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前山水诗状物特性解析

唐前山水诗状物特性解析

来源:99网
第24卷第6期2005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l.24No.62005.12

声色大开 巧言切状

———唐前山水诗状物特性解析

王 刚

(广东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摘 要:文章对唐前山水诗巧言切状特点进行了深层次探讨,以考察其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体现的,它

所富有的审美特点,审美的效果和存在的意义。文章认为唐前山水诗主要追求形似,在状物时能切合物性的特质,并且擅长于营构精妙的语言,此三者的结合,造就了巧言切状的高超描写技巧。

关键词:唐前山水诗;形似;切状;巧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6-0023-03  英国学者赫伯特・里德指出:“有史以来,中国艺术便是凭借一种内在的力量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同这种力量融会贯通,然后再将其特征传达给观众。”事实上,以山水为表征的大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艺术表现的一大主题,更是中国传统文人诗意的精神家园。中国艺术的灵魂往往浸透了大自然宇宙的普遍法则和精神,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的山水诗,无疑最为直观和深切地体现了这一特性,从而一直是争奇斗艳、仪态万方的诗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虽然相比于唐代,唐前专事山水诗的大诗人凤毛麟角,诗作也不是那么丰厚醇美和色彩斑斓,但作为处于肇兴和发展阶段的诗体,数目也不算少,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中国古代山水诗创作为宏观大背景,可以看出唐前山水诗有以下整体风貌和共性:巧言切状,清新秀丽,有我意象。本文拟对其中的巧言切状特点进行深层次探讨,以考察其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体现的,以及所富有的审美特点和产生的效果和意义。

一、形似与切状

在唐前山水诗的嬗变中,不仅谢灵运、谢 两位山水大诗人善于巧构精妙之言描摹大自然山水景物的物态,而且几乎所有的唐前山水诗作都具有巧言切状的特征,只是有的偏向于追求形似,极个别的偏向于追求神似。因此,巧言切状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巧构形似之言,把握山水的形貌特征;二是巧构神似之言,把握山水的神韵特征。唐前山水诗主要居于第一个层面,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只是由于山水的外在形貌往往能体现出山水内在的清音神韵,所以,第二个层面虽未成为诗人的有意追求,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可由唐前山水诗对于情、理、景三者关系的处理得到证明,它显然不如唐代对三者的收稿日期:2005-10-10

作者简介:王 刚(1969-),男,四川渠县人,文学硕士。

处理来得那么得心应手,许多时候三者处于彼此疏离、隔膜之中,如庾阐、袁宏、谢灵运等人的绝大部分诗歌。当然,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这种融合变得越来越真切,如阴铿、何逊、谢 等人的少数诗歌,但从整体上来说远远未达到唐代山水诗的情景浑融,玲珑剔透的诗歌境界。我们还可以用物象、意象、意境三个概念做进一步说明。意象与物象的区别是:物象只是现实客体在“文本”中客观呈示式再现,属于他者的直接投射;意象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情感、哲思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表达,属于心灵化的他者。关于意境,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这样阐述:“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本质。”我们可以说,唐前山水诗尤其看重物象,进而追求意象,间或达到意境的高度。正由于其追求物象和意象的形似,对山水景物描写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从而玉成了唐前高超的山水描写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状物经验。

唐前山水诗表现的是娱目悦耳的物质自然,它必然要求切合对象的物态形状特点,而且这种物性的特点要与诗人敏感内心的某种情感或心绪诉求相联系。物性与心灵两者之间存在契合点,从而使客观的、不变的物性成为新鲜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关注和感动的审美对象。如北宋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所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状,冬山惨澹而如睡。”绘画四季山水,必须抓住四季物性的特点与人的内在情感生活的契合点,沟通自然与心灵两个不同的世界。其实山水诗歌创作的内在心理机制也大抵如此。因此,性灵的诗人主体如何有效地去发现、把握山水客体的独特性状,则成为山水诗创作状物是否妥当、精妙的关键。

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普遍有着直面山水的审美实践,能

・23・

 第6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切身体会和把握山水的外貌形状。在两晋及南朝,隐逸之风大盛,而隐逸的日炽,导致了对山水的发现、接受和审美。名士及文人有山水娱乐之风,群体性地喜好山水优游激赏,他们探幽寻胜,观山水,在对山水的亲临中体察到了山水或清幽或秀美或奇丽的形貌特点。他们不仅在郊外原生形态的山林中酣畅游玩,而且,大规模地在自己的庄园中再造人工山水之美。如《晋书・王羲之传》云:“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再如庐山诸道人之游,从者达三十人,《石门诗・序》记载了这一盛况:“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谢灵运更是一位山水旅行家,其从者达数百人,常常穷搜远游,寻幽索隐。其时人好尚山水基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悟道和证道。孙绰在《庾公诔》中提出“以玄对山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可见只有通过山水这个外在的象才能体悟到“道可道,非常道”的天地间的深刻玄理和佛理。那么走进山水,观察山水就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其次,超脱世俗,散怀豁忧。人生有太多的忧愁和苦闷,战乱的频繁,仕途的险恶,功业的羁绊,都使人不堪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从而顿生逃离之心。朱自清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中曾经指出,“旅行是刷新自己的一贴清凉剂”。在山水的游览纵情中,人们沉浸在山水的“质有而趣灵”中,淡忘了得失,抚平了创伤,净化了心灵。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审美带有令人的性质”,审美的境界是“对真实的心满意足,作为情感,这就是享受神福,作为思想,这就是领悟”。情感主体对山川秀美景色寓于目、感于心,并引起内心感觉、情绪、情感的波动,心性受到开涤,并产生与山水神韵一致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情感主体对山水的审美,并进而产生审美的愉悦,满足审美的追求。审美的获得和满足,是好尚山水的第三个原因。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认为:“自然体验也可获得美感,并非一定要艺术体验”,“在艺术之外,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美”。山水能够造就山水欣赏者,山水的美能够熏陶出山水审美情趣。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实践必然对山水诗歌的创作提供“江山之助”。诗人普遍的山水喜好,使他们常常直面山水美景,这种对山水的亲临体察为山水诗的刻画山水之感性特征创造了现实的基础。叶燮《原诗》认为,“天地之生是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叶燮看到了对山水“耳目手足一历之”的实践活动对于山水诗创作的巨大意义。观山泛水的广度决定了观山泛水的深度。得益于此,他们的山水诗勾勒山水形貌细致入微,毫发毕现,体现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诗人的匠心独运也主要体现于此。

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写诗人主体与田园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无意于模山范水。唐前山水诗却对景物之感性形貌特别关注,摹写物象成为诗歌的重心,追求形似之美。摹写、刻画、乃至雕琢的写景风气盛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注意

到了这种创作现象,“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巧言切状”地追求“形似”、“密附”的写物方式,在谢灵运、鲍照、颜延之等人的诗中表现得都很突出,集中体现了唐前山水诗尚巧似,模山范水的特点。

在这种诗风的流宕中,谢灵运不仅推波助澜,而且是此种风气的典型代表。如刘熙载《艺概・诗概》称谢灵运“刻画微眇”,“在诗家为独辟之境”。“刻画微眇”,是说对自然山水的描摹刻画非常细密。谢灵运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秀丽景色,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大量捕捉山水景物之美的形式特征,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再现出来。如《过始宁墅》的写景,“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可以看出诗人逐个搜寻,面面俱到的写景方式。《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之所以为人称道,就在于他抓住了初春时节景物中细微而不易觉察的变化。再比如《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写的是水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盛夏景观。以上这些例句,一方面突出了谢诗状物贴切,即切合物性之状。另一方面,这些山水景物往往是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山水客体与诗人主体的情感联系不是那么的真切和明显。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它们是相分离的,所谓“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由此可见,谢灵运山水诗注重写实性,他笔下的物象,更多的带有独创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穷尽水态。

事实上,形似地、细微地、切状地刻画外物,在唐前山水诗中是一个历时弥久、十分普遍的风尚。除了谢灵运、谢 两大山水诗人之外,其他的山水诗人也无一不具备这一特点。如丘迟《侍宴乐游苑送徐州应诏》云,“风迟山尚响,雨息云犹积。巢空初鸟飞,荇乱新鱼戏”,对雨后清新而活泼的景色以动感的画面呈现出来。王僧孺《侍宴》其二云,“回风稍惊水,落光渐斜岸”,抓住了夕阳西下时光线曦微,万籁静寂,和风吹拂的安静、祥和气氛。王俭《后园饯从兄豫章》的“光风转兰蕙,流月泛虚园”,任 《落日泛舟东溪》的“交柯溪易阴,反景澄馀映”,等等,都是“体物为妙”的诗人对光明暗不一的敏锐感觉和细腻刻画。

二、巧言与审美

唐前山水诗状物不仅能切合物性之状,而且善构巧言,语言表现力很强。在唐前山水诗中,词汇非常丰富,这些多姿多彩的词汇为更好地描物状情提供了基础。诗人在运用这些丰富的词汇上更显示了高超的技巧,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云,“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我们知道,一种新型题材诗歌流派的出现,必然要求一套与之相应的话语方式,而这种话语方式的获得及熟练运用,则必然要经历一个经验的积累阶段。先秦至东晋各种文体中的山水描写,为山水诗的出现作了量的积累和描写

・24・

王 刚:声色大开 巧言切状———唐前山水诗状物特性解析

技巧的积淀。山水描写量的积累,不能简单地视为语言词汇横向的扩张,它集中体现在有关山水的语言内涵的日益丰富和表现力的日益提高上。说到底是一个有关山水的语言逐步诗化,并将其诗化成果沉淀下来的过程。语言的诗化,通过语言的审美信息衍生和追加来实现。比如,柳最早仅是一种客观实景,后来经过文人的反复咏叹,柳易于栽植,柳能抗洪治水,坟地植柳,折柳送别,柳已被附加了生命力旺盛、挽留、惜别、相依的款款深情含义。描写技巧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也是诗歌语言诗化进程中的催化剂。山水自然景物的反复咏叹和描写,为山水诗的出现打下了语言表达基础。

唐前山水诗承继了这种语言的诗化成果,并表现出更高超的语言营构和表达技巧。如形容词对山水静态特点的把握,动词对山水动态特性的描写,用词就很巧妙,而且善于变化,空间和时间的层次纵深感强,富有灵气。往往一诗之中,动静交换布局,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谢灵运《晚出西射堂》云,“连嶂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入彭蠡湖口》又云,“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同样是绿色,两首诗明暗浓淡却不同,以此突出了暮春和深秋景象在颜色上的细微差别。这也与诗人有意雕琢、锤炼有关。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引黄庭坚语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鲍照《发后渚》中的“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孤光正徘徊,空烟视升灭”,连静态的“凉埃”、“孤光”、“空烟”,在仲秋的天气里,都呈现出一种动态,“晦”、“徘徊”、“升灭”奇妙地展现了心灵中的观感。阴铿《和傅郎岁暮还湘州》中的“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和何逊《相送诗》中的“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写景尤精,前句寓动于静,后句寓静于动,有逼真入神之感。谢 山水诗中有很多名句,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等,对仗工整,语言圆美流转,体现了高超的技巧。庾信《奉和山池》中的“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写景如画,构图精巧,“荷风”、“浴鸟”、“桥影”等这些单个的景物本身就可作为一幅幅写生来看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里德.美学译文丛书・艺术的真谛[M].北京:

待,诗人用一连串的行为性很强的动词“惊”、“聚”、“含”、“带”将其串为一个完整而又远近、高低、明暗层次分明的画面,一片盎然生机扑面而来。

唐前山水诗对于形似的特意追求,符合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诗歌自身发展规律,即诗歌对一种题材的征服往往要从模仿、形似、再现开始,从客体主体化程度比较低的阶段开始。值得一提的是,山水独具的形貌特征体现着山水的独特之美。山水呈现出的物质自然,使人感到娱目悦耳。形似的技巧可以模仿,而自然美的发现却非常需要灵气和悟性。这也是唐前山水诗一般地追求形似,而各诗人之间创作成就却高低有别的主要原因。唐前山水诗并非如汉大赋那样为描写而描写,它是为了呈现诗人在面对山水时所欣赏到的山水之美,以及诗人与大自然来往而获得的精神自由和愉悦。所以,唐前山水诗中状物巧似的特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自然之美,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呈现山水之美而展开。汉代散体大赋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描写高潮,但其铺张扬厉地极力状物存在不足之处,从总体上来说,它对于自然物的描写还只是一种夸诞的、表面的、粗略的表现,而缺乏明晰的、深邃的、精致的刻画形容。可以这样说,汉赋繁富宏大的状物,还停留在对物的横向的扩张和占有上。而山水诗,乃至山水散文、山水骈文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描写高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北宋)郭 熙,郭 思.林泉高致[EB/OL].http://www.

cnart.biz.

[4](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6](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日)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

1997.

[8](清)叶 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TheCharacteristicoftheDescriptionAbouttheLandscapePoetry

BeforeTangDynasty

WANGGang

Abstract:Theauthorresearchesthecharacteristicofthedescriptionaboutthelandscapepoetrybeforetangdy2

nastyindetail.Atfirst,heillustratesitsreasonandconnotation.Secondly,heanaliesitsexpressive2nessinsomeexamples.Atlast,hediscussesitsmeaningandmakesahistoricalassessmentinsumma2ry.TheauthorthinksthatthelandscapepoetrybeforeTangDynastyhassomecharacteristicoflikenessofoutwardappearance,matchingthecharacteristicofthebeautyonmountainsandrivers,andim2provementofthedescription.

Keywords:landscapepoetrybeforeTangDynasty;likenessofoutwardappearance;matchthecharacteristicof

thebeautyonmountainsandrivers;improvementofthedescription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