李逵走在大街上,“忽听得一处学堂读书之声,李逵揭起帘子,
走将入去,吓得那先生跳窗走了。众学生们哭的
①
哭,叫的叫,跑的跑,躲的躲,李逵大笑出门来”。
李逵大笑出门来,迎头碰上正在寻找他的穆弘。穆弘一把拖住他赶快回了梁山。但这两行字令人想到高文秀的《黑旋风乔教学》。不过这两行只有50多字,情节过分简单,简直构不成什么故事。如果这两行就算一个黑旋风戏,那么《水浒传》小说中总共引入3种黑旋风戏。如果这两行不算一个黑旋风戏,那么《水浒传》小说中总共引入2种黑旋风戏。至于这类“引入”的得失,下文将分析。
二、元杂剧黑旋风戏主要写什么故事元杂剧黑旋风戏既然数量很多,《水浒传》小说为什么只引进2种黑旋风杂剧呢?可惜很多研究者不愿探讨为什么,更不愿追问元杂剧黑旋风戏都在写什么。在我们的研究体系里,有些比较重要的认识,包括认为元代水浒黑旋风戏很发达的观点,好像这是不必继续讨论的定论。这影响人们深入探讨问题。1920年夏天,胡适作《水浒传考证》的时候,对元代黑旋风杂剧五花八门情况,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基本认识:
(虽然大多数黑旋风杂剧文本不存)“但我们从这些戏名里,也就可以推知许多事实出来:第一,元人戏剧里的李逵(黑旋风)一定不是《水浒传》里的李逵。细看这个李逵,他居然能‘乔教学’,能‘乔断案’,能‘穷风月’,能玩‘诗酒丽春园’!这可见当时的李逵一定是一个很滑稽的脚色,略像萧士比亚戏剧里的佛斯大夫(Fal⁃staff)---有时在战场上呕人,有时在脂粉队里使人笑死。至于‘借尸还魂’‘敷演刘耍和’‘大闹牡
②有的了。”
丹园’‘老收心’等事,更是《水浒传》的李逵所没
随后胡适还分析了元杂剧黑旋风的行为和性格,重点比较了高文秀与康进之笔下的黑旋风,认为这个人物还没有形成性格特征,对他的描写还没有到定型的时候,还在极自由的时代,
①施耐庵、罗贯中著,李永祜点校《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第676页,中华书局,2005年。按这一版本是以容与堂本初出版的《水浒传》,去掉了罗贯中。2005年中华书局《水浒传》恢复罗贯中,被看作当前最好的《水浒传》版本。本文《水浒传》引文均出自此本。
②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之《水浒传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2月根据实业印书馆1942年版印行,第18页。
为底本,在作者问题上,增加了罗贯中。明清时代很多《水浒传》版本及评论,都把罗贯中算成作者之一。1950年代
-63-
董国炎论元杂剧黑旋风戏多数不是水浒戏
所以你造你的,他造他的。你形容这个人物精细机警,他描写这个人物细腻风流。胡适这一段分析,正可以对比大家都熟悉的粗犷憨猛的李逵。粗犷憨猛的梁山李逵,与细腻风流的黑旋风,有明显矛盾,能否统一,其实是个重要问题,却好像被搁置,未见形成讨论。胡适对黑旋风地位前后变化之大感到很奇怪——“李逵在《宣和遗事》里并没有什么描写,后来不知怎样竟成了元曲里最时髦的一个脚色!上文记的十九种元曲里,竟有
①十二种是用黑旋风做主人翁的”。
汉卿是莫逆之交。康进之时间比这二人稍后,但是也属于元代前期。其次,这些作家与东平地区关系密切,写黑旋风戏最多的高文秀就是东平人。金元之际和元代前期50余年,东平地区一直由汉族实力派军阀严实、严忠济、严忠范父子统治。严氏父子在动荡局势中,重视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招揽文人。严实做东平行台总管,辖区很大,控制北起德州,南到济宁单州的整个鲁西,以及河南东北部。蒙古政权初期,因为政权内部不稳定,对严实这类汉族“世侯”比较宽容。严氏父子有意善待文人,文人写作相对自由。但是从大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讲,中国文人传统的科举出仕道路在元代几度停止,这滋长了文人玩世的浪子情怀。[2]高文秀人称小汉卿,思想性情比较狂放,喜欢调侃骂世,他塑造了一个调侃对象黑旋风,多方位调侃讽刺。其他作家也喜欢调侃黑旋风,笔者以为这绝非偶然,而有比较现实的社会原因,这直接联系元代的儒户和各种现实待遇。
有关元代儒者地位,长期流行一些很有名的说法,比如说“八娼、九儒、十丐”,把元代儒者说成煎熬在社会底层,低贱不堪。实际上这种说法出自南宋遗民领袖谢枋得和郑思肖,都曾经诉诸文字表达,所以流传广泛影响大,但是缺少足够的史实依据。蒙古政权对待汉文化、儒学、儒士的看法和管理,确实经历一个起伏变化过程。蒙古贵族轻视儒学和儒生的态度始终存在,但是也一直存在不同态度,也有努力维护儒学的重要。耶律楚材一直向铁木真、窝阔台谏言: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儒学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治理。他终于打动窝阔台汗,在1238年举行著名的“戊戌之试”,这次考试以经以官职。其他通过考试但未获得官职者,被列为儒户,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这次考试之后创立
从塑造黑旋风李逵的时间来分析,按道理应当是元杂剧黑旋风戏产生在前,《水浒传》小说成书在后。普遍认为《水浒传》最初成书于元末明初,现在最流行的两种《水浒传》版本容与堂本、袁无涯本都刊刻于明代后期万历年间。②
从元代前期黑旋风杂剧到《水浒传》小说的晚明定本,时间跨度很大。元杂剧的主要总集臧懋循的《元曲选》也是刊刻于晚明,杂剧文本的收藏流传抄写改订刊刻过程,也相当复杂。其间文本异同和变动改订情形,后人不易了解。我们研究戏曲作品和文学人物形象,还缺少足够的实证依据,有不少以理推测成分,期待能够逐渐改善。
胡适对黑旋风其人在元杂剧中突然时髦起来感到奇怪,同样奇怪的是,十二种很时髦的黑旋风杂剧,为什么只有两种进入《水浒传》小说。
笔者认为很多元杂剧黑旋风戏没有“进入”《水浒传》小说,根本原因在于,多数元杂剧黑旋风戏原本就不是梁山泊李逵的故事,内容格调各方面都不相容,实在无法进入《水浒传》小说中。要弄清元杂剧黑旋风戏为什么数量很多,弄清这些黑旋风戏到底写什么,须要展开多方面背景材料的考察[1]。
首先,热衷写作黑旋风戏的作家有什么特点?这些作家的时间都比较早,高文秀是元初作家,绰号“小汉卿”。杨显之也是元初作家,与关
义、词赋、论三科考试儒生,少数通过考试者被授
①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之《水浒传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2月根据实业印书馆1942年版印行,第25页。
②容与堂本是《水浒传》繁本系统百回本的代表,题《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刻。袁无涯水浒全传本,均以袁无涯本为底本。本注释有关版本说明的依据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第342页—353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本是繁本系统一百二十回本即全传本的代表,题《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万历四十二年安徽袁无涯刊。现在各种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的儒户制度很有意义,儒户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这对于儒生的生活保障及社会地位,有巨大积极作用。后来儒户有一些调整,儒户仍然须要缴纳赋税,但是可以免除徭役,在地方上也有一定社会。
窝阔台晚年,耶律楚材被冷淡,儒户制度出现逆转,不但恢复儒户赋税,甚至还要恢复徭役。蒙哥做大汗之后,信任重用原来西夏文臣高智耀。高智耀坚定主张利用儒学治理国家。蒙哥汗九年,采纳高智耀的建议,正式下诏书免除各地儒士徭役。忽必烈掌权之后,继续信任重用高智耀,由高智耀负责儒士管理的全局性工作。儒户得到广泛的执行。
围绕儒户,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各地富户以及有势力有门路的人,勾结地方官吏,弄虚作假,冒充读书人,列为儒户。这样他们个人得到很大好处,却直接影响国家赋税和征调劳役人员。这给朝廷里反对儒学和儒士的人以批评口实,过去持观望态度的蒙古王公贵族,对儒户也转向激烈反对。对此,高智耀、刘秉忠、王恽等重要都主张坚持儒户制度,不能因噎废食;同时必须严格考查,严厉甄别,坚决清除假儒户。
须指出的是,元代特别元代初期,全国各地统治情况比较混乱,方针和政令经常不统一。有了政令但是执行不好的情况也常见,经常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各地自行其是的做法也比较多见。耶律楚材的相关政令和对儒生的考试,在河东路即山西地区执行得比较好,他在山西还建立了专门维护儒学的机构。而其他地方执行其政令的水平,就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后来高智耀的政令推行,也面临类似问题。他的政令可能在河南地区执行得好。金末状元王恽这时期就在河南主管儒生考试,王恽态度认真,监考甄别很有成效。缺考者、弄虚作假者都被除名。
在地方上,财主富户和有势力的人冒充儒士,占据儒户名额,免除劳役,而老实贫困的读书
人却可能当差服劳役。土豪财主冒充儒户成功之后还得意炫耀,真正的文人对此很气愤,也看不惯这些冒充者的得意丑态,写作杂剧调侃挖苦,给以揭露讽刺。因为官府要求禁止冒充儒士现象,朝廷重要主张严格甄别。高文秀等作家写作这类杂剧有底气,这可谓应时之作。他们甚至把《黑旋风诗酒丽春园》弄得仿佛征文竞赛,有很多作家都写过这个题目,形成共同调侃和讽刺。《黑旋风诗酒丽春园》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题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考证指出:“王德信、庾天赐皆有《黑旋风诗酒丽春园》之作”。①
丽春园通常指妓院,土财主在妓院里还努力作出诗酒风流文人状,给妓女谈谈诗歌,显显风流,好像自己真是风流才子。诸如此类,效果令人发笑。也许这样更能显出黑旋风假装文人、附庸风雅的可笑情态。这种题目有趣又解气,才会有很多人都来写,仿佛打擂台开展征文比赛一般热闹。元代文人有此风气,《高祖还乡》套曲就有多位文人应征写作,以睢景臣之作影响最大。
文人们喜欢调侃的这位土豪为什么叫做“黑旋风”,根据黑旋风字面可以想象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显然与人们心目中老实读书人的形象和作风有很大差距,这容易产生话题,适合调侃取笑。
《黑旋风穷风月》一剧,《录鬼簿》的另一重要版本贾仲明本即天一阁本著录为《黑秀才穷风月》,说明这个财主黑旋风确实已经当上“黑秀才”。“穷风月”非同小可,风月通常代表妓院生涯,穷则表示程度。叫上多位妓女,又唱又闹,彻夜狂欢之类,大概可以算“穷风月”。这个黑秀才如此表现,从思想性情和消费能力上,都和普通秀才不同。梁山泊的李逵当不了秀才,这个当秀才穷风月的黑旋风也不是梁山李逵。
《黑旋风乔教学》,因为一般读书人都具有教书先生的本领,这位黑旋风秀才也要展示自己这种本领。“乔教学”应当指这位黑旋风老师拿腔作势,装出教师的样子教导孩子们读书。《水浒传》小说中写李逵凶神恶煞般跑进学堂,老师吓跑了,孩子们吓哭了。李逵没来得及展示教学本
①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收录元代和元明之际杂剧剧目737种,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本文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第7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65-
董国炎论元杂剧黑旋风戏多数不是水浒戏
领,就大笑着离开,这是很不合格的乔教学。
高文秀曾经有《豹子秀才不当差》一剧。这个题目就很有趣,虽然没有“黑旋风”三字,但直接点明“不当差”这个要害。豹子秀才应该指一个凶悍的所谓秀才,他是一个假秀才,可是却享受儒者待遇,名正言顺不当差。题目好像是羡慕这位豹子秀才,描写他不当差的好处,其实这更是揭露,耐人寻味。
①
《黑旋风敷衍刘耍和》,黑旋风与刘耍和的
嘲讽的意思。不知高文秀的《黑旋风乔断案》,与《水浒传》的黑旋风乔断案,彼此有没有关系。
《黑旋风借尸还魂》题目诡谲,不知所指。这个人物经常成为杂剧描写对象,随着时移势迁,创作意旨也有多样化倾向。人们可能给他增添新的传奇色彩。赵景深、邵曾祺指出当时戏曲小说中,黑旋风经常是鬼魂的代名词,包公戏中就有黑旋风代表鬼魂。看来这个名称的用法有多样化特点[3]。
《黑旋风老收心》,这个题目反映剧作者写黑旋风时,批判嘲讽态度已经变化。就李逵其人来说,《水浒传》中李逵中毒身亡时,年纪并不大,根本谈不到什么老收心。这也说明这个杂剧黑旋风不是梁山李逵。以上种种黑旋风戏,都具有调侃讽刺风格,都联系着当地冒充儒士的富户,这些黑旋风戏都不是梁山李逵戏。
三、水浒戏融入《水浒传》小说需要内在依据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头》有文本存世,这确实是一个水浒戏。但是这个故事却没有融入《水浒传》小说。戏曲故事里这位黑旋风,是梁山宋江手下的头领。他绰号黑旋风,名字叫做李山儿。此人与我们熟悉的梁山好汉李逵,在性格特征、语言习惯、办事习惯和能力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他是梁山上的头领,却主动请缨给郓城县小孙孔目做“护臂”也即保镖,保护孙孔目夫妇去泰山进香。这位李山儿还恳切表态要做好保镖工作——孙孔目若是上马,我就给他执鞭坠镫;孙孔目若是吃酒,我就给他绰镟提觥,也就是给他筛酒倒酒。这种甘当仆役的性格,实在不符合梁山李逵的性格特征。孙孔目的妻子郭念儿与官家公子白衙内勾搭奸情,精心设计要坑害孙孔目。李山儿对这一对狗男女的关系和阴谋诡计居然马上就能识破,甚至掌握了他们的联络办法将计就计。李山儿斗智斗勇,使用蒙汉药,制服白衙内及其帮凶,最后把奸夫淫妇全都杀死,回山寨向宋江献头。整个事件中这位李山儿种
关系很值得注意。刘耍和是元代初期著名的杂剧演员,担任大都教坊色长。元代教坊诸色,杂剧地位最高,杂剧色长很了不起,相当于今日演员剧团团长。这个位置非著名演员刘耍和,无人容易镇住局面。刘耍和当时影响很大,他还是花李郎和红字李二的岳父。红字李二既是优秀演员也是剧作家。钟嗣成《录鬼簿》称红字李二为“前辈名公才人”,其岳父刘耍和的辈分高,艺术水平也高。东平这位黑旋风敷演刘耍和,指黑旋风模仿刘耍和的表演,犹如今日模仿秀表演。这位黑旋风既然能够模仿元代著名演员,他怎么可能是水浒故事中的北宋人物李逵呢?
《黑旋风大闹牡丹园》也是有意让这个人物出丑。牡丹园是风光绮丽、鸟语花香男女赏花的地方,是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地方,这位黑旋风不管怎样大闹,无疑都是煞风景。
《黑旋风斗鸡会》,人物与场所倒是很搭配。斗鸡会素来是财主爆发户及市井游闲之徒喜爱之处,不是文人与老实人聚集的地方。黑旋风在斗鸡会应该有一番本色的、远离老实读书人的表现,这与他忸怩作态的假文人表现会形成有趣对比。高文秀描写黑旋风在“这一刻”的表现,属于艺术创作中抓住“典型时刻”。
《黑旋风乔断案》,《水浒传》小说有黑旋风乔断案故事,表现了李逵性格。他断案时褒奖敢于打人者,惩罚窝囊而被打者。这样的黑旋风,能反映他的性格。这有好玩逗趣一面,但没有揭露
①此剧曹本《录鬼簿》著录为“敷衍刘耍和”,《太和正音谱》等著录为“敷演刘耍和”。按敷衍有表演的意思,也有不负责应付的意思。敷演单纯是表演,宋元时代常用。《水浒传》中徐宁演练钩镰,教场操练,都用敷演二字。宋元之际专门谈论说唱文艺的《醉翁谈录》好说“从头敷演”,如何敷演之类话头。黑旋风模仿著名演员表演,可能更多用敷演说法。
-66-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种表现,比如擅于察言观色,运用言语试探别人,使用很熟练,对男女奸情很内行,等等,都与《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的差距太大。如果把高文秀这个《双献头》移植到《水浒传》小说中,会破坏人物性格统一性,破坏小说总体风格。《水浒传》小说没有移植高文秀这部戏,应该说是很合理的。
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则移植到《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李逵听说宋江和鲁智深强抢民女,便回山大闹。他砍倒杏黄旗,还要杀宋江。后来弄清是坏人冒充宋江,李逵自己又鲁莽了。他弥补错误,再负荆请罪。这个精彩的杂剧故事可谓有机融入《水浒传》小说,没有生硬牵强之感,而给《水浒传》小说和李逵这个人物增色不少。剧情充分反映李逵的勇猛暴烈,更反映其忠义正直。李逵的暴烈鲁莽,与他的憨厚滑稽以及可笑的小狡黠,有机统一在一起,这些都很能塑造其独特性格。整个剧情既紧张又富有喜剧色彩,以致王季思先生把这出戏评为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
红字李二的《板踏儿黑旋风》,内容无从知晓,其性质须要进一步考索。对于现存文本的很多元杂剧,普遍面临的一个难点是弄清这些文本最后改定的时间。现存很多元杂剧文本,主要是依靠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元曲选》保存下来。臧懋循编辑《元曲选》,文本有四种来源:他自己家藏杂剧、山东王氏、湖北刘氏、福建杨氏三家所藏杂剧。这些传到晚明的杂剧文本,在刊刻之前是何种风貌,有无残缺,并不清楚。臧懋循刊刻前校订文本时,是否作过修改润色,各种文本之间是否有过移植文字现象,都还不清楚。《元曲选》刊本中,诸多“水浒戏”之间,有些剧本同类情节的文字,明显有共同来源。例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头》剧中,宋江登场自报家门说:
“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喽罗,威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齐、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百万军粮马草。”
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剧中,宋江登场自
报家门说:
“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喽罗。某喜的是两节令:清明三月三,重阳九月九。”
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剧中,宋江登场自报家门说:
“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喽罗,威震梁山。某喜的是两个节令:清明三月三,重阳九月九。”
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宋江说:“我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威震于梁山。俺这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咸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百万军粮马草。声传宇宙,五千铁骑敢争先,名播华夷,三十六员英雄将。俺这梁山,一年喜的是两个节日:清明三月三,重阳九月九。”
大都出自《元曲选》的这些水浒戏,并不是同一个剧作者,为什么宋江自报家门的文字如此接近呢?编辑《元曲选》的臧懋循会不会统一处理过文字?
《水浒传》小说容与堂本第78回“十节度议取梁山泊,宋公明一败高太尉”,回首有赋赞一篇,描绘称道梁山泊形胜,其中说: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郓。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燕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
以上这些文字有大同小异的感觉,相互是什么关系,难以确切知晓。从逻辑上分析,有可能是元代“水浒戏”首创,《水浒传》小说抄袭元杂剧;也有可能是《水浒传》小说首先出现这些文字,《元曲选》编订者抄袭小说而形成。从作品情理来看,《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出现这种赋赞文字,相对比较合理。因为前面两回写童贯率领十万大军征讨梁山,被梁山打得大败。梁山连用九宫八卦阵、十面埋伏阵,战争规模很大,杀气腾腾。小说描写梁山众头领及的威风,大量采用诗词赋赞,很多重要将领都有一首诗词来形容赞美。就连宋江中军的刽子手行刑队也有一
-67-
董国炎论元杂剧黑旋风戏多数不是水浒戏
首,铺陈描写,夸张形容,追求华丽和气势。[4]这篇赋紧随其后,描写水泊梁山环境和气派,铺陈夸张,属于同样的文笔风格。这种风格,也适合于随后的大战高太尉情节。
然而上述几个水浒戏,写的是黑旋风李山儿和燕青们下山的故事,他们是正末是主角。李山儿尽力完成了任务,当好“护臂”,保护好窝囊男人,杀掉奸夫淫妇。燕青和燕顺等人也合力杀掉一对奸夫淫妇。他们的唱词和道白,都相当质朴,充满日常生活情调。他们的本领,好像并不太强,总是费很大力气杀奸夫淫妇。这样的小故事,让并非主角的宋江出来大肆吹嘘一番,他们占据的地盘越大,人马越多,越显得文不对题,气氛不合,特别是几个杂剧都采用这段道白,文字重复不少,这很有可能是后来一并移植进去的。
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元杂剧文本,主要来自《元曲选》,其次来自《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如《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水浒戏就来自脉望馆本,脉望馆抄校本也是形成在万历时期。脉望馆主人赵琦美喜欢收藏古本杂剧,为此也辗转抄写文本。赵琦美做京官时,同好友于小谷共同收藏抄录元明杂剧。于小谷是大学士于慎行之子,能够抄录内府藏本,赵琦美随之受惠。内府本重视指导演出,剧末常附,提示剧中人物搭配的服饰和器物样式,确实珍贵,但是内府本为适合演出,敢于改动原剧文本,颇有改字改韵改科诨现象。脉望馆抄校的水浒戏《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也不清楚作者和剧本产生时间。这给后代进行的文学研究增加了难度。
-68-
四、结语
随着时间推移,《水浒传》故事持续发展传播,影响不断扩大,描写梁山泊李逵的戏曲逐渐增多。然而戏曲与小说融合并不简单,须要逐渐磨合。其实梁山李逵绰号黑旋风,早在《大宋宣和遗事》就是如此。《水浒传》故事的发展演变,是以小说为主线。人物故事有大致发展方向,人物有基本性格逻辑,融合须要与基本方向一致,须要与性格逻辑一致。在长期演变中,符合这种一致性的故事得以融合发展,而有些故事被搁置,有些故事甚至被淡忘乃至失传[5]。
《水浒传》故事是长期发展演变、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其演变融合过程联系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融合过程也反映了深刻的艺术发展规律。对此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避免贪大求全的归纳,避免主题先行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齐裕焜社,2018.
.学理思考与文本细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程毅中1999..宋元小说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3]赵景深,古籍出版社,邵曾祺1985..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M].郑州:中州[4]罗尔纲版社,1992..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5]徐子方2009..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笑冬]
“穿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