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知识链接
本篇选自《陶渊明集》。(1)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2)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3)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兮,语气助词。 知人论世,走近作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骞:jian,飞举的样子。翮:he,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1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诵读指导: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诤谏( ) 轻飏( ) 熹微( ) 眄庭柯( )流憩( ) 矫.......首( ) 出岫( ) 景翳翳( )盘桓( ) 窈窕( ) 遑遑( ) 棹.........孤舟( )耘耔( ) 东皋( ) 壶觞( ) 瞻衡宇( ) .....3.理解诗前序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 4.初步积累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
2)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 ) ..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尝从人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景翳翳以将入。( .
悦亲戚之情话( ) ..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 )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 ..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乐夫天命傻奚疑?( ) .. 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 ) ②从人事( ) .. 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②求之靡途( )③四方之事( ) ...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 )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 .. 5.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探究案
(一)研读第1段 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1.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2
(二)读悟第2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4、作者为何对“松菊犹存”感到欣慰?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二课时
(三)读悟第3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四)读悟第4段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练习案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 ) 眄庭柯以怡颜( ) 倚南窗以寄..傲(傲, ) .
策扶老以流憩(流, ) 或棹孤舟(棹, ) .. 感吾生之行休(行, ) .积累提高
3
1.选出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chàng)壶觞(húshāng)矫(jiǎo)首 崎岖(qīqū) B.盘桓(hãng)眄(gài)庭柯遐(xiá)观 流憩(xì) C.涓涓(juānjuān 翳翳(yìyì)沟壑(hâ) 斟酌(zhēnzhuó) D.进谏(jiàn)瞻仰(zhānyǎng东皋(gāo) 乘化(chãnghu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三径就荒 ..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策扶老以流憩 ..⑤请息交以绝遊 ⑥乐琴书以消忧 ..3. 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5.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 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 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并给以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B.向秀丽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可对5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C.杨辉返校后对拯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表扬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家知晓。 D.这些软件如果分开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买只要340元,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那次火灾后,村中人听到孩子的惊叫声就杯弓蛇影,以为又是哪一家发生火灾了。 B.这家银行的资金投资于建筑上的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是尾大不掉,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C.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不会对我如此求全责备了。 D.黄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8.下面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遂见用于小邑。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不者,若属皆且为之虏! D.吾属今为之虏矣!
4
参:
1.①正确的,对的 ②接近 ③举起 ④拄着 ⑤停止 ⑥以„„为乐 2.B(用棹划船)
3.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5.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6.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7.C(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种敏感与哀伤是诗人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8.① (我已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了),可恨(这)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以前路”是后置了的介宾短语作的状语。“之”实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②园子(由于)每天涉足已经成了有趣的园子,大门虽然安设了却常常闭关。
【“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③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
【“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④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9.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0.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参考译文]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5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â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6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