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出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错误仍然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一、学生计算出错原因:
1.心理方面原因:(1)知觉不精细。学生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往往是模糊的,以致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8,把36写成6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2)短时记忆出错。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34-19=25,前一位退1当10,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3)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125×8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8÷125×8时,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8÷125×8=1000÷1000=1。(4)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2.3时=2时30分,把时与分之间的进率60看做100,于是发生错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1)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易出现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25×8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2)算理不理解。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重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上。(3)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有的教师因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还未理解,教师就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花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3.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1)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书写潦草,字迹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认真的学习态度造成的。(2)信心不足,意志不够坚强。有些学生受计算繁琐易错的影响,每当遇到大数目的计算问题时,就缺乏计算的信心和继续坚持计算的意志,在心理上产生烦躁、厌倦、畏难等情绪,使注意力分散,致使计算的错误大大增加。
二、教学对策: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
1.口算是基础。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进行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自算(在教材中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评判)、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这些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学生很喜欢。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在四则运算中,如果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2.算理是关键。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时,可以先算2×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3.习惯是保障。(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2)简算意识。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傲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切不可把计算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