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体育专业的理解

对体育专业的理解

来源:99网


对体育专业的理解

姓名:梁紫华

所在专业:社会体育

所在班级:社体1122

指导教师:曹卫

体育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这种教育是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近代学校的出现而兴起的。早期体育专业教育机构(如1804年成立的丹麦体操师范学院、1814年成立的瑞典“皇家体操学院”、1848年成立的德国“体操教师养成所”等)几乎都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可以视为当时的“体育教育”专业。在欧洲,工业后,教育中强调“三育并重”,体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师资有着较为广泛而稳定的社会需求。这种体育专业单一的状况,大抵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飞速发展,体育行业急剧扩展,体育专门人才的各类需求也愈益突出。社会上除了对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需求外,对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对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管理工作者、体育经济工作者、体育新闻工作者等等,也都有了更加专门化和各业化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体育专业的门类大为增多,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学校也逐渐发展起来。

国体育专业二级学科有五个,体育教育(码040201),运动训练(码040202*),社会体育(码040203),运动人体科学(码04020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码040205*)。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具备与竞技运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与竞技运动相关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从事竞技运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态度决定行为。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中发现,31.54%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属主动勤奋的,偶尔才会偷偷懒,68.46%的同学认为学习不。重要,考试混过关就可以了,反正学与不学差不多。课余时间选。择在图书馆和教室以及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习的同学为11.27%,偶尔上自习的为 70.4%,还有 7.04%的同学选择从来不自习,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待CET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上,10.22%的人表示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27.8%表示是为了找份好工作;39.76的人表示是为了拿到学位证,22.22%的人表示是其他原因需要通过这些考试。从体育专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况调查,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不足,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待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缺乏恒心和毅力。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渠道缺少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体育行政部门所能提供的岗位太少;二是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社会体育市场不够成熟,缺乏规模体育企业,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三是毕业生一味的追求稳定且高收入工作,就业期望值过高;四是郑州

市部分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时间短,还存在着适应社会需要以及被社会所承认的过程。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上总体要求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的开展以及经营开发为主的专门人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部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各有侧重,这是高校依据其办学能力以及学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标决定的,各高校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输出的规格也自然体现了不尽相同。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都将培养从事社会体育专业工作的专门人才确定为本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山西财经大学、东北大学等以经营和管理型人才培养作为其培养目标;另外部分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社会体育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依托办学优势,充分利用有关学科的教学资源条件,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与咨询,有的侧重于体育产业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有的侧重于娱乐休闲体育和保健康复等。

社会体育专业通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真正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少之又少,很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都选择了改行或做他事,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对其定位较为肤浅和模糊。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是实现人才规格和培养质量的核心,而宽泛的目标定位让在校教师和学生在指导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面面俱到的肤浅教学,只会降低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重新对教育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依从于服务群众性体育的开展这一主要受体,也就是说,

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是以群众性体育开展为主要对象,是属于服务性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部分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侧重点出现偏差,这并没有与教育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左,而是这些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结合了其学校的师资与办学条件等因素而确定的,在这些高校中,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中,强化其偏重方向,而事实上,这种以兼顾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在与专业培养人才在其竞争实力上完全处于劣势。比如:社会体育专业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毕业生其综合竞争力不能和社会管理学专业的人才相比较,侧重于体育保健康复方面毕业生不能与人体科学与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这种在没有强调服务群众体育这一目标指引下培养出的毕业生,自然对群众性体育开展情况的了解与准备不足,出现大量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不从事社会体育工作这一现状也就成为必然。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了要服务于社会体育开展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指导,那么在群众性体育开展过程中,对体育锻炼者进行必要的组织与指导,是每一位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必备的素质,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所面对的指导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年龄、体质状况、参加锻炼的自由度、场地、器材等等方面都不能和学校体育教学相提并论,其组织与指导的难度相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这一基本要求,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培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以适应基层体育活动开展的特点。通过对其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以及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情况来看,社会对于熟练掌握体育锻炼过程中具有基本技术、技能的指导型人才的需求广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基层体育人口众多,涉及项目较多,另外专业的基本技术传授和咨询指导往往相对落后,这就要求指导者不但具备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加要具有良好的技术传授和咨询指导能力,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备较高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应致力于培养以“技能指导型”为主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基本要求。

高校的基本职能主要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学术研究与应

用,促进和提高该地域内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而群众性体育开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高校对区域内办学理念相统一,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在定位上也可以打上地域特色,把该地域内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涵盖其中,并凭借高校科研优势,对这些项目进行研究、优化并加以推广,使群众性体育的参与人群得以健康发展。另外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要具有前瞻性,对该地域内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做出正确判断,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休闲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它是能使人身心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与追求,也是我们疲惫心灵的归宿。我们不必追求什么结果,只要内心得到放松与愉悦,这就够了。据说笑一笑能增加0.1秒的寿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多多笑笑,多做点休闲运动,让我们的生活不那么疲惫。在广东海洋大学这4年的学习时期,我要把自己的专业完善学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各种能力,成为三能人才,为学校添光,为自己将来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英, 秦一楠.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J]. 2012(6).

[2]吴世杰.体育概论重点[J].2010.

[3] 张策宇.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2011.1(5).

[4] 兰华勋. 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J].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269.

[5] 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1.

[6] 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

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34~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