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历代帝王年号

中国历代帝王年号

来源:99网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西元前221年至西元前206年

秦朝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的封建王朝。統一後,嬴政自稱始皇帝,都咸陽。統治地區:東、南至海;西至今甘肅、四川;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朔山;東北至遼東。秦子嬰元年(西元前206年),子嬰降,秦亡。共歷三主,十五年。

秦始皇帝 嬴政

父秦莊襄王嬴異人,母趙氏。秦昭襄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正月生於趙國首都邯鄲。莊襄王三年(西元前247年)五月,莊襄王死,嬴政即位。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嬴政並天下,自號始皇帝,令紀年以十月為歲首。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十月,始皇出遊南方;十一月北還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境)病;七月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境),終年五十歲。九月葬於驪山(今陝西臨潼縣東五公里處)。 始皇 始皇 二十六年 三十七年 庚辰 辛卯 西元前221年 西元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 嬴胡亥

父秦始皇,母胡姬。始皇十七年(西元前230年)生。始皇二十餘子中,胡亥最小。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胡亥從始皇出遊南方,七月始皇病死途中,八月胡亥即位。

秦二世三年(西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迫使自殺,終年二十四歲。以平民之禮葬于宜春苑中(今陝西長安縣南)。 二世 元年 二世 三年 壬辰 甲午 西元前209年 西元前207年 秦王 嬴嬰

秦始皇孫,扶蘇子,又名子嬰。胡亥死後,趙高立子嬰為秦王。子嬰計殺趙高後,為秦王四十六日。元年十月投降劉邦,十二月被項羽殺。秦亡。 秦王子嬰

元年 乙未 西元前206年 漢

西元前206年至西元220年

西漢(前漢)

西元前206年至西元25年

漢高帝元年(西元前206年)劉邦滅秦,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史稱西漢或前漢。統治地區:東、南

第 1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至海;西至巴爾喀什湖、費爾幹盆地、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及越南的北、中部;北至大漠;東北迤至朝鮮半島。漢少帝孺子嬰初始元年(西元8年)外戚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新皇帝地皇四年(西元23年)王莽被推翻,劉玄稱帝,建元更始。更始三年(西元25年)劉玄被赤眉軍所殺,西漢滅亡。西漢共歷二百三十一年,十四主(包括項羽統治時代和王莽、劉玄稱帝年代)。

漢高帝 劉邦

父劉執嘉,母王含始。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元前256年)生,小名季。妻呂雉,即呂后。

漢高帝元年十月,劉邦軍至霸上(今陝西西安市東),秦王子嬰投降。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自刎於烏江,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結束。同年二月劉邦即位稱帝,定都洛陽,五月遷都長安(今西安市西北)。漢高帝十二年(西元前195年)四月死,終年六十二歲。廟號高祖,諡號高皇帝。五月葬於長陵(今陝西咸陽市東35里處)。 高帝 高帝 元年 十二年 乙未 丙午 西元前206年 西元前195年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帝嫡長子,母呂雉。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生。漢高帝十二年(西元前195年)即皇帝位元,呂后代理朝政。漢惠帝七年(西元前188年)五月死,終年二十三歲。諡號孝惠皇帝,葬安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惠帝 惠帝 元年 七年 丁未 癸丑 西元前194年 西元前188年 漢高后 呂雉

山陽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之女,高帝皇后。秦始皇六年(西元前241年)生。惠帝七年(西元前188年)惠帝死,劉恭即皇帝位,是為少帝。呂后臨朝稱制,號令全出於呂后。漢高后四年(西元前184年),少帝因出怨言被呂后廢殺。立劉義為帝,改名弘,是為後少帝,呂后仍制天下。漢高后八年(西元前180年)七月死,終年六十二歲,與高帝合葬。 高后 元年 甲寅 西元前187年 高后 八年 辛酉 西元前180年 漢文帝 劉恒

漢高帝第五子,母薄氏。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生。漢高后八年(西元前180年)七月,呂后死,諸呂欲為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智奪呂氏軍權,一舉消滅諸呂,眾議立代王劉恒為帝,遂即位。漢文帝後元七年(西元前157年)六月死,終年四十六歲。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霸陵(今長安縣東)。 前元 前元 後元 後元 元年 十六年 元年 七年 壬戌 丁丑 戊寅 甲申 西元前179年 西元前1年 西元前163年 西元前157年 漢景帝 劉啟

漢文帝第四子,母竇氏。漢惠帝七年(西元前188年)生。漢文帝後元七年(西元前157年)六月即皇帝位。漢景帝後元三年(西元前141年)正月死,終年四十八歲。諡號孝景皇帝,葬陽陵(今陝西高陵縣西南)。

第 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前元 前元 中元 中元 後元 後元 元年 七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三年 乙酉 辛卯 壬辰 丁酉 戊戌 庚子 西元前156年 西元前150年 西元前149年 西元前144年 西元前143年 西元前141年 漢武帝 劉徹

漢景帝第九子,母王氏。漢景帝前元元年(西元前156年)生。漢景帝後元三年(西元前141年)正月即皇帝位。次年定年號為建元,帝王年號自此開始。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漢武帝改秦曆,以正月為歲首。後元二年(西元前87年)漢武帝死,終年七十歲。廟號世宗,諡號孝武皇帝,葬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 建元 建元 元光 元光 元朔 元朔 元狩 元狩 元鼎 元鼎 元封 元封 太初 太初 天漢 天漢 太始 太始 征和 征和 後元 後元 元年 六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辛丑 丙午 丁未 壬子 癸丑 戊午 己未 甲子 乙丑 庚午 辛未 丙子 丁丑 庚辰 辛巳 甲申 乙酉 戊子 己丑 壬辰 癸巳 甲午 西元前140年 西元前135年 西元前134年 西元前129年 西元前128年 西元前123年 西元前122年 西元前117年 西元前116年 西元前111年 西元前110年 西元前105年 西元前104年 西元前101年 西元前100年 西元前97年 西元前96年 西元前93年 西元前92年 西元前年 西元前88年 西元前87年 漢昭帝 劉弗陵

漢武帝少子,母趙氏。漢武帝太始三年(西元前94年)生。漢武帝後元二年(西元前87年)即位,漢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死,終年二十一歲。諡號孝昭皇帝,葬平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 始元 始元 元鳳 元鳳 元年 七年 元年 六年 乙未 辛丑 辛丑 丙午 第 3 頁 共 109 頁

西元前86年 西元前80年 西元前80年 西元前75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元平 元年 丁未 西元前74年 漢宣帝 劉詢

漢武帝曾孫,父劉進,母王翁須。漢武帝征和二年(西元前91年)生。漢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昭帝死,武帝孫劉賀為帝。賀即位後淫戲無度,在位27天被廢,劉詢即皇帝位。漢宣帝黃龍元年(西元前49年)死,終年四十三歲。廟號中宗,諡號孝宣皇帝,葬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 本始 本始 地節 地節 元康 元康 神爵 神爵 五鳳 五鳳 甘露 甘露 黃龍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戊申 辛亥 壬子 乙卯 丙辰 庚申 庚申 癸亥 甲子 丁卯 戊辰 辛未 壬申 西元前73年 西元前70年 西元前69年 西元前66年 西元前65年 西元前61年 西元前61年 西元前58年 西元前57年 西元前54年 西元前53年 西元前50年 西元前49年 漢元帝 劉奭

漢宣帝長子,母許平君。漢昭帝元鳳六年(西元前75年)生於民間。漢宣帝黃龍元年(西元前49年)即皇帝位。漢元帝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死,終年四十四歲。廟號高宗,諡號孝元皇帝,葬渭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初元 元年 癸酉 初元 永光 永光 建昭 建昭 竟寧 五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丁丑 戊寅 壬午 癸未 丁亥 戊子 西元前48年 西元前44年 西元前43年 西元前39年 西元前38年 西元前34年 西元前33年 漢成帝 劉驁

漢元帝長子,母王政君(王莽姑母)。漢宣帝甘露三年(西元前51年)生。漢元帝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即皇帝位。漢成帝綏和二年(西元前7年)死,終年四十五歲。諡號孝成皇帝,葬延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 建始 建始 河平 河平 陽朔 陽朔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己丑 癸巳 癸巳 丙申 丁酉 庚子 西元前32年 西元前28年 西元前28年 西元前25年 西元前24年 西元前21年 第 4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鴻嘉 鴻嘉 永始 永始 元延 元延 綏和 綏和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辛丑 甲辰 乙巳 戊申 己酉 壬子 癸丑 甲寅 西元前20年 西元前17年 西元前16年 西元前13年 西元前12年 西元前9年 西元前8年 西元前7年 漢哀帝 劉欣

漢元帝庶孫,漢成帝弟定陶恭王劉康之子,母丁氏。漢成帝河平三年(西元前26年)生。綏和二年(西元前7年)即皇帝位。漢哀帝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死,終年二十六歲。諡號孝哀皇帝,葬義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 建平 元年 乙卯 建平 太初元將 建平 建平 元壽 元壽 二年 元年 三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丙辰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西元前6年 西元前5年 西元前5年 西元前5年 西元前3年 西元前2年 西元前1年 漢平帝 劉衎

漢元帝庶孫,中山王劉興子,母衛氏。漢成帝元延四年(西元前9年)生。漢哀帝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即皇帝位,王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王莽秉政。漢平帝元始五年(西元5年)被王莽毒死,終年十四歲。廟號元宗,諡號孝平皇帝,葬康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 元始 元年 辛酉 西元1年 元始 五年 乙丑 西元5年 漢少帝 孺子劉嬰

漢宣帝玄孫,廣戚侯劉顯子,漢平帝元始五年(西元5年)生。漢平帝元始五年(西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次年立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由王莽攝政。漢少帝孺子嬰初始元年(西元8年)被王莽廢。漢更始帝更始三年(西元25年)被方望等立為天子,同年被漢更始帝擊破殺死,終年二十一歲。 居攝 居攝 初始 元年 三年 元年 丙寅 戊辰 戊辰 西元6年 西元8年 西元8年 新皇帝 王莽

漢元帝初元四年(西元前45年)生。父王曼早死,姑母(漢元帝皇后)將王莽和其母養於東宮。漢少帝孺子嬰初始元年(西元8年)王莽廢漢稱帝,國號新,改長安為常安。漢更始帝更始元年(西元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終年六十八歲。 始建國 元年 己巳 西元9年 始建國 五年 癸酉 西元13年 第 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天鳳 天鳳 地皇 地皇 元年 六年 元年 四年 甲戌 己卯 庚辰 癸未 西元14年 西元19年 西元20年 西元23年 漢更始帝 劉玄

漢光武帝族兄,父劉子張,母何氏。新皇帝地皇四年(西元23年)即皇帝位,都洛陽,建元更始。更始二年(西元24年)遷都長安。更始三年(西元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單騎逃走,十月投降赤眉軍,十二月被勒死。劉秀即位後封其為淮陽王,並將其葬霸陵(今陝西長安縣東)。 更始 更始 元年 三年 癸未 乙酉 西元23年 西元25年 東漢(後漢)

西元25年至西元220年

東漢是西漢遠支皇族劉秀于西漢更始三年(西元25年)建立的全國統一政權,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是西漢政權的繼續。漢獻帝延康元年(西元220年)為魏曹丕所代,東漢亡。共歷一百九十六年,十二主。

漢光武帝 劉秀

漢高帝九世孫,父劉欽,母樊嫻都。漢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6年)生。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西元25年)即位,定都洛陽,並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二年(西元36年)統一全國。漢光武帝中元二年(西元57年)死,終年六十三歲。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葬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內)。 建武 建武 中元 中元 元年 三十二年 元年 二年 乙酉 丙辰 丙辰 丁巳 西元25年 西元56年 西元56年 西元57年 漢明帝 劉莊

漢光武帝第四子,母陰麗華,漢光武帝建武四年(西元28年)生。中元二年(西元57年)即位。漢明帝永平十八年(西元75年)死,終年四十八歲。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葬顯節陵(今洛陽市東南)。 永平 永平 元年 十八年 戊午 乙亥 西元58年 西元75年 漢章帝 劉炟

漢明帝第五子,母賈氏。漢明帝永平元年(西元58年)生。永平十八年(西元75年)即位。漢章帝章和二年(西元88年)死,終年三十一歲。廟號肅宗,諡號孝章皇帝,葬敬陵(今洛陽市東南)。 建初 元年 建初 元和 九年 元年 丙子 甲申 甲申 第 6 頁 共 109 頁

西元76年 西元84年 西元84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元和 章和 章和 四年 元年 二年 丁亥 丁亥 戊子 西元87年 西元87年 西元88年 漢和帝 劉肇

漢章帝第四子,母梁氏,養母竇太后。漢章帝建初四年(西元79年)生。章和二年(西元88年)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漢和帝永元四年(西元92年)親理朝政。元興元年(西元105年)死,終年二十七歲。廟號穆宗,諡號孝和皇帝,葬慎陵(今洛陽市東)。 永元 永元 元興 元年 十七年 元年 己丑 己巳 己巳 西元年 西元105年 西元105年 漢殤帝 劉隆

漢和帝子,養於民間。漢和帝元興元年(西元105年)生。同年和帝死,立為帝,鄧皇后主持朝政。次年死,終年兩歲,葬康陵(在慎陵中)。 延平 元年 丙午 西元106年 漢安帝 劉祜

漢章帝孫,父清河王劉慶,母左小娥。漢和帝永元六年(西元94年)生。漢殤帝延平元年(西元106年)鄧太后立為帝,太后臨朝。漢安帝延光四年(西元125年)死,終年三十二歲。廟號恭宗,諡號孝安皇帝,葬恭陵(今洛陽市東)。 永初 永初 元初 元初 永寧 永寧 建光 建光 延光 延光 元年 七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四年 丁未 癸丑 甲寅 庚申 庚申 辛酉 辛酉 壬戌 壬戌 乙丑 西元107年 西元113年 西元114年 西元120年 西元120年 西元121年 西元121年 西元122年 西元122年 西元125年 漢順帝 劉保

漢安帝子,母李氏。漢安帝元初二年(西元115年)生。延光四年(西元125年)即位。漢順帝建康元年(西元144年)死,終年三十歲。廟號敬宗,諡號孝順皇帝,葬憲陵(今洛陽市西)。 永建 永建 陽嘉 陽嘉 永和 永和 漢安 元年 七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丙寅 壬申 壬申 乙亥 丙子 辛巳 壬申 西元126年 西元132年 西元132年 西元135年 西元136年 西元141年 西元142年 第 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漢安 建康 三年 元年 甲申 甲申 西元144年 西元144年 漢沖帝 劉炳

漢順帝子,母虞氏,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143年)生,次年即皇帝位,由梁太后臨朝主持政事。漢沖帝永嘉元年(西元145年)死,終年三歲。諡號孝沖皇帝,葬懷陵(今洛陽市西)。 永嘉 元年 乙酉 西元145年 漢質帝 劉纘

漢章帝玄孫,渤海王劉鴻子,母陳氏。漢順帝永和三年(西元138年)生。漢沖帝永嘉元年(西元145年)被立為皇帝。漢質帝本初元年(西元146年)被毒死,終年九歲。諡號孝質皇帝,葬靜陵(今洛陽市東南)。 本初 元年 丙戌 西元146年 漢桓帝 劉志

漢章帝曾孫,蠡吾侯劉翼子,母匽明。漢順帝陽嘉元年(西元132年)生。漢質帝本初元年(西元146年)即皇帝位。漢桓帝永康元年(西元167年)死,終年三十六歲。廟號威宗,諡號孝桓皇帝,葬宣陵(今洛陽市東南)。 建和 建和 和平 元嘉 元嘉 永興 永興 永壽 永壽 延熹 延熹 永康 元年 三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丁亥 己丑 庚寅 辛卯 癸巳 癸巳 甲午 乙未 戊戌 戊戌 丁未 丁未 西元147年 西元149年 西元150年 西元151年 西元153年 西元153年 西元154年 西元155年 西元158年 西元158年 西元167年 西元167年 漢靈帝 劉宏

漢章帝玄孫,解瀆亭侯劉萇子,母董氏。漢桓帝永壽二年(西元156年)生。漢靈帝建寧元年(西元168年)即皇帝位。漢靈帝中平六年(西元1年)死,終年三十四歲。諡號孝靈皇帝,葬文陵(今洛陽市西北)。 建寧 建寧 熹平 熹平 光和 光和 中平 元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戊申 壬子 壬子 戊午 戊午 甲子 甲子 西元168年 西元172年 西元172年 西元178年 西元178年 西元184年 西元184年 第 8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中平 六年 己巳 西元1年 漢少帝 劉辨

漢靈帝子,母何皇后。漢靈帝熹平五年(西元176年)生。漢靈帝中平六年(西元1年)即皇帝位。同年被董卓所廢。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被毒死,終年十五歲。諡號少帝。 光熹 昭寧 元年 元年 己巳 己巳 西元1年 西元1年 漢獻帝 劉協

漢靈帝子,母王氏。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生。漢少帝昭寧元年(西元1年)即皇帝位。漢獻帝延康元年(西元220年)被迫禪位曹丕,東漢亡。魏明帝青龍二年(西元234年)死,終年五十四歲。諡號孝獻皇帝,葬禪陵(今河南修武縣北)。 永漢 元年 己巳 西元1年 初平 初平 興平 興平 建安 建安 延康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十五年 元年 庚午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庚子 庚子 西元190年 西元193年 西元194年 西元195年 西元196年 西元220年 西元220年 三國

西元220年至西元280年

三國是指自漢獻帝延康元年(西元220年)曹丕廢漢稱帝建魏起,至西晉武帝咸寧六年(西元280年)晉滅吳統一中國期間,出現的魏、蜀漢、吳三國鼎立的歷史時期。三國共歷六十一年。

曹魏

西元220年至西元265年

曹操是魏國的奠基者,諡號魏武帝。漢獻帝延康元年(西元220年)曹丕廢漢正式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史稱曹魏。統治地區有今淮河兩岸以上的中原地區;秦嶺以北的關中、隴右、河西地區;西包括;東至朝鮮半島西北部。魏元帝咸熙二年(西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建晉,魏亡。共歷五帝,四十六年。

魏文帝 曹丕

曹操次子,母卞氏。漢靈帝中平四年(西元187年)生。漢獻帝延康元年(西元220年)即皇帝位。魏文帝黃初七年(西元226年)死,終年四十歲。廟號世祖,諡號文皇帝,葬首陽陵(今河南偃師西北之首陽山)。 黃初 黃初 元年 七年 庚子 丙午 第 9 頁 共 109 頁

西元220年 西元226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魏明帝 曹叡

魏文帝長子,母甄氏。漢獻帝建安十年(西元205年)生。魏文帝黃初七年(西元226年)即皇帝位。魏明帝景初三年(西元239年)死,終年三十五歲。廟號烈祖,諡號明皇帝,葬高平陵(今河南洛陽市南)。 太和 太和 青龍 青龍 景初 景初 元年 七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丁未 癸丑 癸丑 丁巳 丁巳 己未 西元227年 西元233年 西元233年 西元237年 西元237年 西元239年 魏齊王 曹芳

曹操曾孫,魏明帝養子,父曹楷。魏明帝太和六年(西元232年)生。景初三年(西元239年)即皇帝位。魏齊王嘉平六年(西元254年)被大將軍司馬師所廢。晉武帝泰始十年死,終年四十三歲。諡號邵陵厲公。 正始 正始 嘉平 嘉平 元年 十年 元年 六年 庚申 己巳 己巳 甲戌 西元240年 西元249年 西元249年 西元254年 魏高貴鄉公 曹髦

魏文帝長孫,東海定王曹霖子。魏齊王正始三年(西元242年)生。嘉平六年(西元254年)即皇帝位。魏高貴鄉公甘露五年(西元260年)被司馬昭殺死,終年十九歲。葬瀍澗之濱(今洛陽市西北)。 正元 正元 甘露 甘露 元年 三年 元年 五年 甲戌 丙子 丙子 庚辰 西元254年 西元256年 西元256年 西元260年 魏元帝 曹奐

曹操孫,燕王曹宇子。魏齊王正始七年(西元246年)生。魏高貴鄉公甘露五年(西元260年)即皇帝位。魏元帝咸熙二年(西元265年)被迫禪位於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魏亡。晉惠帝太安元年(西元302年)死,終年五十七歲。諡號元皇帝。 景元 元年 庚辰 西元260年 景元 咸熙 咸熙 五年 元年 二年 甲申 甲申 乙酉 西元2年 西元2年 西元265年 蜀漢

西元221年至西元263年

蜀漢是劉備創建的。魏文帝黃初二年(西元221年)劉備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統治地區有今四川、雲南大部分;貴州全部;陝西南部;湖北、

第 10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湖南南部以及甘肅白龍江流域的一部分。蜀漢後主炎興元年(西元263年)亡于魏,歷二主,四十三年。

漢昭烈帝 劉備

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後裔,父劉弘。漢桓帝延熹四年(西元161年)生。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西元221年)即皇帝位。章武三年(西元223年)死,終年六十五歲。諡號昭烈帝,葬惠陵(今四川雙流縣西南)。 章武 章武 元年 三年 辛丑 癸卯 西元221年 西元223年 漢後主 劉禪

劉備子,母甘氏。漢獻帝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生。漢昭烈帝章武三年(西元223年)即皇帝位。漢後主炎興元年(西元263年)降魏,蜀漢亡。晉武帝泰始七年(西元271年)死,終年六十五歲。諡號孝懷皇帝(後主)。 建興 建興 延熙 延熙 景耀 景耀 炎興 元年 十五年 元年 二十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癸卯 丁巳 戊午 丁丑 戊寅 癸未 癸未 西元223年 西元237年 西元238年 西元257年 西元258年 西元263年 西元263年 東吳

西元222年至西元280年

吳為孫權所創建。魏文帝黃初二年(西元221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次年吳王改元黃武,吳王黃武八年(西元229年)稱帝,建都武昌,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改元黃龍。統治地區有今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亡於晉,歷四帝,五十九年。

吳大帝 孫權

孫堅第二子,母吳氏。漢靈帝光和五年(西元182年)生。吳大帝黃龍元年(西元229年)在武昌即皇帝位,九月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吳大帝太元二年(西元252年)死,終年七十一歲。廟號太祖,諡號大皇帝,葬蔣陵(今南京市鐘山南麓梅花山)。 黃武 黃武 黃龍 黃龍 嘉禾 嘉禾 赤烏 赤烏 太元 元年 八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十四年 元年 壬寅 己酉 己酉 辛亥 壬子 戊午 戊午 辛未 辛未 第 11 頁 共 109 頁

西元222年 西元229年 西元229年 西元231年 西元232年 西元238年 西元238年 西元251年 西元251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太元 神鳳 二年 元年 壬申 壬申 西元252年 西元252年 吳會稽王 孫亮

孫權少子,母潘氏。吳大帝赤烏六年(西元243年)生。神鳳元年(西元252年)即位。吳會稽王太平三年(西元258年)被廢為會稽王。吳景帝永安三年(西元260年)自殺,終年十八歲,葬定陵(今安徽省當塗縣內) 建興 建興 五鳳 五鳳 太平 太平 元年 二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壬申 癸酉 甲戌 丙子 丙子 戊寅 西元252年 西元253年 西元254年 西元256年 西元256年 西元258年 吳景帝 孫休

孫權第六子,母王氏。吳大帝嘉禾四年(西元253年)生。吳會稽王太平三年(西元258年)即位。吳景帝永安七年(西元2年)死,終年三十歲。諡號景皇帝,葬宣陵(南京市舊城東)。 永安 永安 元年 七年 戊寅 甲申 西元258年 西元2年 吳末帝 孫皓

孫權孫,孫和子,母何氏。吳大帝赤烏五年(西元242年)生。吳景帝永安七年(西元2年)即位。吳末帝天紀四年(西元280年)降晉,吳亡。晉武帝太康四年(西元283年)死,終年四十二歲。葬河南縣界(今洛陽市)。 元興 元年 甲申 西元2年 元興 甘露 甘露 寶鼎 寶鼎 建衡 建衡 鳳凰 鳳凰 天冊 天璽 天紀 天紀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元年 元年 四年 乙酉 乙酉 丙戌 丙戌 己丑 己丑 辛卯 壬辰 甲午 己未 丙申 丁酉 庚子 西元265年 西元265年 西元266年 西元266年 西元269年 西元269年 西元271年 西元272年 西元274年 西元275年 西元276年 西元277年 西元280年 晉

第 1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西元265年至西元420年

西晉

西元265年至西元316年

西晉為司馬炎所建。魏元帝咸熙二年(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都洛陽。晉武帝太康元年(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晉湣帝建興四年(西元316年)被匈奴所建漢國(前趙)所滅。歷四帝,五十二年。

晉武帝 司馬炎

司馬昭子,母王元姬。魏明帝青龍四年(236年)生。魏元帝咸熙二年(西元265年)即皇帝位。晉武帝太熙元年(西元290年)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武皇帝,葬峻陽陵(今河南洛陽市北)。 泰始 元年 乙酉 泰始 咸寧 咸寧 太康 太康 太熙 十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甲午 乙未 庚子 庚子 己酉 庚戌 西元265年 西元274年 西元275年 西元280年 西元280年 西元2年 西元290年 晉惠帝 司馬衷

晉武帝第二子,母楊豔。魏高貴鄉公甘露四年(西元259年)生。晉武帝太熙元年(西元290年)即皇帝位。晉惠帝光照元年(西元306年)死,終年四十八歲。諡號孝惠皇帝,葬太陽陵(今河南洛陽市)。 永熙 永平 元康 元康 永康 永康 永寧 永寧 太安 太安 永安 建武 永安 永興 永興 光熙 元年 元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元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庚戌 辛亥 辛亥 己未 庚申 辛酉 辛酉 壬戌 壬戌 癸亥 甲子 甲子 甲子 甲子 丙寅 丙寅 西元290年 西元291年 西元291年 西元299年 西元300年 西元301年 西元301年 西元302年 西元302年 西元303年 西元304年 西元304年 西元304年 西元304年 西元306年 西元306年 晉懷帝 司馬熾

第 1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晉武帝第二十五子,母王媛姬。晉武帝太康五年(西元284年)生。晉惠帝光熙元年(西元306年)即皇帝位。晉懷帝永嘉七年(西元313年)遇害,終年三十歲。諡號孝懷皇帝。 永嘉 永嘉 元年 七年 丁卯 癸酉 西元307年 西元313年 晉湣帝 司馬鄴

晉武帝孫,吳王司馬晏子。晉惠帝永康元年(西元300年)生。晉湣帝建興元年(西元313年)即皇帝位。建興四年(西元316年)降漢,次年被漢主劉聰殺死,終年十八歲。西晉亡。諡號孝湣皇帝。 建興 建興 元年 四年 癸酉 丙子 西元313年 西元316年 東晉

西元317年至西元420年

東晉為司馬睿所建。晉湣帝建興四年(西元316年)西晉亡,次年,司馬睿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重建政權,史稱東晉。統治地區有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年)為匈奴族劉裕所滅。歷十一帝,一百零四年。

晉元帝 司馬睿

司馬懿曾孫,父琅邪恭王司馬覲,母夏侯光姬。晉武帝咸寧二年(西元276年)生。晉元帝大興元年(西元318年)即皇帝位。永昌元年(西元322年)死,終年四十七歲。廟號中宗,諡號元皇帝,葬平陵(今江蘇江寧縣雞籠山)。 建武 建武 大興 大興 元年 二年 元年 四年 丁丑 戊寅 戊寅 辛巳 壬午 西元317年 西元318年 西元318年 西元321年 西元322年 永昌 元年 【大興】或為【太興】 建武元年(西元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司馬睿於西元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大興。

晉明帝 司馬紹

晉元帝長子,母荀氏。晉惠帝元康九年(西元299年)生。晉元帝永昌元年(西元322年)即皇帝位。晉明帝太寧三年(西元325年)死,終年二十七歲。廟號肅宗,諡號明皇帝,葬武平陵(今江蘇江寧縣雞籠山)。 永昌 太寧 太寧 元年 元年 三年 癸未 癸未 乙酉 西元323年 西元323年 西元325年 晉成帝 司馬衍

晉明帝長子,母庾文君。晉元帝大興四年(西元321年)生。晉明帝太寧三年(西元325年)即皇帝位。晉成帝咸康八年(西元342年)死,終年二十二歲。廟號顯宗,

第 14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諡號成皇帝,葬興平陵(今江蘇江寧縣雞籠山)。 太寧 咸和 咸和 咸康 咸康 四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八年 丙戌 丙戌 甲午 乙未 壬寅 西元326年 西元326年 西元334年 西元335年 西元342年 晉康帝 司馬嶽

晉明帝子,母庾文君。晉元帝永昌元年(西元322年)生。晉成帝咸康八年(西元342年)即皇帝位。晉康帝建元二年(西元344年)病死,終年二十三歲。諡號康皇帝,葬崇平陵(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西南)。 建元 建元 元年 二年 癸卯 甲辰 西元343年 西元344年 晉穆帝 司馬聃

晉康帝子,母褚蒜子。晉康帝建元元年(西元343年)生。建元二年(西元344年)即皇帝位。晉穆帝升平五年(西元361年)死,終年十九歲。廟號孝宗,諡號穆皇帝,葬永平陵(今江蘇江寧縣西北幕府山)。 永和 永和 升平 升平 元年 十二年 元年 五年 乙巳 丙辰 丁巳 辛酉 西元345年 西元356年 西元357年 西元361年 晉哀帝 司馬丕

晉成帝長子,母周氏。晉成帝咸康七年(西元341年)生。晉穆帝升平五年(西元361年)即皇帝位。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365年)死,終年二十五歲。諡號哀皇帝,葬安平陵(今江蘇江寧縣雞籠山)。 隆和 隆和 興寧 興寧 元年 二年 元年 三年 壬戌 癸亥 癸亥 乙丑 西元362年 西元363年 西元363年 西元365年 晉廢帝 司馬奕

晉成帝第二子,母周氏。晉成帝咸康八年(西元342年)生。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365年)即皇帝位。晉廢帝太和六年(西元371年)被廢。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死,終年四十五歲。 太和 元年 太和 六年 丙寅 辛未 西元366年 西元371年 晉簡文帝 司馬昱

晉元帝少子,母鄭阿春。晉元帝大興三年(西元320年)生。晉簡文帝咸安元年(西元371年)即皇帝位。咸安二年(西元372年)死,終年五十三歲。廟號太宗,諡號簡文皇帝,葬高平陵(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西南)。

第 1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咸安 咸安 元年 二年 辛未 壬申 西元371年 西元372年 晉孝武帝 司馬曜

晉簡文帝第三子,母李陵容。晉哀帝隆和元年(西元362年)生。晉簡文帝咸安二年(西元372年)即皇帝位。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西元396年)死,終年三十五歲。廟號烈宗,諡號孝武皇帝,葬隆平陵(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西南)。 寧康 寧康 太元 太元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十一年 癸酉 乙亥 丙子 丙申 西元373年 西元375年 西元376年 西元396年 晉安帝 司馬德宗

晉孝武帝長子,母陳歸女。晉孝武帝太元七年(西元382年)生。太元二十一年(西元396年)即皇帝位。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418年)死,終年三十七歲。諡號安皇帝。葬休平陵(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西南)。 隆安 隆安 元興 元興 義熙 義熙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十四年 丁酉 辛丑 壬寅 甲辰 乙巳 戊午 西元397年 西元401年 西元402年 西元404年 西元405年 西元418年 晉恭帝 司馬德文

晉孝武帝子,母陳歸女。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生。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418年)即皇帝位。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年)禪位劉裕,東晉亡。次年死,終年三十六歲。諡號恭皇帝,葬沖天陵(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西南)。 元熙 元年 己未 西元419年 元熙

二年 庚申 西元420年 五胡 十六國 西元304年至西元439年

從西晉晉惠帝永興元年(西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起,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止,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上層分子先後建立了漢(前趙)、成(漢)、前涼、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北燕、北涼等政權,史稱十六國。因十六國政權大多是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少數民族上層分子所建,故歷史上又稱五胡、十六國。

漢(前趙)【匈奴族】

西元304年至西元329年

漢(前趙)為西晉永興元年(西元304年)匈奴族劉淵所建,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

第 1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統治地區有今陝西渭水流域,及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分。前趙劉曜光初十二年(西元329年)為後趙所滅。歷四主,二十六年。

漢光文帝 劉淵

南匈奴單于于扶羅之孫,匈奴族左部帥劉豹之子,母呼延氏。西晉惠帝永興元年(西元304年)劉淵稱漢王,建左國城。西晉懷帝永嘉二年(西元308年)稱帝,遷都平陽。漢光文帝河瑞二年(西元310年)死。廟號高祖,諡號光文皇帝,葬永光陵。 元熙 元熙 永鳳 永鳳 河瑞 河瑞 元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甲子 戊辰 戊辰 己巳 己巳 庚午 西元304年 西元308年 西元308年 西元309年 西元309年 西元310年 漢昭武帝 劉聰

劉淵第四子,母張氏。漢光文帝河瑞二年(西元310年)劉聰殺兄太子劉和奪位,改元光興。漢昭武帝麟嘉三年(西元318年)死,廟號烈宗,諡號昭武皇帝,葬宣光陵。 光興 光興 嘉平 嘉平 建元 建元 麟嘉 麟嘉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三年 庚午 辛未 辛未 乙亥 乙亥 丙子 丙子 戊寅 西元310年 西元311年 西元311年 西元315年 西元315年 西元316年 西元316年 西元318年 漢隱帝 劉粲

劉聰子。漢昭武帝麟嘉三年(西元318年)即位,改元漢昌。漢昌元年(西元318年)被靳准殺死。諡號隱帝。 漢昌 元年 戊寅 西元318年 前趙 劉曜

劉淵侄。漢隱帝漢昌元年(西元318年)靳准殺劉粲奪帝位後,劉曜被擁立即皇帝位。隨即進軍平陽,盡殺靳氏,改元光初,改漢為趙,遷都長安,史稱前趙。前趙光初十二年(西元329年)被後趙石勒所殺,前趙亡。 光初 光初

元年 十二年 戊寅 己丑 西元318年 西元329年 成(漢)【巴氐族】

西元304年至西元347年

成(漢)為西晉惠帝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巴氐族李雄所建,建都成都。統治地區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一部分。漢末主嘉寧二年(西元347年)為東晉所滅。歷五主,四十四年。

第 1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成武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母羅氏。西晉武帝泰始十年(西元274年)生。西晉惠帝永安元年(西元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建興三年(西元306年)稱帝,國號大成。成武帝玉衡二十四年(西元334年)死,終年六十一歲。廟號太宗,諡號武皇帝,葬安都陵。 建興 建興 晏平 晏平 玉衡 玉衡 元年 三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二十四年 甲子 丙寅 丙寅 庚午 辛未 甲午 西元304年 西元306年 西元306年 西元310年 西元311年 西元334年 成哀帝 李班

李雄之兄李蕩子。西晉武帝太康九年(西元288年)生。李雄立其為太子。成武帝玉衡二十四年(西元334年)李雄死,李班即位。同年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殺,終年四十七歲。諡號哀皇帝。 玉衡 二十四年 甲午 西元334年 成幽公 李期

李雄第四子,母任氏。成武帝玉衡四年(西元314年)生。玉衡二十四年(西元334年)被擁立即位。成幽公玉恒四年(西元338年)自縊,終年二十五歲。諡號幽公。 玉恒 玉恒 元年 四年 乙未 戊戌 西元335年 西元338年 漢昭文帝 李壽

李特弟李驤少子,母咎氏。西晉惠帝永康元年(西元300年)生。成幽公玉恒四年(西元338年)即位,即位後改國號為漢。漢昭文帝漢興六年(西元343年)病死,終年四十四歲。廟號中宗,諡號昭文皇帝,葬安昌陵。 漢興 漢興 元年 六年 戊戌 癸卯 西元338年 西元343年 漢末主 李勢

李壽長子,母閻氏。漢昭文帝漢興六年(西元343年)即位。漢末主嘉寧二年(西元347年)被晉俘,成漢亡。晉穆帝升平五年(西元361年)死。 太和 太和 嘉寧 嘉寧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甲辰 丙午 丙午 丁未 西元344年 西元346年 西元346年 西元347年 前涼【漢族】

西元314年至西元376年

前涼為西晉建興二年(西元314年)漢族人張寔所建,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統治地區有今甘肅西部,東部,寧夏西部。前涼悼公太清十四年(西元376年)為前秦所滅。

第 18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歷七主,六十三年。

前涼明王 張寔

西晉涼州刺史張軌長子。西晉武帝泰始七年(西元271年)生。西晉湣帝建興二年(西元314年)即位,史稱前涼。用晉湣帝建興年號,又作永安。前涼明王永安七年(西元320年)為部下所殺,終年五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明王,葬寧陵。 永安 元年 甲戌 永安 七年 庚辰 西元314年 西元320年 前涼成王 張茂

張寔弟。西晉武帝咸寧二年(西元277年)生。前涼明王永安七年(西元320年)即位。用西晉湣帝建興年號,又作永元。前涼成王永元五年(西元324年)病死,終年四十八歲。廟號太宗,諡號成王。 永元 元年 永元 五年 庚辰 甲申 西元320年 西元324年 前涼文王 張駿

張寔子,張茂侄。西晉懷帝永嘉元年(西元307年)生。前涼成王永元五年(西元324年)即位。用西晉湣帝建興年號,又作太元。前涼文王太元二十三年(西元346年)死。終年四十歲。廟號世祖,諡號文王,葬大陵。 太元 太元 元年 二十三年 甲申 丙午 西元324年 西元346年 前涼桓王 張重華

張駿第二子,母嚴氏。前涼文王太元四年(西元327年)生。太元二十三年(西元346年)即位。用西晉湣帝建興年號,又作永樂。前涼桓王永樂八年(西元353年)病死,終年二十七歲。廟號世宗,諡號桓王,葬顯陵。 永樂 元年 丙午 永樂 八年 癸丑 西元346年 西元353年 前涼威王 張祚

張駿長庶子,張重華兄。前涼桓王永樂八年(西元353年)即位,次年改元和平,對外始不用西晉建興年號。前涼威王和平二年(西元355年)被殺死。諡號威王,葬湣陵。 和平 和平 元年 二年 甲寅 乙卯 西元354年 西元355年 前涼沖王 張玄靚

張重華少子,母郭氏。前涼桓王永樂五年(西元350年)生。前涼威王和平二年(西元355年)即位,改元太始,對外複稱建興四十三年。太始七年(西元361年)改元升平,複廢建興年號。前涼沖王升平三年(西元363年)被其叔張天賜所殺,終年十四歲。諡號沖王,葬平陵。 太始 太始 升平 元年 七年 元年 乙卯 辛酉 辛酉 第 19 頁 共 109 頁

西元355年 西元361年 西元361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升平 三年 癸亥 西元363年 前涼悼公 張天賜

張駿少子,張重華弟,母劉氏。前涼沖王升平三年(西元363年)即位,年號太清,對外用東晉穆帝升平年號。前涼悼公太清十四年(西元376年)前秦來攻,戰敗投降。前涼亡。 太清 太清

元年 十四年 癸亥 丙子 西元363年 西元376年 後趙【羯族】 西元319年至西元351年

後趙為東晉元帝大興二年(西元319年)羯族石勒所創建,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統治地區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和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後趙新興王永寧二年(西元351年)為冉閔所滅。歷五主,三十三年。

後趙明帝 石勒

父為部落小帥石周。西晉武帝泰始十年(西元274年)生。東晉元帝大興二年(西元319年)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史稱後趙。後趙明帝太和三年(西元330年)稱帝。建平四年(西元333年)病死,終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明皇帝,虛葬高平陵。 明帝 明帝 太和 太和 建平 建平 元年 九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四年 己卯 丁亥 戊子 庚寅 庚寅 癸巳 西元319年 西元327年 西元328年 西元330年 西元330年 西元333年 後趙海陽王 石弘

石勒第二子,母程氏。西晉湣帝建興二年(西元314年)生。後趙明帝建平四年(西元333年)即位。後趙海陽王延熙元年(西元334年)被廢,次年被石虎所殺,終年二十二歲。 延熙 元年 甲午 西元334年 後趙武帝 石虎

石勒侄。西晉惠帝元康五年(西元295年)生。後趙海陽王延熙元年(西元334年)即位。後趙武帝太寧元年(西元349年)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太祖,諡號武皇帝,葬顯原陵。 建武 建武 太寧 元年 十四年 元年 乙未 戊申 己酉 西元335年 西元348年 西元349年 後趙義陽王 石鑒

石虎子。後趙武帝太寧元年(西元349年)石虎死,四月石虎子石世即位,五月石虎子石遵殺石世即位,十一月冉閔殺石遵立石鑒。次年石鑒被冉閔所殺。 青龍 元年 庚戌 西元350年 第 20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後趙新興王 石祇

石虎子。後趙義陽王青龍元年(西元350年)石祇聞石鑒被殺,乃自立,改元永寧,並起兵誅討冉閔。永寧二年(西元351年)戰敗,被部將殺死。後趙亡。 永寧 永寧 元年 二年 庚戌 辛亥 西元350年 西元351年 冉魏悼武天王 石(冉)閔

石閔本姓冉,為石虎養孫,父冉瞻,母王氏。後趙義陽王青龍元年(西元350年)冉閔殺石鑒,自稱大魏皇帝,改元永興,國號魏,建都鄴,史稱冉魏。永興三年(西元352年)為前燕所滅。 永興 永興 元年 三年 庚戌 壬子 西元350年 西元352年 前燕【鮮卑族】 西元337年至西元370年

前燕是東晉成帝咸康三年(西元337年)鮮卑族慕容皝所建,建都鄴(今河北臨漳)。統治地區有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寧一部分。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西元370年)為前秦所滅。歷三主,三十四年。

前燕文明帝 慕容皝

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母段氏。西晉惠帝元康七年(西元397年)生。東晉成帝咸康三年(西元337年)稱燕王。前燕文明帝十二年(西元348年)死,終年五十二歲。廟號太祖,諡號文明皇帝,葬龍平陵。 文明帝 文明帝 元年 十二年 丁酉 戊申 西元337年 西元348年 前燕景昭帝 慕容儁

慕容皝第二子,母段氏。東晉元帝大興二年(西元319年)生。前燕文明帝十二年(西元348年)即位。前燕景昭帝光壽四年(西元360年)病死,終年四十二歲。廟號烈祖,諡號景昭皇帝,葬龍陵。 景昭帝 景昭帝 元璽 元璽 光壽 光壽 元年 三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四年 己酉 辛亥 壬子 丁巳 丁巳 庚申 西元349年 西元351年 西元352年 西元357年 西元357年 西元360年 前燕幽帝 慕容暐

慕容儁第三子,母可足渾氏。東晉成帝咸康二年(西元336年)生。前燕景昭帝光壽四年(西元360年)即位,改元建熙。建熙十一年(西元370年)被苻堅俘殺,終年三十五歲。諡號幽皇帝。前燕亡,燕地皆入秦。 建熙 元年 庚申 第 21 頁 共 109 頁

西元360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建熙

十一年 庚午 西元370年 前秦【氐族】

西元350年至西元394年

前秦是東晉穆帝永和六年(西元350年)氐族苻洪所建,建都長安(今西安)。統治地區有今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遼寧、江蘇、安徽、湖北一部分。前秦高帝太初九年(西元394年)為後秦所滅。歷六主,四十四年。

前秦景明帝 苻健

苻洪第二子,母薑氏。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元317年)生。東晉穆帝永和六年(西元350年)苻洪被其軍師將軍麻秋毒死,苻健即位,即位前收斬了麻秋。次年定國號為大秦,史稱前秦,改元皇始。皇始二年(西元352年)正式稱帝。皇始五年(西元355年)病死,終年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諡號明皇帝,後改高祖景明皇帝,葬原陵。 皇始 皇始 元年 五年 辛亥 乙卯 西元351年 西元355年 前秦厲王 苻生

苻健第三子,母強氏。東晉成帝咸和九年(西元335年)生。前秦景明帝皇始五年(西元355年)即位。前秦厲王壽光三年(西元357年)被苻堅所殺,終年二十三歲。諡號厲王。 壽光 元年 乙卯 西元355年 壽光 三年 丁巳 西元357年 前秦宣昭帝 苻堅

苻健弟苻雄之子,母苟氏。東晉成帝咸康四年(西元338年)生。前秦厲王壽光三年(西元357年)即位。前秦宣昭帝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被姚萇所俘,後縊死,終年四十八歲。廟號世祖,諡號宣昭皇帝。 永興 永興 甘露 甘露 建元 建元 元年 三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二十一年 丁巳 己未 己未 甲子 乙丑 乙酉 西元357年 西元359年 西元359年 西元3年 西元365年 西元385年 前秦哀平帝 苻丕

苻堅庶長子。前秦宣昭帝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苻堅敗死後,苻丕在晉陽稱帝,改元太安。太安二年(西元386年)兵敗被殺。諡號哀平皇帝。 太安 太安 元年 二年 乙酉 丙戌 西元385年 西元386年 前秦高帝 苻登

苻堅族孫,苻敞子。東晉康帝建元元年(西元343年)生。苻丕死,眾將擁苻登即位,改元太初。太初九年(西元394年)兵敗被殺終年五十二歲。廟號太宗,諡號高皇帝。 太初 元年 丙戌 西元386年 第 2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太初 九年 甲午 西元394年 前秦末主 苻崇

苻登子。前秦高帝太初九年(西元394年)即位。當年為西秦乞伏乾歸所殺,前秦亡。 延初 元年 甲午 西元394年 後秦【羌族】

西元384年至西元417年

後秦是晉孝武帝太和九年(西元384年)羌族首領姚萇所建,建都長安(今西安)。統治地區有今陝西、甘肅、寧夏、山西一部分。後秦末主永和二年(西元417年)為東晉所滅。歷三主,三十四年。

後秦武昭帝 姚萇

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襄弟。東晉成帝咸和五年(西元330年)生。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自稱萬年秦王,建元白雀。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稱帝,改元建初,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後秦武昭帝建初七年(西元393年)病死,終年六十四歲。廟號太祖,諡號武昭皇帝,葬原陵(今陝西省長安縣)。 白雀 白雀 建初 建初 元年 三年 元年 九年 甲申 丙戌 丙戌 甲午 西元384年 西元386年 西元386年 西元394年 後秦文桓帝 姚興

姚萇長子。東晉廢帝太和元年(西元366年)生。後秦武昭帝建初九年(西元394年)即位,改元皇初。後秦文桓帝弘治十八年(西元416年)病死,終年五十一年。廟號高祖,諡號文桓皇帝,葬偶陵。 皇初 元年 皇初 弘治 弘治 六年 元年 十八年 甲午 己亥 己亥 丙辰 西元394年 西元399年 西元399年 西元416年 後秦末主 姚泓

姚興長子。後秦武昭帝建初三年(西元388年)生。後秦文桓帝弘治十八年(西元416年)即位,改元永和。永和二年(西元417年)被晉俘,後被殺,終年三十歲。後秦亡。 永和 永和 元年 二年 丙辰 丁巳 西元416年 西元417年 後燕【鮮卑族】

西元384年至西元407年

後燕是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鮮卑族慕容垂創建的,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統治地區有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遼寧的一部分。後燕昭文帝建始元年(西元407年)為北燕所滅。歷四主,二十四年。

第 2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

慕容皝第五子,母蘭淑儀。東晉成帝咸和元年(西元326年)生。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稱燕王,兩年後稱帝。史稱後燕。後燕成武帝建興十一年(西元396年)病死,終年七十一歲。廟號世祖,諡號成武皇帝,葬宣平陵。 燕元 燕元 建興 建興 元年 三年 元年 十一年 甲申 丙戌 丙戌 丙申 西元384年 西元386年 西元386年 西元396年 後燕惠湣帝 慕容寶

慕容垂第四子,東晉穆帝永和十一年(西元355年)生。後燕成武帝建興十一年(西元396年)即位,改元永康。永康三年(西元398年)為部下所殺,終年四十四歲。廟號烈宗,諡號惠湣皇帝。 永康 永康 元年 三年 丙申 戊戌 西元396年 西元398年 後燕昭武帝 慕容盛

慕容寶庶長子。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西元373年)生。後燕惠湣帝永康三年(西元398年)即位,改元建平。後燕昭武帝長樂三年(西元401年)被部下射殺,終年二十九歲。廟號中宗,諡號昭武皇帝,葬興平陵。 建平 長樂 長樂 元年 元年 三年 戊戌 己亥 辛丑 西元398年 西元399年 西元401年 後燕昭文帝 慕容熙

慕容垂少子,慕容盛叔父。後燕成武帝燕元二年(西元385年)生。後燕昭武帝長樂三年(西元401年)即位,改元光始。後燕昭文帝建始元年(西元407年)被殺,終年二十三歲。諡號昭文皇帝。後燕亡。 光始 光始 建始 元年 七年 元年 辛丑 丁未 丁未 西元401年 西元407年 西元407年 西秦【鮮卑族】

西元385年至西元431年

西秦是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西元385年)鮮卑族乞伏國仁所建。建都勇士川(今甘肅榆中),後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統治地區主要有今甘肅西南部。西秦末主永弘四年(西元431年)為夏所滅。歷四主,四十七年。

西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

父乞伏司繁為前秦鎮西將軍。前秦宣昭帝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繼父位,始建西秦。西秦宣烈王建義四年(西元388年)死。廟號烈祖,諡號宣烈王。 建義 元年 乙酉 第 24 頁 共 109 頁

西元385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建義 四年 戊子 西元388年 西秦武元王 乞伏乾歸

乞伏司繁之子,乞伏國仁之弟。西秦宣烈王建義四年(西元388年)即位。西秦武元王太初十三年(西元400年)降于後秦,國亡。八年後,複稱秦王,改元更始。西秦武元王更始四年(西元412年)被乞伏國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殺。廟號高祖,諡號武元王,葬元平陵。 太初 太初 更始 更始 元年 十三年 元年 四年 戊子 庚子 己酉 壬子 西元388年 西元400年 西元409年 西元412年 西秦文昭王 乞伏熾磬

乞伏乾歸長子。西秦武元王更始四年(西元412年)追斬乞伏公府後繼位。西秦文昭王建弘九年(西元428年)病死。廟號太祖,諡號文昭王,葬武平陵。 永康 永康 建弘 建弘 元年 八年 元年 九年 壬子 己未 庚申 戊辰 西元412年 西元419年 西元420年 西元428年 西秦末主 乞伏暮末

乞伏熾磬第二子。西秦文昭王建弘九年(西元428年)即位,改元永弘。永弘四年(西元431年)降夏後被殺。西秦亡。 永弘 元年 永弘 四年 戊辰 辛未 西元428年 西元431年 後涼【氐族】

西元386年至西元403年

後涼是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氐族呂光所建的。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統治地區與前涼略同。後涼建康公神鼎三年(西元403年)被後秦所滅。歷三主,十八年。

後涼懿武帝 呂光

父呂婆樓,佐苻堅官至太尉。東晉成帝咸康四年(西元338年)生。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即位,國號涼,史稱後涼。建元太安。後涼懿武帝龍飛四年(西元399年)死,終年六十二歲。廟號太祖,諡號懿武皇帝,葬高陵。 太安 太安 麟嘉 麟嘉 龍飛 龍飛 元年 四年 元年 八年 元年 四年 丙戌 己丑 己丑 丙申 丙申 己亥 西元386年 西元3年 西元3年 西元396年 西元396年 西元399年 後涼靈帝 呂纂

呂光庶長子,母趙涉媛。後涼懿武帝龍飛四年(西元399年)即位。後涼靈帝咸寧三年

第 2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西元401年)被殺。諡號靈皇帝,葬白石陵。 咸寧 咸寧 元年 三年 己亥 辛丑 西元399年 西元401年 後涼建康公 呂隆

呂光弟呂寶之子,母衛氏。後涼靈帝咸寧三年(西元401年)即位。後涼建康公神鼎三年(西元403年)降于後秦,後被殺。後涼亡。 神鼎 神鼎 元年 三年 辛丑 癸卯 西元401年 西元403年 南涼【鮮卑族】

西元397年至西元414年

南涼是東晉安帝隆安元年(西元397年)河西鮮卑族禿發烏孤創建的。建都青海樂都。統治地區有今甘肅西部和青海東部。南涼景王嘉平七年(西元414年)被西秦所滅。歷三主,十八年。

南涼武王 禿發烏孤

父思複鞬。南涼武王太初元年(西元397年)稱王。太初三年(西元399年)死。廟號烈祖,諡號武王。 太初 太初 元年 三年 丁酉 己亥 西元397年 西元399年 南涼康王 禿發利鹿孤

禿發烏孤之弟。南涼武王太初三年(西元399年)即位,次年改元建和。建和三年(西元402年)死。諡號康王,葬西平陵。 建和 建和 元年 三年 庚子 壬寅 西元400年 西元402年 南涼景王 禿發傉檀

禿發利鹿孤之弟。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365年)生。南涼康王建和三年(西元402年)即位。改元弘昌。弘昌三年(西元404年)去年號。不久又稱涼王,改元嘉平。嘉平七年(西元414年)投降西秦,南涼亡。次年被毒死,終年五十一歲。 弘昌 弘昌 嘉平 嘉平 元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壬寅 甲辰 戊申 甲寅 西元402年 西元408年 西元408年 西元414年 南燕【鮮卑族】

西元398年至西元410年

南燕是東晉安帝隆安二年(西元398年)鮮卑族慕容德創建的。建都廣固(今山東益都)。統治地區有今山東、河南的一部分。南燕末主太上六年(西元410年)為東晉所滅。歷二主,十三年。

第 2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南燕獻武帝 慕容德

前燕慕容皝少子,後燕慕容垂之弟,母公孫氏。東晉成帝咸康二年(西元336年)生。東晉安帝隆安二年(西元398年)稱燕王,年號燕平,史稱南燕。歷二年遷都廣固,稱燕皇帝,改元建平。建平六年(西元405年)病死,終年七十歲。廟號世宗,諡號獻武皇帝,葬東陽陵。 燕平 燕平 建平 建平 元年 二年 元年 六年 戊戌 己亥 庚子 乙巳 西元398年 西元399年 西元400年 西元405年 南燕末主 慕容超

慕容德兄北海王慕容納之子,母段氏。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西元385年)生。南燕獻武帝建平六年(西元405年)即位,改元太上。太上六年(西元410年)被東晉俘殺,終年二十六歲。南燕亡。 太上 元年 太上 六年 乙巳 庚戌 西元405年 西元410年 西涼【漢族】

西元400年至西元421年

西涼是東晉安帝隆安四年(西元400年)漢族李暠創建的。建都甘肅酒泉,史稱西涼。統治地區有今甘肅西部,西部抵蔥嶺。西涼末主永建二年(西元421年)為北涼所滅。歷三主,二十二年。

西涼武昭王 李暠

漢前將軍李廣十六世孫,父李昶早亡。東晉穆帝永和七年(西元351年)生。東晉安帝隆安四年(西元400年)自稱涼公,建立西涼政權,年號庚子。歷五年改元建初。建初十三年(西元417年)病死,終年六十七歲。廟號太祖,諡號武昭王,葬建世陵。 庚子 元年 庚子 西元400年 庚子 建初 建初 五年 元年 十三年 甲辰 乙巳 丁巳 西元404年 西元405年 西元417年 西涼後主 李歆

李暠第二子,母尹氏。西涼武昭王建初十三年(西元417年)即位,改元嘉興。嘉興四年(西元420年)戰死。 嘉興 嘉興 元年 四年 丁巳 庚申 西元417年 西元420年 西涼末主 李恂

李暠第六子。西涼後主嘉興四年(西元420年)李歆戰死後,李恂自立,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永建二年(西元421年)被北涼沮渠蒙遜困于敦煌,自殺。西涼亡。 永建 元年 庚申 第 27 頁 共 109 頁

西元420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永建

二年 辛酉 西元421年 夏【匈奴】

西元407年至西元431年

夏是東晉安帝義熙三年(西元407年)匈奴族赫連勃勃創建的。建都統萬城(今陝西橫山西北)。統治地區主要有今陝西北部和蒙古的一部分。夏平原王勝光四年(西元431年)為吐谷渾所滅。歷三主,二十五年。

夏武烈帝 赫連勃勃

父劉衛辰,母苻氏。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381年)生。夏武烈帝龍升元年(西元407年)擁兵自立,稱天王。龍升七年(西元413年)改元鳳翔。鳳翔六年(西元418年)稱皇帝。夏武烈帝真興七年(西元425年)死,終年四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武烈皇帝,葬嘉平陵。 龍升 龍升 鳳翔 鳳翔 昌武 昌武 真興 真興 元年 七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七年 丁未 癸丑 癸丑 戊午 戊午 己未 己未 乙丑 西元407年 西元413年 西元413年 西元418年 西元418年 西元419年 西元419年 西元425年 夏昌秦王 赫連昌

赫連勃勃第三子。夏武烈帝真興七年(西元425年)即位,改元承光。承光四年(西元428年)被北魏擒,封為秦王。後被魏殺。 承光 承光 元年 四年 乙丑 戊辰 西元425年 西元428年 夏平原王 赫連定

赫連勃勃第五子。赫連昌被俘後,赫連定稱帝,改元勝光。勝光四年(西元431年)被吐谷渾王擊敗,執歸。夏亡。 勝光 勝光

元年 四年 戊辰 辛未 西元428年 西元431年 北燕【漢族】

西元407年至西元436年

北燕是東晉安帝義熙三年(西元407年)漢族馮跋擁立高雲建立的。建都龍城(今遼寧朝陽)。統治地區有今遼寧西部、河北東部。北燕昭成帝太興六年(西元436年)為北魏所滅。歷三主,三十年。

北魏惠懿帝 高雲

慕容寶養子,賜姓慕容。父高拔。後燕昭文帝建始元年(西元407年),禁衛軍將領馮

第 28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跋殺慕容熙立慕容雲為燕天王,史稱北燕。慕容雲即位後複姓高,改元正始。正始三年(西元409年)為部下所殺。 正始 元年 正始 三年 丁未 己酉 西元407年 西元409年 北燕文成帝 馮跋

父西燕將軍馮安,母張氏。北燕惠懿帝正始三年(西元409年)高雲被殺後,馮跋平定事變後自稱天王,改元太平。太平二十二年(西元430年)病死。廟號太祖,諡號文成皇帝,葬長穀陵。 太平 太平 元年 二十二年 己酉 庚午 西元409年 西元430年 北燕昭成帝 馮弘

馮安子,馮跋弟。北燕文成帝太平二十二年(西元430年),馮弘乘馮跋病危,率人殺入皇宮,馮跋驚亡。馮弘盡殺馮跋諸子而自立。次年改元太興。太興六年(西元436年)為北魏所攻,奔高句麗,北燕亡。兩年後被殺。諡號昭成皇帝。 太興 太興

元年 六年 辛未 丙子 西元431年 西元436年 北涼【匈奴族】

西元401年至西元439年

北涼是東晉安帝隆安五年(西元401年)匈奴族沮渠蒙遜所建的。建都甘肅張掖,史稱北涼。統治地區有今甘肅西部。北涼哀王永和七年(西元439年)為北魏所滅。歷二主,三十九年。

北涼武宣王 沮渠蒙遜

父沮渠法宏,母車氏。東晉廢帝太和三年(西元368年)生。東晉安帝隆安五年(西元401年)自稱張掖公,建元永安。北涼武宣王義和三年(西元433年)病死,終年六十六歲。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葬元陵。 永安 永安 玄始 玄始 承玄 承玄 義和 義和 元年 十二年 元年 十七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三年 辛丑 壬子 壬子 戊辰 戊辰 辛未 辛未 癸酉 西元401年 西元412年 西元412年 西元428年 西元428年 西元431年 西元431年 西元433年 北涼哀王 沮渠牧犍

沮渠蒙遜第三子。北涼武宣王義和三年(西元433年)即位,改元永和。永和七年(西元439年)被北魏圍攻,投降被殺。北涼亡。 永和 永和 元年 七年 癸酉 己卯 第 29 頁 共 109 頁

西元433年 西元439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南北朝

西元420年至西元5年

從東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年)東晉滅亡,至陳後主禎明三年(西元5年)隋滅陳統一全國期間,中國歷史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南朝共一百七十年,先後有宋、齊、梁、陳。北朝共一百四十多年,先有北魏,後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後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北周又滅北齊。最後,北周為隋所代。隋又滅陳和後梁(南朝梁的殘餘),南北對峙局面結束。

南朝 南宋

西元420年至西元479年

宋氏劉裕創建的。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宋或劉宋。統治地區北以秦嶺、黃河與北魏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領有今雲南;南與越南橫山、臨邑接壤;東、南抵海。宋順帝升明三年(西元479年)為齊所代。歷八主,六十年。

宋武帝 劉裕

漢楚元王劉交二十一世孫,父劉翹,母趙安宗。東晉哀帝興寧元年(西元363年)生。東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國號宋,建元永初。永初三年(西元422年)病死,終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初寧陵(今江蘇南京鐘山)。 永初 元年 庚申 西元420年 永初 三年 壬戌 西元422年 宋少帝 劉義符

宋武帝長子,母張氏。東晉安帝義熙二年(西元406年)生。宋武帝永初三年(西元422年)即位,次年改元景平。景平二年(西元424年)被廢,旋即被殺,終年十九歲。諡號少帝。 景平 景平 元年 二年 癸亥 甲子 西元423年 西元424年 宋文帝 劉義隆

宋武帝第三子,母胡道安。東晉安帝義熙三年(西元407年)生。宋少帝景平二年(西元424年)即位,改元元嘉。元嘉三十年(西元453年)為太子劉劭所殺,終年四十七歲。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葬長寧陵(今江蘇南京鐘山)。 元嘉 元年 甲子 元嘉 三十年 癸巳 西元424年 西元453年 宋孝武帝 劉駿

文帝第三子,母路惠男。宋文帝元嘉七年(西元430年)生。元嘉三十年(西元453年)四月即皇帝位,五月誅劉劭。次年改元孝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西元4年)死,終年三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葬景寧陵(今江蘇江寧縣岩山)。 孝建 元年 甲午 第 30 頁 共 109 頁

西元454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孝建 大明 大明 三年 元年 八年 丙午 丁酉 甲辰 西元456年 西元457年 西元4年 宋前廢帝 劉子業

孝武帝長子,母王憲媛。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西元449年)生。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西元4年)即位,次年改元永光、景和。景和元年(西元465年)被劉彧等殺死,終年十七歲。諡號廢帝。 永光 景和 元年 元年 乙巳 乙巳 西元465年 西元465年 宋明帝 劉彧

文帝第十一子,母沈容姬。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439年)生。宋前廢帝景和元年(西元465年)殺廢帝即位。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年)死,終年三十四歲。廟號太宗,諡號明皇帝,葬高寧陵(今山東臨沂縣莫府山)。 泰始 元年 乙巳 泰始 泰豫 七年 元年 辛亥 壬子 西元465年 西元471年 西元472年 宋後廢帝 劉昱

明帝長子,母陳妙登。宋孝武帝大明七年(西元463年)生。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年)即位,次年改元元徽。元徽五年(西元477年)被蕭道成所殺,終年十五歲。諡號後廢帝,葬丹陽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南郊)。 元徽 元徽 元年 五年 癸丑 丁巳 西元473年 西元477年 宋順帝 劉准

明帝第三子,母陳法容。宋明帝泰始五年(西元469年)生。宋後廢帝元徽五年(西元477年)即位。宋順帝升明三年(西元479年)被蕭道成所殺,終年十一歲。諡號順帝,葬遂寧陵。宋亡。 升明 升明 元年 三年 丁巳 己未 西元477年 西元479年 南齊

西元479年至西元502年

齊是蕭道成創建的。宋順帝升明三年(西元479年)宋順帝被迫禪位,蕭道成自立為帝,國號齊,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齊或蕭齊。統治地區與宋後期略同。齊和帝中興二年(西元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梁,齊亡。歷七主,二十四年。

齊高帝 蕭道成

父為宋右將軍蕭承之,母陳道正。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427年)生。宋順帝升明三年(西元479年)代宋稱帝,改元建元。建元四年(西元482年)病死,終年五十六歲。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葬泰安陵(今江蘇丹陽)。

第 31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建元 建元 元年 四年 己未 壬戌 西元479年 西元482年 齊武帝 蕭賾

高帝長子,母劉智容。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西元440年)生。齊高帝建元四年(西元482年)即位,次年改元永明。永明十一年(西元493年)病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武皇帝,葬景安陵(今江蘇丹陽)。 永明 永明 元年 十一年 癸亥 癸酉 西元483年 西元493年 齊郁林王 蕭昭業

武帝長孫,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母王寶明。宋後廢帝元徽二年(西元474年)生。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西元493年)即位,次年改元隆昌。隆昌元年(西元494年)被蕭鸞所殺,終年二十一歲。 隆昌 元年 甲戌 西元494年 齊海陵王 蕭昭文

文惠太子第二子。齊高帝建元二年(西元480年)生。齊郁林王隆昌元年(西元494年)即位,改元延興。延興元年(西元494年)被蕭鸞所殺,終年十五歲。 延興 元年 甲戌 西元494年 齊明帝 蕭鸞

高帝侄,蕭道生第二子。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52年)生。齊海陵王延興元年(西元494年)廢海陵王自立為帝,改元建武。齊明帝永泰元年(西元498年)病死,終年四十七歲。廟號高宗,諡號明皇帝,葬興安陵(今江蘇丹陽)。 建武 建武 永泰 元年 五年 元年 甲戌 戊寅 戊寅 西元494年 西元498年 西元498年 齊東昏侯 蕭寶卷

明帝第二子。齊武帝永明元年(西元483年)生。齊明帝永泰元年(西元498年)即位,次年改元永元。永元三年(西元501年)被殺,終年十九歲。 永元 永元 元年 三年 己卯 辛巳 西元499年 西元501年 齊和帝 蕭寶融

明帝第八子。齊武帝永明六年(西元488年)生。齊東昏侯永元三年(西元501年)即位,改元中興。中興二年(西元502年)遜位。後被殺,齊亡。追尊為和皇帝,葬恭安陵。 中興 元年 辛巳 西元501年 中興 二年 壬午 西元502年 南梁

西元502年至西元557年

第 3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梁是蕭衍建立的。國號梁,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梁,又稱蕭梁。統治地區與南齊後期略同。梁敬帝太平二年(西元557年),梁敬帝被迫禪位於陳。歷四主,五十六年。

梁武帝 蕭衍

漢相國蕭何二十五世孫,父蕭順之時齊高帝族弟,母張尚柔。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西元4年)生。齊和帝中興二年(西元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梁武帝太清三年(西元549年),蕭衍被侯景餓死于淨居殿,終年八十六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修陵(今江蘇丹陽境內)。 天監 天監 普通 普通 大通 大通 中大通 中大通 大同 大同 中大同 中大同 太清 太清 元年 十八年 元年 八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十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三年 壬午 己亥 庚子 丁未 丁未 己酉 己酉 甲寅 乙卯 丙寅 丙寅 丁卯 丁卯 己巳 西元502年 西元519年 西元520年 西元527年 西元527年 西元529年 西元529年 西元534年 西元535年 西元546年 西元546年 西元547年 西元547年 西元549年 梁簡文帝 蕭綱

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丁令光。梁武帝天監二年(西元503年)生。太清三年(西元549年)即位,次年改元大寶。大寶二年(西元551年)被侯景所廢殺,終年四十九歲。廟號太宗,諡號簡文皇帝,葬莊陵(今江蘇丹陽陵口鎮東南)。 大寶 元年 庚午 西元550年 大寶 二年 辛未 西元551年 梁元帝 蕭繹

武帝第七子,母阮令嬴。梁武帝天監七年(西元508年)生。梁元帝承聖元年(西元552年)即位。承聖三年(西元554年)降於西魏,旋被殺,終年四十七歲。廟號世祖,諡號孝元皇帝,葬江陵津陽門外。 承聖 承聖 元年 三年 壬申 甲戌 西元552年 西元554年 梁敬帝 蕭方智

元帝第九子,母夏氏。梁武帝大同九年(西元543年)生。梁敬帝紹泰元年(西元555年)即位。太平二年(西元557年)禪位於陳。次年被陳霸先殺死,終年十六歲。梁亡。諡號敬皇帝。 承聖 紹泰 四年 元年 乙亥 乙亥 西元555年 西元555年 第 3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紹泰 太平 太平 二年 元年 二年 丙子 丙子 丁丑 西元556年 西元556年 西元557年 南陳

西元557年至西元5年

陳是陳霸先所創建的。國號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統治地區僅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地帶。陳後主禎明三年(西元5年)為隋所滅。歷五主,三十三年。

陳武帝 陳霸先

父陳文贊,母董氏。梁武帝天監二年(西元503年)生。梁敬帝太平二年(西元557年)代梁自立,改元永定。永定三年(西元559年)病死,終年五十七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萬安陵(今江蘇江寧方山西北)。 永定 永定 元年 三年 丁丑 己卯 西元557年 西元559年 陳文帝 陳蒨

陳霸先之兄始興昭烈王陳道潭長子。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522年)生。陳武帝永定三年(西元559年)即位。陳文帝天康元年(西元566年)病死,終年四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文皇帝,葬永寧陵(今江蘇南京鐘山東北)。 天嘉 天嘉 天康 元年 七年 元年 庚辰 丙戌 丙戌 西元560年 西元566年 西元566年 陳廢帝 陳伯宗

文帝嫡長子,母沈妙容。梁元帝承聖三年(西元554年)生。陳文帝天康元年(西元556年)即位,次年改元光大。光大二年(西元568年)被其叔廢為臨海王。陳宣帝太建二年(西元570年)死,終年十七歲。 光大 元年 光大 二年 丁亥 戊子 西元567年 西元568年 陳宣帝 陳頊

始興昭烈王第二子,文帝同母弟。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西元530年)生。陳廢帝光大二年(西元568年)即位。陳宣帝太建十四年(西元582年)病死,終年五十三歲。廟號高宗,諡號孝宣皇帝,葬顯寧陵(今江蘇江寧牛頭山西北)。 太建 太建 元年 十四年 己丑 壬寅 西元569年 西元582年 陳後主 陳叔寶

宣帝嫡長子,母柳敬言。梁孝元帝承聖二年(西元553年)生。陳宣帝太建十四年(西元582年)即位。陳後主禎明三年(西元5年)被隋俘虜,陳亡。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604年)病死,終年五十二歲。葬河南洛陽邙山。 至德 元年 癸卯 第 34 頁 共 109 頁

西元583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至德 禎明 禎明 四年 元年 三年 丙午 丁未 己酉 西元586年 西元587年 西元5年 北朝 北魏

西元386年至西元534年

鮮卑族拓跋珪于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建元登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也叫後魏、拓跋魏、元魏。魏道武帝天興二年(西元399年)拓跋珪稱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統治地區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東部,東北至遼西,南以黃河為界,後擴張至秦嶺、淮河,進一步跨有淮南之地。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北魏為東、西魏。自拓跋珪建魏到北魏,共歷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父拓跋寔,母賀氏。東晉廢帝太和六年(西元371年)生。魏道武帝登國元年(西元386年)即位。魏道武帝天賜六年(西元409年)被其子拓跋紹所殺,終年三十九歲。廟號太祖,諡號道武皇帝,葬盛樂金陵。 登國 登國 皇始 皇始 天興 天興 天賜 天賜 元年 十一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六年 丙戌 丙申 丙申 戊戌 戊戌 甲辰 甲辰 己酉 西元386年 西元396年 西元396年 西元398年 西元398年 西元404年 西元404年 西元409年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道武帝長子,母劉氏。魏道武帝登國七年(西元392年)生。天賜六年(西元409年)殺拓跋紹即位,改元永興。魏明元帝泰常八年(西元423年)死,終年三十二歲。廟號太宗,諡號明元皇帝,葬雲中金陵(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永興 永興 神瑞 神瑞 泰常 泰常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八年 己酉 癸丑 甲寅 丙辰 丙辰 癸亥 西元409年 西元413年 西元414年 西元416年 西元416年 西元423年 北魏太武帝 拓跋燾

明元帝長子,母杜氏。魏道武帝天賜五年(西元408年)生。魏明元帝泰常八年(西元423年)即位,次年改元始光。魏太武帝正平二年(西元452年)被宦官宗愛所殺,終年四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太武皇帝,葬雲中金陵(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始光 元年 甲子 西元424年 第 3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始光 神麚 神麚 延和 延和 太延 太延 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 正平 正平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十二年 元年 二年 戊辰 戊辰 辛未 壬申 乙亥 乙亥 庚辰 庚辰 辛卯 辛卯 壬辰 西元428年 西元428年 西元431年 西元432年 西元435年 西元435年 西元440年 西元440年 西元451年 西元451年 西元452年 北魏南安王 拓跋餘

太武帝少子。魏太武帝正平二年(西元452年)即位,改元承平。同年被宗愛所殺。諡號南安隱王。 承平 元年 壬辰 西元452年 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太武帝嫡孫,拓跋晃長子,母閭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西元440年)生。正平二年(西元452年)即位。即位後,殺宗愛,改元興安。魏文成帝和平六年(西元465年)死,終年二十六歲。廟號高宗,諡號文成皇帝,葬雲中金陵(在內蒙古和林格爾)。 興安 興安 興光 興光 太安 太安 和平 和平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六年 壬辰 甲午 甲午 乙未 乙未 己亥 庚子 乙巳 西元452年 西元454年 西元454年 西元455年 西元455年 西元459年 西元460年 西元465年 北魏獻文帝 拓跋弘

文成帝長子,母李氏。魏文成帝興光元年(西元454年)生。和平六年(西元465年)即位,次年改元天安。魏獻文帝皇興五年(西元471年)傳位於太子宏,自為太上皇。魏孝文帝承明元年(西元476年)被馮太后毒死,終年二十三歲。廟號顯祖,諡號獻文皇帝,葬雲中金陵。 天安 天安 皇興 皇興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丙午 丁未 丁未 辛亥 西元466年 西元467年 西元467年 西元471年 北魏孝文帝 元宏

獻文帝長子,母李氏。因改姓元,故叫元宏。魏獻文帝皇興元年(西元467年)生。皇興五年(西元471年)即位。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西元499年)病死,終年三十三歲。

第 3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廟號高祖,諡號孝文皇帝,葬長陵(今河南洛陽附近)。 延興 延興 承明 太和 太和 元年 六年 元年 元年 二十三年 辛亥 丙辰 丙辰 丁巳 己卯 西元471年 西元476年 西元476年 西元477年 西元499年 北魏宣武帝 元恪

孝文帝第二子,母高氏。魏孝文帝太和七年(西元483年)生。太和二十三年(西元499年)即位,次年改元景明。魏宣武帝延昌四年(西元515年)死,終年三十三歲。廟號世宗,諡號宣武皇帝,葬景陵(今河南洛陽東北邙山)。 景明 景明 正始 正始 永平 永平 延昌 延昌 元年 五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庚辰 甲申 甲申 戊子 戊子 壬辰 壬辰 乙未 西元500年 西元504年 西元504年 西元508年 西元508年 西元512年 西元512年 西元515年 北魏孝明帝 元詡

宣武帝第二子,母胡克華。魏宣武帝永平三年(西元510年)生。延昌四年(西元515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平。魏孝明帝武泰元年(西元528年)被其母胡太后毒死,終年十九歲。廟號肅宗,諡號孝明皇帝,葬定陵。 熙平 熙平 神龜 神龜 正光 正光 孝昌 孝昌 武泰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丙申 戊戌 戊戌 庚子 庚子 乙巳 乙巳 戊申 戊申 西元516年 西元518年 西元518年 西元520年 西元520年 西元525年 西元525年 西元528年 西元528年 北魏孝莊帝 元子攸

父彭城王元勰,母李氏。魏宣武帝正始四年(西元507年)生。魏孝明帝武泰元年(西元528年)即位,改元建義。魏孝莊帝永安三年(西元530年)為爾朱兆所殺,終年二十四歲。廟號敬宗,諡號孝莊皇帝,葬靜陵。 建義 永安 永安 元年 元年 三年 戊申 戊申 庚戌 西元528年 西元528年 西元530年 北魏長廣王 元曄

第 3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太武帝長子拓跋晃的曾孫,父元怡,母衛氏。魏孝莊帝永安三年(西元530年)即位。次年被廢。魏孝武帝太昌元年(西元532年)賜死。 建明 元年 庚戌 建明 二年 辛亥 西元530年 西元531年 北魏節閔帝 元恭

獻文帝拓跋弘弟元羽之子,母王氏。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西元498年)生。魏長廣王建明二年(西元531年)即位,改元普泰。普泰二年(西元532年)被高歡所廢,又被毒死,終年三十五歲。諡號節閔帝,亦稱前廢帝或廣陵王。 泰普 泰普 元年 二年 辛亥 壬子 西元531年 西元532年 北魏安定王 元朗

拓跋晃玄孫,父章武王元融,母程氏。魏宣武帝延昌二年(西元513年)生。魏長廣王建明二年(西元531年)被高歡立為帝,改元中興。中興二年(西元532年)被廢,後被殺,終年二十歲。諡號安定王,亦稱後廢帝。葬於鄴西南野馬崗。 中興 中興 元年 二年 辛亥 壬子 西元531年 西元532年 北魏孝武帝 元修

孝文帝子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李氏。魏宣武帝永平三年(西元510年)生。魏安定王中興二年(西元532年)被高歡立為帝,改元太昌、永興、永熙。永熙三年(西元534年)投奔宇文泰,入長安,被宇文泰所殺,終年二十五歲,北魏亡。諡號孝武皇帝,葬雲陵(今陝西渭南縣東南)。 太昌 永興 永熙 永熙

元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壬子 壬子 壬子 甲寅 西元532年 西元532年 西元532年 西元534年 東魏

西元534年至西元550年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孝武帝不願高歡挾制而逃往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統治地區北至沙漠,南至江淮,東至海,西以黃河及洛陽一線與西魏為鄰。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西元550年)為高洋所代,歷一帝,十七年。

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

魏孝文帝孫,清河文宣王元亶子,母胡氏。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西元524年)生。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即位,改元天平。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西元550年)被迫禪位於高歡子高洋,東魏亡。北齊文宣帝天保二年(西元551年)死,終年二十八歲。諡號孝靜皇帝,葬鄴西漳北。 天平 天平 元年 四年 甲寅 丁巳 第 38 頁 共 109 頁

西元534年 西元537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元象 元象 興和 興和 武定 武定 元年 二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八年 戊午 己未 己未 壬戌 癸亥 庚午 西元538年 西元539年 西元539年 西元542年 西元543年 西元550年 西魏

西元535年至西元556年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孝武帝西逃至長安,投靠宇文泰,被宇文泰毒死。次年,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西魏。統治地區東與東魏為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雲、貴和漢水流域。恭帝三年(西元556年),恭帝被迫禪位於宇文覺。歷三帝,二十三年。

西魏文帝 元寶炬

北魏孝文帝孫,京兆王元愉子,母楊氏。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西元507年)生。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后,次年正月立元寶炬為帝,改元大統。大統十七年(西元551年)死,終年四十五歲。諡號文皇帝,葬永陵(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南)。 大統 大統 元年 十七年 乙卯 辛未 西元535年 西元551年 西魏廢帝 元欽

文帝長子,母乙氏。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西元551年)即位。當年沿用文帝年號,次年去年號稱元年。廢帝三年(西元554年)被宇文覺所廢,不久被毒死。諡號廢帝。 廢帝 廢帝 元年 三年 壬申 甲戌 西元552年 西元554年 西魏恭帝 拓跋廓

文帝第四子,西魏文帝大統三年(西元537年)生。廢帝三年(西元554年)即位。即位後去年號稱元年,複姓拓跋氏。恭帝三年(西元556年)被迫禪位於宇文覺。次年被殺,終年二十一歲。諡號恭帝。西魏亡。 恭帝 恭帝 元年 三年 甲戌 丙子 西元554年 西元556年 北齊

西元550年至西元577年

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西元550年),高洋代東魏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都鄴(今河北臨漳)。統治地區大致與東魏相同,約有今洛陽以東的晉、冀、魯、豫及內蒙古的一部分。北齊幼主承光元年(西元577年)為北周所滅。歷六帝,二十八年。

北齊文宣帝 高洋

第 39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高歡次子,母婁昭君。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西元529年)生。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西元550年)稱帝。北齊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559年)暴死,終年三十一歲。廟號顯祖,諡號文宣皇帝,葬武寧陵。 天保 天保 元年 十年 庚午 己卯 西元550年 西元559年 北齊廢帝 高殷

文宣帝長子,母李祖娥。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西元545年)生。北齊文宣皇帝天保十年(西元559年)即位,改元乾明。乾明元年(西元560年)被廢為濟南王,次年被其叔高演所殺,終年十七歲。諡號廢帝。 乾明 元年 庚辰 西元560年 北齊孝昭帝 高演

高歡第六子,母婁昭君。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西元535年)生。北齊廢帝乾明元年(西元560年)即位,改元皇建。皇建二年(西元561年)病死,終年二十七歲。廟號肅宗,諡號孝昭皇帝,葬于鄴之文靖陵。 皇建 皇建 元年 二年 庚辰 辛巳 西元560年 西元561年 北齊武成帝 高湛

高歡第九子,母婁昭君。東魏孝靜帝天平四年(西元537年)生。北齊孝昭帝皇建二年(西元561年)即位,改元太寧。北齊武成帝河清四年(西元565年)禪位太子高緯。北齊後主天統四年(西元568年)死,終年三十二歲。廟號世祖,諡號武成皇帝,葬永平陵。 太寧 太寧 河清 河清 元年 二年 元年 四年 辛巳 壬午 壬午 乙酉 西元561年 西元562年 西元562年 西元565年 北齊後主 高緯

武成帝長子,母胡氏。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西元556年)生。北齊武成帝河清四年(西元565年)即位。北齊後主隆化二年(西元577年)傳位太子恒。後被北周俘,北齊幼主承光元年(西元577年)被殺死,終年二十二歲。諡號後主。 天統 天統 武平 武平 隆化 隆化 元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二年 乙酉 己丑 庚寅 丙申 丙申 丁酉 西元565年 西元569年 西元570年 西元576年 西元576年 西元577年 北齊幼主 高恒

後主長子,母穆氏。北齊後主武平元年(西元570年)生。北齊後主隆化二年(西元577年)即位。即位後改元承光。承光元年(西元577年)與後主同被周俘,同年被殺,終年八歲。齊亡。 承光 元年 丁酉 第 40 頁 共 109 頁

西元577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北周

西元557年至西元581年

西魏恭帝三年(西元556年)十二月恭帝禪位,次年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國號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北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西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北周靜帝大定元年(西元581年)為隋所代。歷五帝,二十五年。

北周孝閔帝 宇文覺

宇文泰第三子,母元胡摩。鮮卑族。西魏文帝大統八年(西元542年)生。北周孝閔帝元年(西元557年)正月即位。八月被其堂兄宇文護先廢後殺,終年十六歲。諡號孝閔皇帝,葬靜陵(在陝西富平)。 孝閔帝 元年 丁丑 西元557年 北周明帝 宇文毓

宇文泰庶長子,母姚氏。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生。北周孝閔帝元年(西元557年)即天王位。北周明帝三年(西元559年)稱帝,改元武成。武成二年(西元560年)被宇文護毒死,終年二十七歲。廟號世宗,諡號明皇帝,葬昭陵。 明帝 明帝 武成 武成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丁丑 己卯 己卯 庚辰 西元557年 西元559年 西元559年 西元560年 北周武帝 宇文邕

宇文泰第四子,母叱奴氏。西魏文帝大統九年(西元543年)生。北周明帝武成二年(西元560年)遵明帝遺詔即位,次年改元保定。北周武帝天和七年(西元572年)殺宇文護奪回政權。宣政元年(西元578年)病死,終年三十六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孝陵。 保定 保定 天和 天和 建德 建德 宣政 元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辛巳 乙酉 丙戌 壬辰 壬辰 戊戌 戊戌 西元561年 西元565年 西元566年 西元572年 西元572年 西元578年 西元578年 北周宣帝 宇文贇

武帝長子,母李娥姿。北周明帝武成元年(西元559年)生。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578年)即位,當年沿用武帝年號。兩年後病死,終年二十二歲。諡號宣皇帝,葬定陵。 大成 元年 己亥 西元579年 北周靜帝 宇文闡(衍)

宣帝長子,母朱滿月。北周武帝建德二年(西元573年)生。北周宣帝大成元年(西元579年)即位,改元大象。大定元年(西元581年),楊堅代周為帝,周亡。同年被楊堅害死,終年九歲。諡號靜皇帝,葬恭陵。 大象 元年 己亥 西元579年 第 41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大象 大定

二年 元年 庚子 辛丑 西元580年 西元581年 隋

西元581年至西元618年

北周靜帝大定元年(西元581年)二月,楊堅代北周稱帝,國號隋,以新建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城東南)為都。隋文帝開皇九年(西元5年)滅陳統一全國。統治地區東、南到海,西到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東北到遼河。隋煬帝大業十四年(西元618年),隋煬帝被殺;同年,李淵廢恭帝自立,隋亡。歷三帝,三十八年。

隋文帝 楊堅

父北周隋國公楊忠,母呂氏。西魏文帝大統七年(西元541年)生。北周靜帝大定元年(西元581年)廢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604年)被太子楊廣所害,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太陵(今陝西武功)。 開皇 開皇 仁壽 仁壽 元年 二十年 元年 四年 辛丑 庚申 辛酉 甲子 西元581年 西元600年 西元601年 西元604年 隋煬帝 楊廣

文帝第二子,母獨孤氏。北周武帝天和四年(西元569年)生。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604年)殺父,自立為帝,次年改元大業。大業十四年(西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等縊死,終年五十歲。廟號世祖,諡號明皇帝、煬皇帝。葬雷塘(今江蘇揚州)。 大業 大業 元年 十四年 乙丑 戊寅 西元605年 西元618年 隋恭帝 楊侑

煬帝嫡長孫,元德太子楊昭之子,母韋氏。隋煬帝大業元年(西元605年)生。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李淵入長安,奉楊侑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義寧二年(西元618年)禪位於唐,次年被殺,終年十五歲。諡號恭皇帝。隋亡。 義寧 義寧

元年 二年 丁丑 戊寅 西元617年 西元618年 唐

西元618年至西元907年

隋恭帝義寧二年(西元618年),李淵受隋禪即皇帝位,國號唐,都長安。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628年)李世民統一全國。統治地區最盛時南部同隋,西部曾達里海,東北曾到達日本海,北部包有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唐哀帝天祐四年(西元907年)被後梁所代。歷二十一帝,二百九十年,其中包括武則天稱帝之武周十六年。

第 4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唐高祖 李淵

祖父北周唐國公李虎,父李昺,母獨孤氏。北周武帝天和元年(西元566年)生。隋煬帝大業十四年(西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年號武德。武德九年(西元626年)讓位于李世民,自稱太上皇。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635年)病死,終年七十歲。廟號高祖,諡號神堯大聖大光皇帝,葬獻陵(在今陝西三原縣城東25公里之土原上)。 武德 元年 戊寅 西元618年 武德 九年 丙戌 西元626年 唐太宗 李世民

高祖次子,母竇氏。隋文帝開皇十八年(西元599年)生。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6年)即位,次年改元貞觀。貞觀二十三年(西元9年)病死。終年五十一歲。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昭陵(今陝西禮泉縣東北九嵕山上)。 貞觀 元年 丁亥 西元627年 貞觀 二十三年 己酉 西元9年 唐高宗 李治

太宗第九子,母長孫皇后。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628年)生。貞觀二十三年(西元9年)即位。唐高宗弘道元年(西元683年)病死,終年五十六歲。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葬前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梁山上)。 永徽 永徽 顯慶 顯慶 龍朔 龍朔 麟德 麟德 乾封 乾封 總章 總章 咸亨 咸亨 上元 上元 儀鳳 儀鳳 調露 調露 永隆 永隆 開耀 元年 六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庚戌 乙卯 丙辰 辛酉 辛酉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戊辰 戊辰 庚午 庚午 甲戌 甲戌 丙子 丙子 己卯 己卯 庚辰 庚辰 辛巳 辛巳 西元650年 西元655年 西元656年 西元661年 西元661年 西元663年 西元6年 西元665年 西元666年 西元668年 西元668年 西元670年 西元670年 西元674年 西元674年 西元676年 西元676年 西元679年 西元679年 西元680年 西元680年 西元681年 西元681年 第 4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開耀 永淳 永淳 弘道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壬午 壬午 癸未 癸未 西元682年 西元682年 西元683年 西元683年 武周則天皇帝 武曌

高宗皇后,父武士彠,母楊氏。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4年)生。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655年)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弘道元年(西元683年),中宗即位,則天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則天仍臨朝稱制,唐睿宗載初二年(西元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國號周,年號天授,都洛陽,史稱武周或南周。周則天帝神龍元年(西元705年),中宗復位,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病死,終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諡號則天順聖皇后,葬乾陵,與高宗合墓。 天授 天授 如意 長壽 長壽 延載 證冊 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 萬歲通天 神功 聖歷 聖歷 久視 久視 大足 長安 長安 神龍 元年 三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元年 元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庚寅 壬辰 壬辰 壬辰 甲午 甲午 乙未 乙未 乙未 丙申 丙申 丁酉 丁酉 戊戌 庚子 庚子 辛丑 辛丑 辛丑 甲辰 乙巳 西元690年 西元692年 西元692年 西元692年 西元694年 西元694年 西元695年 西元695年 西元695年 西元696年 西元696年 西元697年 西元697年 西元698年 西元700年 西元700年 西元701年 西元701年 西元701年 西元704年 西元705年 唐中宗 李顯(李哲)

高宗第七子,母武則天。唐高宗顯慶元年(西元656年)生。弘道元年(西元683年)即位。唐中宗嗣聖元年(西元684年)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武周則天帝神龍元年(西元705年)復位,沿用武則天年號。唐中宗景龍四年(西元710年)被韋后毒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中宗,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葬定陵(今陝西富平縣龍泉山上)。中宗死後韋后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年號唐隆(後改唐元),十天后少帝遜位。 嗣聖 神龍 神龍 元年 元年 三年 甲申 乙巳 丁未 西元684年 西元705年 西元707年 第 44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景龍 景龍 元年 四年 丁未 庚戌 西元707年 西元710年 唐睿宗 李旦

高宗第九子,母武則天。唐高宗龍朔二年(西元662年)生。唐中宗嗣聖元年(西元684年),武則天廢其三子李顯,立四子李旦為帝,改元文明。唐睿宗載初二年(西元690年),李旦被武則天廢。唐中宗景龍四年(西元710年),李隆基殺韋后,迫少帝遜位,擁李旦為帝。唐睿宗延和元年(西元712年),李旦讓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唐玄宗開元四年(西元716年)病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睿宗,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橋陵(今陝西蒲城縣北之豐山)。 文明 光宅 垂拱 垂拱 永昌 載初 載初 景雲 景雲 太極 延和 元年 元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元年 甲申 甲申 乙酉 戊子 己丑 己丑 庚寅 庚戌 壬子 壬子 壬子 西元684年 西元684年 西元685年 西元688年 西元6年 西元6年 西元690年 西元710年 西元712年 西元712年 西元712年 唐玄宗 李隆基

睿宗第三子,母竇氏。唐睿宗垂拱元年(西元685年)生。延和元年(西元712年)受禪即位。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次年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玄宗被尊為太上皇。唐代宗寶應元年(西元762年)病死,終年七十八歲。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葬泰陵(今陝西蒲城縣東北金粟山)。 先天 元年 壬子 先天 開元 開元 天寶 天寶 二年 元年 二十九年 元年 十五年 癸丑 癸丑 辛巳 壬午 丙申 西元712年 西元713年 西元713年 西元741年 西元742年 西元756年 唐肅宗 李亨

玄宗第三子,母楊氏。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生。唐玄宗天寶十五年(西元756年)即位。寶應元年(西元762年)病死,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建陵(今陝西禮泉縣東北之武將山上)。 至德 至德 乾元 乾元 上元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丙申 戊戌 戊戌 庚子 庚子 西元756年 西元758年 西元758年 西元760年 西元760年 第 4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上元 寶應 三年 元年 壬寅 壬寅 西元762年 西元762年 唐代宗 李豫

肅宗長子,母吳氏。唐玄宗開元十四年(西元726年)生。唐肅宗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即位。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西元779年)病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元陵(今陝西富平縣西北之檀山)。 寶應 寶應 廣德 廣德 永泰 永泰 大歷 大歷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十四年 壬寅 癸卯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丙午 己未 西元762年 西元763年 西元763年 西元7年 西元765年 西元766年 西元766年 西元779年 唐德宗 李適(Kuò)

代宗長子,母沈氏。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42年)生。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西元779年)即位。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805年)病死,終年六十四歲。廟號德宗,諡號神武孝文皇帝。葬崇陵(今陝西涇陽縣北嵯峨山)。 建中 建中 興元 貞元 貞元 元年 四年 元年 元年 二十一年 庚申 癸亥 甲子 乙丑 乙酉 西元780年 西元783年 西元784年 西元785年 西元805年 唐順宗 李誦

德宗長子,母王氏。唐肅宗上元二年(西元761年)生。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805年)即位,同年被迫退位。次年病死,終年四十六歲。廟號順宗,諡號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葬豐陵(今陝西富平縣東甕金山)。 永貞 元年 乙酉 西元805年 唐憲宗 李純

順宗長子,母王氏。唐代宗大歷十三年(西元778年)生。唐順宗永貞元年(西元805年)順宗退位後,受宦官擁立為帝。次年改元元和。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被宦官殺害,終年四十三歲。廟號憲宗,諡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葬景陵(今陝西蒲城縣西北金幟山)。 元和 元和 元年 十五年 丙戌 庚子 西元806年 西元820年 唐穆宗 李恒

憲宗第三子,母郭氏。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生。唐憲宗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即位,次年改元長慶。長慶四年(西元824年)病死,終年三十歲。廟號穆宗,諡號睿聖文惠孝皇帝,葬光陵(今陝西蒲城縣北之堯山)。

第 4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長慶 長慶 元年 四年 辛丑 甲辰 西元821年 西元824年 唐敬宗 李湛

穆宗長子,母王氏。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生。唐穆宗長慶四年(西元824年)即位。當年沿用穆宗年號。寶歷二年(西元826年)被宦官殺害,終年十八歲。廟號敬宗,諡號睿武昭湣孝皇帝。葬莊陵(今陝西三原縣東北)。 寶歷 寶歷 元年 二年 乙巳 丙午 西元825年 西元826年 唐文宗 李昂

穆宗第二子,母蕭氏。唐憲宗元和四年(西元809年)生。唐敬宗寶歷二年(西元826年)即位,當年沿用敬宗年號。唐文宗開成五年(西元840年)病死,終年三十二歲。廟號文宗,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葬章陵(今陝西富平縣西北之天乳山)。 大和 大和 開成 開成 元年 九年 元年 五年 丁未 乙卯 丙辰 庚申 西元827年 西元835年 西元836年 西元840年 唐武宗 李炎

穆宗第五子,母韋氏。唐憲宗元和九年(西元814年)生。唐文宗開成五年(西元840年)即位,當年沿用文宗年號。唐武宗會昌六年(西元846年)病死,終年三十三歲。廟號武宗,諡號至道昭肅孝皇帝。葬端陵(今陝西三原縣東)。 會昌 會昌 元年 六年 辛酉 丙寅 西元841年 西元846年 唐宣宗 李忱

憲宗第十三子,母鄭氏。唐憲宗元和五年(西元810年)生。唐武宗會昌六年(西元846年)即位,當年沿用武宗年號。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西元859年)六月病死,終年五十歲。廟號宣宗,諡號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葬貞陵(今陝西涇陽縣西北)。 大中 大中 元年 十四年 丁卯 庚戌 西元847年 西元860年 唐懿宗 李漼

宣宗長子,母晁氏。唐文宗大和七年(西元833年)生。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西元859年)即位,次年十一月改元咸通。唐懿宗咸通十四年(西元873年)病死,終年四十一歲。廟號懿宗,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葬簡陵(今陝西富平縣西北)。 咸通 元年 庚辰 咸通 十五年 甲午 西元860年 西元874年 唐僖宗 李儇

懿宗第五子,母王氏。唐懿宗咸通三年(西元862年)生。咸通十四年(西元873年)即位,次年改元乾符。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死,終年二十七歲。廟號僖宗,諡號

第 4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惠聖恭定孝皇帝。葬靖陵(今陝西乾縣東北)。 乾符 乾符 廣明 廣明 中和 中和 光啟 光啟 文德 元年 六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甲午 己亥 庚子 辛丑 辛丑 乙巳 乙巳 戊申 戊申 西元874年 西元879年 西元880年 西元881年 西元881年 西元885年 西元885年 西元888年 西元888年 唐昭宗 李曄

懿宗第七子,母王氏。唐懿宗咸通八年(西元867年)生。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即位。唐昭宗天祐元年(西元904年)被朱溫所殺,終年三十八歲。廟號昭宗,諡號聖穆景文孝皇帝。葬和陵(今河南偃師縣太平山)。 龍紀 元年 己酉 大順 大順 景福 景福 乾寧 乾寧 光化 光化 天複 天複 天祐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戊午 戊午 辛酉 辛酉 甲子 甲子 西元8年 西元0年 西元1年 西元2年 西元3年 西元4年 西元8年 西元8年 西元901年 西元901年 西元904年 西元904年 唐哀帝 李柷

昭宗第九子,母何氏。唐昭宗景福元年(西元2年)生。唐昭宗天祐元年(西元904年)被朱溫擁立為帝,沿用昭宗年號。天祐四年(西元907年)禪位於朱溫,唐亡。次年被朱溫毒死,終年十七歲。廟號哀帝,諡號昭宣光烈孝皇帝。葬溫陵(今山東定陶縣)。 天祐 天祐

元年 四年 甲子 丁卯 西元904年 西元907年 五代十國

西元907年至西元960年

自唐哀帝天祐四年(西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至周恭帝顯德七年(西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北宋,這段時間稱為五代十國。在此期間,中國北方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同時,中國南方和山西地區先後有前蜀、後蜀、吳、閩、楚、南唐、荊南、南漢、吳越、北漢等十個並立的政權,史稱十國。五代十國是唐、宋兩朝

第 48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之間從到統一的過渡時期。

五代 後梁

西元907年至西元923年

後梁是朱溫建立的。唐哀帝天祐四年(西元907年),朱溫廢唐自立,國號梁,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後梁,又稱朱梁。統治地區有今河南、湖北、山東的大部分及安徽、江蘇、河北、山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後梁末帝龍德三年(西元923年)為後唐所滅。歷三帝,十七年。

後梁太祖 朱溫

父朱誠,母王氏。唐宣宗大中六年(西元852年)生。唐哀帝天祐四年(西元907年),朱溫廢哀帝自立為帝。梁太祖乾化二年(西元912年)被其子朱友珪所殺,終年六十一歲。廟號太祖,諡號神武元聖孝皇帝。葬宣陵(今河南洛陽南伊闕)。 開平 開平 乾化 乾化 元年 五年 元年 二年 丁卯 辛未 辛未 壬申 西元907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2年 後梁郢王 朱友珪

梁太祖第三子,母原為妓女。梁太祖乾化二年(西元912年)殺父自立。梁郢王鳳歷元年(西元913年)被弟朱友貞廢為庶人,並殺死。 鳳歷 元年 癸酉 西元913年 後梁末帝 朱友貞

梁太祖第四子,母張氏。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生。梁郢王鳳歷元年(西元913年)以討逆為名,殺兄即位,用太祖年號。梁末帝龍德三年(西元923年)自殺,終年三十六歲。諡號末帝。後梁亡。 乾化 乾化 貞明 貞明 龍德 龍德

三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三年 癸酉 乙亥 乙亥 辛巳 辛巳 癸未 西元913年 西元915年 西元915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3年 後唐

西元923年至西元936年

後唐是沙陀族李存勖創建的。後梁末帝龍德三年(西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滅梁後遷都洛陽。統治地區有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安徽北部。後唐末帝清泰三年(西元936年)被後晉所滅。歷四帝,十四年。

第 49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後唐莊宗 李存勖

父李克用,母曹氏。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885年)生。後梁末帝龍德三年(西元923年)即位。後唐莊宗同光四年(西元926年)為部下所殺,終年四十二歲。廟號莊宗,諡號光聖神閔孝皇帝。葬雍陵(今河南新安縣)。 同光 同光 元年 四年 癸未 丙戌 西元923年 西元926年 後唐明宗 李嗣源(李亶)

李克用養子,父李電(《新五代史》曰李霓),母劉氏。唐懿宗咸通八年(西元867年)生。後唐莊宗同光四年(西元926年)即位,改元天成。後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933年)受驚而死,終年六十七歲。廟號明宗,諡號聖德和武欽孝皇帝。葬徽陵(今河南新安縣東北)。 天成 天成 長興 長興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丙戌 庚寅 庚寅 癸巳 西元926年 西元930年 西元930年 西元933年 後唐閔帝 李從厚

明宗第三子,母夏氏。後梁末帝乾化四年(西元914年)生。後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933年)即位。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元934年)被李從珂部下所殺,終年二十一歲。諡號閔帝。葬徽陵南。 應順 元年 甲午 西元934年 後唐末帝 李從珂

明宗養子,生父姓王,母魏氏。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885年)生。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元934年)即位。後唐末帝清泰三年(西元936年)而死,終年五十二歲。葬徽陵南。後唐亡。 清泰 清泰 元年 三年 甲午 丙申 西元934年 西元936年 後晉

西元936年至西元946年

後晉是沙陀族石敬瑭創建的。後唐末帝清泰三年(西元936年),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後唐稱帝,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晉,史稱後晉。統治地區除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外,與後唐略同。後晉出帝開運三年(西元946年)為契丹所滅。歷二帝,十一年。

後晉高祖 石敬瑭

明宗婿,父石紹雍,母何氏。唐昭宗景福元年(西元2年)生。後唐末帝清泰三年(西元936年)在洛陽稱帝,次年遷都汴(今河南開封),年號天福。天福七年(西元942年)病死,終年五十一歲。廟號高祖,諡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顯陵(今河南宜陽縣西北)。 天福 天福 元年 七年 丙申 壬寅 西元936年 西元942年 第 50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後晉出帝 石重貴

父為後晉高祖之兄石敬儒,母安氏。後梁太祖乾化四年(西元914年)生。後晉高祖天福七年(西元942年)即位,沿用高祖年號。後晉出帝開運三年(西元946年)被契丹俘,後晉亡【後晉應為西元947年滅亡,開運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契丹陷開封,此時已是西元947年1月11日】。遼穆宗應歷十四年(西元9年)死於遼(西元947年契丹改稱遼)地建州(今遼寧錦州市東),終年五十一歲。諡號出皇帝。 天福 天福 開運 開運 七年 九年 元年 三年 壬寅 甲辰 甲辰 丙午 西元942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6年 後漢

西元947年至西元950年

後漢是沙陀族劉知遠創建的。後晉天福十二年(西元947年),劉知遠稱帝,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漢,史稱後漢。統治地區有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南部、湖北北部、陝西北部、安徽北部。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西元950年)為後周所滅。歷二帝,四年。

後漢高祖 劉知遠(劉暠)

父劉琠,母安氏。唐昭宗乾寧二年(西元5年)生。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十二月(西元947年1月),石重貴被俘。次年(指的是農歷【西元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天福年號。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西元948年)病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睿陵(今河南登封縣東測景台左)。 天福 十二年 丁未 乾祐(乾佑) 元年 戊申 西元947年 西元948年 後漢隱帝 劉承祐

高祖第二子,母李氏。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西元931年)生。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西元948年)即位。乾祐三年(西元950年)被潰軍所殺,終年二十歲。後漢亡。諡號隱皇帝。葬穎陵(今河南禹縣)。 乾祐 乾祐 元年 三年 戊申 庚戌 西元948年 西元950年 後周

西元951年至西元960年

後周是郭威所創建。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西元950年)郭威滅漢,次年稱帝,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周,史稱後周。統治地區有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安徽、江蘇江北部分。後周恭帝顯德七年(西元960年)為趙匡胤所代。歷三帝,十年。

後周太祖 郭威

父郭簡,母王氏。唐哀帝天祐元年(西元904年)生。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西元951

第 51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年)被將士擁立為帝。後周太祖顯德元年(西元954年)病死,終年五十一歲。廟號太祖,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葬嵩陵(今河南新鄭城北郭店村)。 廣順 元年 辛亥 廣順 顯德 三年 元年 癸丑 甲寅 西元951年 西元953年 西元954年 後周世宗 柴榮

太祖內侄,後收為養子。父柴守禮,官至太傅。姑柴氏為太祖皇后。後梁末帝貞明七年(西元921年)生。後周太祖顯德元年(西元954年)即位,沿用太祖年號。顯德六年(西元959年)病死,終年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今河南新鄭城北郭店村)。 顯德 顯德 元年 六年 甲寅 己未 西元954年 西元959年 後周恭帝 柴宗訓

世宗第四子,母符氏。後周太祖廣順三年(西元953年)生。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即位,沿用太祖年號。顯德七年(西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建宋代周,周亡。北宋太祖開寶六年(西元973年)死,終年二十一歲。諡號恭帝。葬慶陵側,稱順陵。 顯德 顯德 六年 七年 己未 庚申 西元959年 西元960年 十國 前蜀

西元907年至西元925年

前蜀為王建所創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統治地區有今四川和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前蜀後主咸康元年(西元925年)為後唐所滅。歷二主,十九年。

前蜀高祖 王建

父王金。唐宣宗大中元年(西元847年)生。後梁太祖開平元年(西元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成都于成都,當年沿用唐昭宗天複年號。前蜀高祖光天元年(西元918年)病死,終年七十二歲。廟號高祖,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葬永陵(今四川成都老西門外)。 武成 武成 永平 永平 通正 天漢 光天 元年 三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元年 元年 戊辰 庚午 辛未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西元908年 西元910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5年 西元916年 西元917年 西元918年 前蜀後主 王衍

王建第十一子,母徐氏。前蜀高祖光天元年(西元918年)即位。前蜀後主咸康元年(西元925年)後唐莊宗遣兵攻蜀,王衍投降,前蜀亡。次年被殺。諡號聖德明孝皇帝。葬今長

第 5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安縣三趙村。 乾德 乾德 咸康

元年 六年 元年 己卯 甲申 乙酉 西元919年 西元924年 西元925年 後蜀

西元934年至西元965年

後蜀為孟知祥所創建。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後蜀。統治地區有今四川和陝西南部、甘肅東部、湖北西部。後蜀後主廣政二十年(西元965年)被北宋所滅。歷二主,三十三年。

後蜀高祖

父孟道。唐懿宗咸通十五年(西元874年)生。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元934年)稱帝。當年死,終年六十一歲。廟號高祖,諡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葬和陵。 明德 元年 甲午 西元934年 後蜀後主 孟昶

孟知祥第三子,母李氏。後梁末帝貞明五年(西元919年)生。後蜀高祖明德元年(西元934年)即位,沿用高祖年號。後蜀後主廣政二十八年(西元965年)降宋,被送往開封後死,終年四十七歲。諡號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葬今河南洛陽市附近。 明德 明德 廣政 廣政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十年 甲午 丁酉 戊戌 乙丑 西元934年 西元937年 西元938年 西元965年 吳(南吳)

西元902年至西元937年

吳國是楊行密創建的。建都江都(今江蘇揚州)。統治地區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吳睿帝天祚三年(西元937年)為南唐取代。歷四主,三十六年。

吳太祖 楊行密

父楊怤。唐宣宗大中六年(西元852年)生。唐昭宗天複二年(西元902年)受唐封為吳王。用唐昭宗年號。天祐二年(西元905年)病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太祖,諡號武皇帝。葬興陵。 天複 天複 天祐 天祐 二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壬戌 甲子 甲子 乙丑 西元902年 西元904年 西元904年 西元905年 吳烈宗 楊渥

楊行密長子。唐僖宗光啟二年(西元886年)生。天祐二年(西元905年)即位,仍沿用唐昭宗年號。天祐五年(西元908年)被殺,終年二十三歲。廟號烈宗,諡號景皇帝。葬昭陵。

第 5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天祐 天祐 二年 五年 乙丑 戊辰 西元905年 西元908年 吳高祖 楊渭

又名隆演,楊行密次子,母史氏。唐昭宗乾寧四年(西元7年)生。天祐五年(西元908年)即位,沿用唐昭宗年號,天祐十六年(西元919年)楊渭稱吳國王,建元武義,吳高祖武義二年(西元920年)死,終年二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宣皇帝。葬肅陵。 天祐 天祐 武義 武義 五年 十六年 元年 二年 戊辰 己卯 己卯 庚辰 西元908年 西元919年 西元919年 西元920年 吳睿帝 楊溥

楊行密第四子,母王氏。唐昭宗光化三年(西元900年)生。吳高祖武義二年(西元920年)即位,沿用吳高祖年號。吳睿帝天祚三年(西元937年)禪位於齊王徐知誥,吳亡。不久病死,終年三十八歲。諡號睿皇帝,又諡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葬平陵。 武義 武義 順義 順義 乾貞 乾貞 大和 大和 天祚 天祚

二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三年 庚辰 辛巳 辛巳 丁亥 丁亥 己丑 己丑 乙未 乙未 丁酉 西元920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7年 西元927年 西元929年 西元929年 西元935年 西元935年 西元937年 南唐

西元937年至西元975年

南唐為徐知誥所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唐,史稱南唐。徐知誥原名李昪。統治地區,極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淮河以南、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東部。宋太祖開寶八年(西元975年)為北宋所滅。歷三主,三十九年。

南唐烈祖 李昪

父李榮,母劉氏。唐僖宗光啟四年(西元888年)生。先被楊行密收為養子,後被吳大丞相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吳睿帝天祚三年(西元937年)徐知誥廢吳帝自立,都金陵,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升元三年(西元939年)複姓李,改名昪,國號改為唐。升元七年(西元943年),服丹藥中毒死,終年五十六歲。廟號烈祖,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永陵(今江蘇南京南郊牛首山)。 升元 升元 元年 七年 丁酉 癸卯 西元937年 西元943年 南唐元宗 李璟

第 54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李昪長子,母宋氏。後梁末帝貞明二年(西元916年)生。南唐烈祖升元七年(西元943年)即位,改元保大。南唐元宗中興元年(西元958年)被迫向後周稱臣,去帝號稱國主,亦稱南唐中主。改用北周和北宋年號。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961年)死,終年四十六歲。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葬順陵(今江蘇南京牛首山)。 保大 保大 中興 交泰 顯德 顯德 建隆 建隆 元年 十五年 元年 元年 五年 七年 元年 二年 癸卯 丁巳 戊午 戊午 戊午 庚申 庚申 辛酉 西元943年 西元957年 西元958年 西元958年 西元958年 西元960年 西元960年 西元961年 南唐後主 李煜

李璟第六子,母鐘氏。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西元937年)生。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961年)即位,用北宋年號。開寶八年(西元975年)降宋。南唐亡。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978年)被毒死,終年四十二歲,諡號後主,葬今河南洛陽市北邙山。 建隆 建隆 乾德 乾德 開寶 開寶

二年 四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八年 辛酉 癸亥 癸亥 戊辰 戊辰 乙亥 西元961年 西元963年 西元963年 西元968年 西元968年 西元975年 閩

西元909年至西元945年

閩是王審知建立的。建都長樂(今福建福州)。統治地區為今福建全境。閩殷帝天德三年(西元945年)為南唐所滅。歷六主,三十七年。

閩太祖 王審知

父王恁。唐懿宗咸通三年(西元862年)生。後梁太祖開平三年(西元909年)梁太祖封為閩王,閩乃建立。用後梁和後唐年號。後唐莊宗同光三年(西元925年)死,終年六十四歲。廟號太祖,諡號昭武孝皇帝。葬宣陵。 開平 開平 乾化 乾化 貞明 貞明 龍德 龍德 同光 三年 五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己巳 辛未 辛未 乙亥 乙亥 辛巳 辛巳 癸未 癸未 西元909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5年 西元915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1年 癸未923年 西元923年 第 5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同光 三年 乙酉 西元925年 閩嗣王 王延翰

王審知長子。後唐莊宗同光四年(西元926年)自稱大閩國王,用後唐年號。同年被王延鈞等殺死。諡號嗣王。 天成 元年 丙戌 西元926年 閩惠宗 王延鈞

王審知次子,母黃氏。後更名璘。閩嗣王天成元年(西元926年)即位,用後唐年號。後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933年)稱帝,改元龍啟,國號閩。閩惠宗永和元年(西元935年)被其長子王繼鵬所殺。廟號惠宗,諡號齊肅明孝皇帝。 天成 元年 丙戌 天成 長興 長興 龍啟 龍啟 永和 五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庚寅 庚寅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西元926年 西元930年 西元930年 西元932年 西元933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5年 閩康宗 王昶

原名王繼鵬,王延鈞長子。閩惠宗永和元年(西元935年)弑父自立。閩康宗通文四年(西元939年)被其弟王繼業所殺。廟號康宗,諡號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 永和 元年 乙未 西元935年 永和 通文 通文 二年 元年 四年 丙申 丙申 己亥 西元936年 西元936年 西元939年 閩景宗 王曦

原名王延曦,王審知子。閩康宗通文四年(西元939年)即位。閩景宗永隆六年(西元944年)被其部將朱文進所殺。廟號景宗,諡號睿文廣武明聖元德大孝皇帝。朱文進自立為閩王。 永隆 永隆 元年 六年 己亥 甲辰 西元939年 西元944年 閩殷帝 王延政

王審知子,景宗弟。閩景宗永隆六年(西元944年)在建州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朱文進被部下所殺後,閩舊臣迎王延政為閩王。閩殷帝天德三年(西元945年)複國號為閩。同年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投降,閩亡。南唐元宗保大九年(西元951年)死。 天德 元年 癸卯 西元943年 天德

三年 乙巳 西元945年 楚

西元907年至西元951年

第 5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楚為馬殷所建,建都潭州(今湖南長沙)。統治地區有今湖南和廣西東北部。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西元951年)為南唐所滅。歷五主,四十五年。

楚武穆王 馬殷

父馬元豐。唐宣宗大中六年(西元852年)生。後梁太祖開平元年(西元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西元927年)被後唐封為楚國王,都潭州。用後梁和後唐年號。天成五年(西元930年)氣死,終年七十九歲。諡號武穆王。葬衡陽。 開平 開平 乾化 乾化 貞明 貞明 龍德 龍德 同光 同光 天成 天成 元年 五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五年 丁卯 辛未 辛未 乙亥 乙亥 辛巳 辛巳 癸未 癸未 丙戌 丙戌 庚寅 西元907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1年 西元915年 西元915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3年 西元923年 西元926年 西元926年 西元930年 楚衡陽王 馬希聲

馬殷次子,母袁氏。唐昭宗乾寧五年(西元8年)生。後唐明宗長興元年(西元930年)即王位,用後唐年號。長興三年(西元932年)死,終年三十五歲。諡號衡陽王。 長興 長興 元年 三年 庚寅 壬辰 西元930年 西元932年 楚文昭王 馬希範

馬殷子,母陳氏。唐昭宗光化二年(西元9年)生。後唐明宗長興三年(西元932年)即位。用後唐年號。後晉出帝開運四年(西元947年)死,終年四十九歲。諡號文昭王。 長興 長興 應順 清泰 清泰 天福 天福 開運 開運 三年 四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四年 壬辰 癸巳 甲午 甲午 丙申 丙申 甲辰 甲辰 丁未 西元932年 西元933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6年 西元936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7年 楚成王 馬希廣

馬殷子,馬希范同母弟。後晉出帝開運四年(西元947年)即王位。用後晉、後漢年號。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西元950年)被殺,諡號廢王。 天福 十二年 丁未 西元947年 第 5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乾祐 乾祐 元年 三年 戊申 庚戌 西元948年 西元950年 楚恭孝王 馬希萼

馬殷子,馬希廣兄。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西元950年)馬希萼攻入長沙,殺馬希廣自立為楚王。次年稱臣於南唐,南唐冊封為楚王,用南唐年號。同年,其弟馬希崇囚馬希萼于衡山,自立為楚王,稱臣於南唐。南唐兵入潭州,二馬投降,楚亡。 保大 保大 八年 九年 庚戌 辛亥 西元950年 西元951年 荊南(南平)

西元924年至西元963年

荊南為高季興所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荊南,又稱南平。統治地區有今江陵、一帶。北宋太祖建隆四年(西元963年)為北宋所滅。歷五主,四十年。

荊南武信王 高季興

義父朱友讓。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858年)生,又名高季昌。後唐莊宗同光二年(西元924年)受後唐封為南平王。用後唐和吳的年號。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西元928年)病死,終年七十一歲。諡號武信王。葬江陵龍山鄉。 同光 同光 天成 天成 乾貞 二年 四年 元年 三年 二年 甲申 丙戌 丙戌 戊子 戊子 西元924年 西元926年 西元926年 西元928年 西元928年 荊南文獻王 高從誨

高季興長子,母張氏。唐昭宗大順二年(西元1年)生。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西元928年)即位。用吳、後唐、後晉、後漢年號。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西元948年)死,終年五十八歲。諡號文獻王。葬江陵龍山鄉。 乾貞 天成 天成 長興 長興 應順 清泰 清泰 天福 天福 開運 開運 天福 三年 四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三年 十二年 己丑 己丑 庚寅 庚寅 癸巳 甲午 甲午 丙申 丙申 甲辰 甲辰 丙午 丁未 西元929年 西元929年 西元930年 西元930年 西元933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6年 西元936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6年 西元947年 第 58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乾祐 元年 戊申 西元948年 荊南貞懿王 高保融

高從誨第三子。後梁末帝貞明六年(西元920年)生。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西元948年)即位。用後漢、後周年號。後周太祖顯德七年(西元960年)死,終年四十一歲。諡號貞懿王。葬江陵龍山鄉。 乾祐 乾祐 廣順 廣順 顯德 顯德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戊申 庚戌 辛亥 癸丑 甲寅 庚申 西元948年 西元950年 西元951年 西元953年 西元954年 西元960年 荊南侍中 高保勖

高從誨第十子。後唐莊宗同光二年(西元924年)生。後周太祖顯德七年(西元960年)即位。用北宋年號。北宋太祖建隆三年(西元962年)死,終年三十九歲。諡號侍中。 建隆 建隆 元年 三年 庚申 壬戌 西元960年 西元962年 荊南侍中 高繼沖

高保融長子。後晉高祖天福八年(西元943年)生。北宋太祖建隆三年(西元962年)即位。用北宋年號。建隆四年(西元963年)降宋,荊南亡。開寶元年(西元973年)死,終年三十一歲。諡號侍中。 建隆 建隆

三年 四年 壬戌 癸亥 西元962年 西元963年 南漢

西元917年至西元971年

南漢為劉岩所建。都番禺(今廣州),國號漢,史稱南漢。統治地區有今廣東、廣西。南漢後主大寶十四年(西元971年)為北宋所滅。歷四主,五十五年。

南漢高祖 劉岩

又名陟,亦名。父劉謙,母殷氏。唐昭宗龍紀元年(西元8年)生。後梁末帝貞明三年(西元917年)稱帝,國號越,次年改國號漢,建元乾亨。南漢高祖大有十五年(西元942年)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天皇大帝。葬康陵。 乾亨 元年 丁丑 乾亨 白龍 白龍 大有 大有 九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十五年 乙酉 乙酉 戊子 戊子 壬寅 西元917年 西元925年 西元925年 西元928年 西元928年 西元942年 南漢殤帝 劉玢

第 59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初名弘度,劉岩第三子,母趙氏。南漢高祖乾亨四年(西元920年)生。南漢高祖大有十五年(西元942年)即位,改元光天。天光二年(西元943年)被殺,終年二十四歲。諡號殤帝。 光天 光天 元年 二年 壬寅 癸卯 西元942年 西元943年 南漢中宗 劉晟

初名弘熙,劉岩子。南漢高祖乾亨四年(西元920年)生。南漢殤帝光天二年(西元943年)殺兄自立,改元應乾。南漢中宗乾和十六年(西元958年)死,終年三十九歲。廟號中宗,諡號文武光聖明孝皇帝。葬昭陵。 應乾 乾和 乾和 元年 元年 十六年 癸卯 癸卯 戊午 西元943年 西元943年 西元958年 南漢後主 劉鋹

初名繼興。劉晟長子。南漢中宗乾和元年(西元943年)生。乾和十六年(西元958年)即位。南漢後主大寶十四年(西元971年)降宋,南漢亡。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980年)死,終年三十八歲,諡號後主。 大寶 大寶 元年 十四年 戊午 辛未 西元958年 西元971年 吳越

西元907年至西元978年

吳越是錢鏐建立的。都錢塘(今浙江杭州)。統治地區有今浙江全部,江蘇一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978年)降宋。歷五主,七十二年。

吳越太祖 錢鏐

父錢寬,母水丘氏。唐宣宗大中六年(西元852年)生。唐昭宗天祐四年(西元907年),後梁太祖封錢鏐為吳越王。除天寶、寶大、寶正年號外,用唐、後梁、後唐年號。後唐明宗長興三年(西元932年)死,終年八十一歲。廟號太祖,諡號武肅王。葬安國縣衣錦鄉茅山。 天祐 天寶 天寶 鳳歷 乾化 乾化 貞明 貞明 龍德 龍德 寶大 寶大 四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五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丁卯 戊辰 壬申 癸酉 癸酉 乙亥 乙亥 辛巳 辛巳 癸未 甲申 乙酉 第 60 頁 共 109 頁

西元907年 西元908年 西元912年 西元913年 西元913年 西元915年 西元915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1年 西元923年 西元924年 西元925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寶正 寶正 元年 六年 丙戌 辛卯 西元926年 西元931年 吳越世宗 錢元瓘

又名傳瓘。錢鏐第五子,母陳氏。唐僖宗光啟三年(西元887年)生。後唐明宗長光三年(西元932年)襲吳越王,用後唐、後晉年號。後晉高祖天福六年(西元941年)因失火恐懼而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世宗,諡號文穆王。葬今浙江蕭山縣龍山南。 長興 長興 應順 清泰 清泰 天福 天福 三年 四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六年 壬辰 癸巳 甲午 甲午 丙申 丙申 辛丑 西元932年 西元933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4年 西元936年 西元936年 西元941年 吳越成宗 錢弘佐

錢元瓘第六子,母許氏。吳越武肅王寶正三年(西元928年)生。後晉高祖天福六年(西元941年)即位,用後晉年號。後晉出帝開運四年(西元947年)死,終年二十歲。廟號成宗,諡號忠獻王。葬龍山。 天福 天福 開運 開運 六年 九年 元年 四年 辛丑 甲辰 甲辰 丁未 西元941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4年 西元947年 吳越忠遜王 錢弘倧

錢元瓘第七子,母鹿氏。吳越武肅王寶正四年(西元929年)生。後晉高祖天福十二年(西元947年)即位,同年底被廢。約于北宋太祖開寶六年(西元973年)病死。終年四十五歲。諡號忠遜王。葬會稽秦望山。 天福 十二年 丁未 西元947年 吳越志懿王 錢弘俶

錢元瓘第九子,母吳氏。吳越武肅王寶正四年(西元929年)生。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西元948年)即位,用後漢、後周、北宋年號。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978年)降宋,吳越王。北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988年)病死,終年六十歲。諡號忠懿王。葬洛陽賢相里。 乾祐 乾祐 廣順 廣順 顯德 顯德 建隆 建隆 乾德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七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戊申 庚戌 辛亥 癸丑 甲寅 庚申 庚申 癸亥 癸亥 西元948年 西元950年 西元951年 西元953年 西元954年 西元960年 西元960年 西元963年 西元963年 第 61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乾德 開寶 開寶 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

六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三年 戊辰 戊辰 丙子 丙子 戊寅 西元968年 西元968年 西元976年 西元976年 西元978年 北漢

西元951年至西元979年

北漢為劉旻所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統治地區有今山西北部、陝西、河北一部。北漢英武帝廣運六年(西元979年)為北宋所滅。歷四主,二十九年。

北漢世祖 劉旻

初名崇,後漢高祖劉知遠弟,沙陀族。唐昭宗乾寧二年(西元5年)生。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西元951年)郭威滅後漢建周,劉崇在太原稱帝,用後漢年號。後漢高祖乾祐七年(西元954年)病死,終年六十歲。廟號世祖,諡號神武皇帝。葬交城北山。 乾祐 乾祐 四年 七年 辛亥 甲寅 西元951年 西元954年 北漢睿宗 劉鈞

劉旻次子。初名承鈞,後唐明宗天成元年(西元926年)生。後漢高祖乾祐七年(西元954年)即位,沿用後漢年號,後建元天會。北漢睿宗天會十二年(西元968年)憂鬱死,享年四十三歲。廟號睿宗,諡號孝和皇帝。 乾祐 乾祐 天會 天會 七年 九年 元年 十二年 甲寅 丙辰 丁巳 戊辰 西元954年 西元956年 西元957年 西元968年 北漢少主 劉繼恩

劉鈞養子,父薛釗,母為劉旻之女。後漢睿宗天會十二年(西元968年)即位,用劉鈞年號。即位後兩個多月被殺。諡號少主。 天會 十二年 戊辰 西元968年 北漢英武帝 劉繼元

劉鈞養子。本姓何,于劉繼恩為同母異父弟兄。後漢睿宗天會十二年(西元968年)即位。後漢英武帝廣運六年(西元979年)降宋,北漢亡。約死于北宋太宗淳化三年(西元992年)。諡號英武帝。 天會 天會 廣運 廣運

十二年 十七年 元年 六年 戊辰 癸酉 甲戌 己卯 西元968年 西元973年 西元974年 西元979年 第 6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西元960年至西元1279年

北宋

西元960年至西元1127年

後周太祖顯德七年(西元960年),趙匡胤代周稱帝,定都大梁(亦稱汴梁,今河南開封),國號宋,史稱北宋。北宋使中原與南方地區重歸統一,而與當時北方的遼、西北的西夏先後對峙、並立。統治地區:東、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交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流域與西夏、吐蕃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吐蕃、大理為界;以廣西與越南為界。北宋欽宗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北宋亡。歷九帝,一百六十七年。

北宋太祖 趙匡胤

趙弘殷第二子,母杜氏。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西元927年)生。後周恭帝顯德七年(西元960年),趙普、趙匡義等策劃“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北宋太祖開寶九年(西元976年)死,終年五十歲。廟號太祖,諡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葬永昌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建隆 建隆 乾德 乾德 開寶 開寶 元年 四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九年 庚申 癸亥 癸亥 戊辰 戊辰 丙子 西元960年 西元963年 西元963年 西元968年 西元968年 西元976年 宋太宗 趙匡義

先改名光義,後改名炅。太祖弟,母杜氏。後晉高祖天福四年(西元939年)生。北宋太祖開寶九年(西元976年)即位。北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7年)死,終年五十九歲。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又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葬永熙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 雍熙 雍熙 端拱 端拱 淳化 淳化 至道 至道 元年 九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丙子 甲申 甲申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甲午 乙未 丁酉 西元976年 西元984年 西元984年 西元987年 西元988年 西元9年 西元990年 西元994年 西元995年 西元997年 宋真宗 趙恒

太宗第三子,母李氏。北宋太祖乾德六年(西元968年)生。北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

第 6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997年)即位。北宋真宗乾興元年(西元1022年)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真宗,諡號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聖章元孝皇帝。葬永定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咸平 元年 戊戌 西元998年 咸平 景德 景德 大中祥符 大中祥符 天禧 天禧 乾興 六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癸卯 甲辰 丁未 戊申 丙辰 丁巳 辛酉 壬戌 西元1003年 西元1004年 西元1007年 西元1008年 西元1016年 西元1017年 西元1021年 西元1022年 宋仁宗 趙禎

真宗第六子,母李氏。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西元1010年)生。乾興元年(西元1022年)即位,北宋仁宗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仁宗,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葬永昭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天聖 天聖 明道 明道 景祐 景祐 寶元 寶元 康定 康定 慶歷 慶歷 皇祐 皇祐 至和 至和 嘉祐 嘉祐 元年 十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八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八年 癸亥 壬申 壬申 癸酉 甲戌 戊寅 戊寅 庚辰 庚辰 辛巳 辛巳 戊子 己丑 甲午 甲午 丙申 丙申 癸卯 西元1023年 西元1032年 西元1032年 西元1033年 西元1034年 西元1038年 西元1038年 西元1040年 西元1040年 西元1041年 西元1041年 西元1048年 西元1049年 西元1054年 西元1054年 西元1056年 西元1056年 西元1063年 宋英宗 趙曙

後改名宗實。太宗曾孫,趙允讓第十三子,母任氏。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1032年)生。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即位。北宋英宗治平四年(西元1067年)死,終年三十六歲。廟號英宗,諡號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葬永厚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治平 治平 元年 四年 甲辰 丁未 西元10年 西元1067年 宋神宗 趙頊

第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英宗長子,母高氏。北宋仁宗慶歷八年(西元1048年)生。北宋英宗治平四年(西元1067年)即位。北宋神宗元豐八年(西元1085年)病死,終年三十八歲。廟號神宗,諡號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葬永裕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熙寧 熙寧 元豐 元豐 元年 十年 元年 八年 戊申 丁巳 戊午 乙丑 西元1068年 西元1077年 西元1078年 西元1085年 宋哲宗 趙煦

神宗第六子,母朱氏。北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1076年)生。元豐八年(西元1085年)即位。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死,終年二十五歲。廟號哲宗,諡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永泰陵(今河南鞏縣西南)。 元祐 元祐 紹聖 紹聖 元符 元符 元年 九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年 丙寅 甲戌 甲戌 戊寅 戊寅 庚辰 西元1086年 西元1094年 西元1094年 西元1098年 西元1098年 西元1100年 宋徽宗 趙佶

神宗第十一子,母陳氏。北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生。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即位。北宋徽宗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傳位於趙桓,北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被金俘。南宋高宗紹興五年(西元1135年)死于五國城,終年五十四歲。廟號徽宗,諡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葬永佑陵(今浙江紹興東南之寶山)。 建中靖國 崇寧 崇寧 大觀 大觀 政和 政和 重和 重和 宣和 宣和 元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八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七年 辛巳 壬午 丙戌 丁亥 庚寅 辛卯 戊戌 戊戌 己亥 己亥 乙巳 西元1101年 西元1102年 西元1106年 西元1107年 西元1110年 西元1111年 西元1118年 西元1118年 西元1119年 西元1119年 西元1125年 宋欽宗 趙桓

徽宗長子,母王氏。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生。北宋徽宗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即位。北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被金俘,北宋亡。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1年)死於燕京(今北京),終年六十二歲。廟號欽宗,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永獻陵(今河南鞏縣)。 靖康 元年 靖康 二年 丙午 丁未 西元1126年 西元1127年 第 6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南宋

西元1127年至西元1279年

北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四月,金俘徽、欽二宗北去。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史稱南宋,改元建炎。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統治地區:北以淮河、秦嶺與金交界;東南、西南同北宋。南宋衛王祥興二年(西元1279年)為元所滅。歷九帝,一百五十三年。

宋高宗 趙構

徽宗第九子,母韋氏。北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生。北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即位。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退位,為太上皇。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病死,終年八十一歲。廟號高宗,諡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葬永思陵(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建炎 元年 丁未 建炎 紹興 紹興 四年 元年 三十二年 庚戌 辛亥 壬午 西元1127年 西元1130年 西元1131年 西元1162年 宋孝宗 趙昚

初名伯琮。宋太祖七世孫,為太祖少子秦王趙德芳一支。父趙子偁,母張氏。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生。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即位。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西元11年)退位,稱太上皇。南宋光宗紹熙五年(西元1194年)病死,終年六十八歲。廟號孝宗,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葬永阜陵(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隆興 隆興 乾道 乾道 淳熙 淳熙 元年 二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十六年 癸未 甲申 乙酉 癸巳 甲午 己酉 西元1163年 西元11年 西元1165年 西元1173年 西元1174年 西元11年 宋光宗 趙惇

孝宗第三子,母郭氏。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西元1147年)生。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西元11年)即位。南宋光宗紹熙五年(西元1194年),太皇太后(孝宗母)下詔命趙擴即皇帝位,光宗退位做太上皇。南宋寧宗慶元六年(西元1200年)死,終年五十四歲。廟號光宗,諡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葬永崇陵(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紹熙 紹熙 元年 五年 庚戌 甲寅 西元1190年 西元1194年 宋寧宗 趙擴

光宗第二子,母李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生。南宋光宗紹熙五年(西元1194年)即位。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西元1224年)病死,終年五十七歲。廟號寧宗,諡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葬永茂陵(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第 6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慶元 慶元 嘉泰 嘉泰 開禧 開禧 嘉定 嘉定 元年 六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十七年 乙卯 庚申 辛酉 甲子 乙丑 丁卯 戊辰 甲申 西元1195年 西元1200年 西元1201年 西元1204年 西元1205年 西元1207年 西元1208年 西元1224年 宋理宗 趙昀

宋太祖十世孫,父趙希瓐,母全氏。南宋寧宗開禧(西元1205年)生。嘉定十七年(西元1224年)即位。南宋理宗景定五年(西元12年)病死,終年六十歲。廟號理宗,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葬永穆陵(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寶慶 元年 乙酉 西元1225年 寶慶 紹定 紹定 端平 端平 嘉熙 嘉熙 淳祐 淳祐 寶祐 寶祐 開慶 景定 景定 三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十二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元年 五年 丁亥 戊子 癸巳 甲午 丙申 丁酉 庚子 辛丑 壬子 癸丑 戊午 己未 庚申 甲子 西元1227年 西元1228年 西元1233年 西元1234年 西元1236年 西元1237年 西元1240年 西元1241年 西元1252年 西元1253年 西元1258年 西元1259年 西元1260年 西元12年 宋度宗 趙禥

曾名孟啟,太祖十一世孫,理宗侄。父趙與芮,母黃氏。南宋理宗嘉熙四年(西元1240年)生。景定五年(西元12年)即位。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西元1274年)病死,終年三十五歲。廟號度宗,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葬永紹陵(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咸淳 咸淳 元年 十年 乙丑 甲戌 西元1265年 西元1274年 宋恭帝 趙㬎

度宗子,母全氏。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西元1271年)生。咸淳十年(西元1274年)即位。南宋恭帝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被元俘。後被殺,終年五十三歲。宋遙尊為孝恭懿聖皇帝。 德祐 德祐 元年 二年 乙亥 丙子 西元1275年 西元1276年 宋端宗 趙昰

第 6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度宗長子,母楊氏。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西元1268年)生。南宋恭帝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在福州被擁為宋主,改元景炎。景炎三年(西元1278年)病死碙州(今廣東碙州島),終年十一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湣孝皇帝。葬永福陵(今廣東新會南崖山)。 景炎 景炎 元年 三年 丙子 戊寅 西元1276年 西元1278年 宋衛王(帝昺) 趙昺

度宗子,母俞氏。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西元1271年)生。南宋端宗景炎三年(西元1278年)被擁為宋主。改元祥興。南宋衛王祥興二年(西元1279年)兵敗,陸秀夫負昺跳海死,終年九歲。南宋亡。 祥興 祥興

元年 二年 戊寅 己卯 西元1278年 西元1279年 遼(契丹)

西元916年至西元1125年

遼是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創建的。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遼與北宋對峙,是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遼太祖神冊元年(西元916年)建國,國號大契丹,遼太宗大同元年(西元947年)改國號為大遼,遼聖宗統和元年(西元983年)回復國號為大契丹,遼道宗咸雍二年(西元1066年)又曾重稱大遼。統治地區:東北到今黑龍江口;西北到蒙古國中部;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宋接界。遼天祚帝保大五年(西元1125年)為金所滅。歷九帝,二百一十年。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耶律撒刺長子,母蕭岩母斤。唐懿宗咸通十三年(西元872年)生。後梁末帝貞明二年(西元916年)稱帝建國,建元神冊。遼太祖天顯元年(西元926年)死,終年五十五歲。廟號太祖,諡號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葬祖陵(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祖州城址西北之環形山穀山)。 神冊 神冊 天贊 天贊 天顯 元年 七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丙子 壬午 壬午 丙戌 丙戌 西元916年 西元922年 西元922年 西元926年 西元926年 遼太宗 耶律德光

太祖第二子,母述律平。唐昭宗天複二年(西元902年)生。遼太祖天顯二年(西元927年)即位。遼太宗大同元年(西元947年)病死,終年四十六歲。廟號太宗,諡號孝武惠文皇帝。葬懷陵(今遼寧林西縣)。 天顯 天顯 會同 會同 大同 二年 十三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丁亥 戊戌 戊戌 丁未 丁未 第 68 頁 共 109 頁

西元927年 西元938年 西元938年 西元947年 西元947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遼世宗 耶律阮

又名兀欲,太宗侄,耶律突欲長子,母蕭氏。遼太祖神冊三年(西元918年)生。遼太宗大同元年(西元947年)即位。遼世宗天祿五年(西元951年)被殺,終年三十四歲。廟號世宗,諡號孝和莊憲皇帝。葬顯陵(今遼寧北鎮縣至醫巫閭山)。 天祿 天祿 元年 五年 丁未 辛亥 西元947年 西元951年 遼穆宗 耶律璟

又名述律,太宗長子,母蕭溫。遼太宗天顯六年(西元931年)生。遼世宗天祿五年(西元951年)即位。遼穆宗應歷十九年(西元969年)被殺,終年三十九歲。廟號穆宗,諡號孝安敬正皇帝。葬附懷陵。 應歷 應歷 元年 十九年 辛亥 己巳 西元951年 西元969年 遼景宗 耶律賢

世宗第二子,母蕭撒葛只。遼世宗天祿二年(西元948年)生。遼穆宗應歷十九年(西元969年)即位。遼景宗乾亨四年(西元982年)死,終年三十五歲。廟號景宗,諡號孝成康靖皇帝。葬乾陵(今遼寧北鎮縣城西北之醫巫閭山)。 保寧 保寧 乾亨 乾亨 元年 十一年 元年 四年 己巳 己卯 己卯 壬午 西元969年 西元979年 西元979年 西元982年 遼聖宗 耶律隆緒

景宗長子,母蕭燕燕(蕭綽),遼景宗保寧三年(西元971年)生。乾亨四年(西元982年)即位。遼聖宗太平十一年(西元1031年)死,終年六十一歲。廟號聖宗,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葬慶陵(今內蒙古巴林右旗遼慶州遺址北之大興安嶺中)。 統和 統和 開泰 開泰 太平 太平 元年 三十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十一年 癸未 壬子 壬子 辛酉 辛酉 辛未 西元983年 西元1012年 西元1012年 西元1021年 西元1021年 西元1031年 遼興宗 耶律宗真

聖宗長子,母蕭耨斤。遼聖宗開泰五年(西元1016年)生。太平十一年(西元1031年)即位,改元景福。遼興宗重熙二十四年(西元1055年)死,終年四十歲。廟號興宗,諡號神聖孝章皇帝。附葬慶陵(今內蒙古巴林右旗遼慶州遺址北之大興安嶺中)。 景福 景福 重熙 重熙 元年 二年 元年 二十四年 辛未 壬申 壬申 乙未 西元1031年 西元1032年 西元1032年 西元1055年 第 69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興宗長子,母蕭撻里。遼興宗重熙元年(西元1032年)生。重熙二十四年(西元1055年)即位,遼道宗壽昌七年(西元1101年)死,終年七十歲。廟號道宗,諡號仁聖大孝文皇帝。附葬慶陵(今內蒙古巴林右旗遼慶州遺址北之大興安嶺中)。 清寧 清寧 咸雍 咸雍 太(大)康 太康 大安 大安 壽昌 壽昌 元年 十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七年 乙未 甲辰 乙巳 甲寅 乙卯 甲子 乙丑 甲戌 乙亥 辛巳 西元1055年 西元10年 西元1065年 西元1074年 西元1075年 西元1084年 西元1085年 西元1094年 西元1095年 西元1101年 遼天祚帝 耶律延禧

道宗長孫,父耶律浚,母蕭氏。遼道宗太康元年(西元1075年)生。壽昌七年(西元1101年)即位。遼天祚帝保大五年(西元1125年)為金兵所俘,遼亡。金太宗天會六年(西元1128年)病死,終年五十四歲。諡號天祚帝。葬乾陵旁(今遼寧北鎮縣醫巫閭山)。 乾統 元年 辛巳 西元1101年 乾統 天慶 天慶 保大 保大

十年 元年 十年 元年 五年 庚寅 辛卯 庚子 辛丑 乙巳 西元1110年 西元1111年 西元1120年 西元1121年 西元1125年 西夏

西元1038年至西元1227年

夏氏黨項族(羌族的一支)李元昊所建。宋仁宗景祐五年(西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統治地區包括今寧夏、陝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一部分,和遼、金先後成為與宋鼎立的政權。西夏南平王寶義二年(西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歷十帝,一百九十年。

西夏景宗 李元昊

父李德明曾受遼封為大夏國王,受宋封為夏國王,母衛慕氏。北宋真宗咸平六年(西元1003年)生。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1032年)即位,景祐五年(西元1038年)稱帝。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西元1048年)被刺死,終年四十六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顯道 元年 顯道 開運 三年 元年 壬申 甲戌 甲戌 第 70 頁 共 109 頁

西元1032年 西元1034年 西元1034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廣運 廣運 大慶 大慶 天授禮法延祚 天授禮法延祚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十一年 甲戌 丙子 丙子 戊寅 戊寅 戊子 西元1034年 西元1036年 西元1036年 西元1038年 西元1038年 西元1048年 西夏毅宗 李諒祚

景宗私生子,母沒藏氏。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十年(西元1047年)生。十一年(西元1048年)即位。西夏毅宗拱化四年(西元1066年)對宋作戰時受箭傷,次年死,終年二十一歲。廟號毅宗,諡號昭英皇帝。葬安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延嗣寧國 元年 己丑 西元1049年 天佑垂聖 天佑垂聖 福聖承道 福聖承道 奲都 奲都 拱化 拱化 元年 三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五年 庚寅 壬辰 癸巳 丙申 丁酉 壬寅 癸卯 丁未 西元1050年 西元1052年 西元1053年 西元1056年 西元1057年 西元1062年 西元1063年 西元1067年 西夏惠宗 李秉常

毅宗子,母梁氏。西夏毅宗奲都五年(西元1061年)。拱化五年(西元1067年)即位。西夏惠宗天安禮定元年(西元1086年)死,終年二十六歲。廟號惠宗,諡號靖康皇帝。葬獻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乾道 元年 乾道 天賜禮盛國慶 天賜禮盛國慶 大安 大安 天安禮定 二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十一年 元年 丁未 戊申 己酉 甲寅 乙卯 乙丑 丙寅 西元1067年 西元1068年 西元1069年 西元1074年 西元1075年 西元1085年 西元1086年 西夏崇宗 李乾順

惠宗子,母梁氏。西夏惠宗大安九年(西元1083年)生。天安禮定元年(西元1086年)即位。西夏崇宗大德五年(西元1139年)死,終年五十七歲。廟號崇宗,諡號聖文皇帝。葬顯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天儀治平 天儀治平 天佑民安 天佑民安 永安 永安 元年 四年 元年 八年 元年 三年 丙寅 己巳 庚午 丁丑 戊寅 庚辰 西元1086年 西元10年 西元1090年 西元1097年 西元1098年 西元1100年 第 71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貞觀 貞觀 雍寧 雍寧 元德 元德 正德 正德 大德 大德 元年 十三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九年 元年 八年 元年 五年 辛巳 癸巳 甲午 戊戌 己亥 丁未 丁未 甲寅 乙卯 己未 西元1101年 西元1113年 西元1114年 西元1118年 西元1119年 西元1127年 西元1127年 西元1134年 西元1135年 西元1139年 西夏仁宗 李仁孝

崇宗子,母曹氏。西夏崇宗元德六年(西元1124年)生。大德五年(西元1139年)即位。西夏仁宗乾祐二十四年(西元1193年)死,終年七十歲。廟號仁宗,諡號聖德皇帝。葬壽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大慶 大慶 人慶 人慶 天盛 天盛 乾祐 乾祐 元年 四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二十一年 元年 二十四年 庚申 癸亥 甲子 戊辰 己巳 己丑 庚寅 癸丑 西元1140年 西元1143年 西元1144年 西元1148年 西元1149年 西元1169年 西元1170年 西元1193年 西夏桓宗 李純祐

仁宗子,母羅氏。西夏仁宗乾祐八年(西元1177年)生。乾祐二十四年(西元1193年)即位。西夏桓宗天慶十三年(西元1206年)被廢,同年暴死,終年三十歲。廟號桓宗,諡號昭簡皇帝。葬莊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天慶 天慶 元年 十三年 甲寅 丙寅 西元1194年 西元1206年 西夏襄宗 李安全

崇宗孫,越王李友仁子。西夏仁宗乾祐元年(西元1170年)生。西夏桓宗天慶十三年(西元1206年)與桓宗母勾結廢黜桓宗,自立為帝。西夏襄宗皇建二年(西元1211年)被廢,當年死,終年四十二歲。廟號襄宗,諡號敬慕皇帝。葬康陵(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應天 應天 皇建 皇建 元年 四年 元年 二年 丙寅 己巳 庚午 辛未 西元1206年 西元1209年 西元1210年 西元1211年 西夏神宗 李遵頊

齊王李彥宗子。西夏仁宗天盛十年(西元1163年)生。西夏襄宗皇建二年(西元1211年)發動政變,奪得帝位。西夏神宗光定十三年(西元1223年)被迫傳位於子。西夏獻宗

第 72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乾定四年(西元1226年)死,終年六十四歲。廟號神宗,諡號英文皇帝。葬今寧夏賀蘭山西北。 光定 光定 元年 十三年 辛未 癸未 西元1211年 西元1223年 西夏獻宗 李德旺

神宗子。西夏仁宗乾祐十二年(西元1181年)生。西夏神宗光定十三年(西元1223年)受父位。西夏獻宗乾定四年(西元1226年)病死,終年四十六歲。廟號獻宗。 乾定 元年 癸未 西元1223年 乾定 四年 丙戌 西元1226年 西夏南平王 李睍

獻宗侄。西夏獻宗乾定四年(西元1226年)獻宗死,被擁立為帝。西夏南平王寶義二年(西元1227年)向蒙古投降後被殺,西夏亡。 寶義 寶義

元年 二年 丙戌 丁亥 西元1226年 西元1227年 金

西元1115年至西元1234年

金石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創建的。遼天祚帝天慶五年(西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金太宗天會三年(西元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先後遷都中都(今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金與北宋、南宋、西夏先後並立,是中國北部的一個強大政權。統治地區:東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興安嶺;西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國;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與西夏接界;南以秦嶺、淮河與宋接界。金哀宗大興三年(西元1234年)被南宋與蒙古聯合滅亡。歷九帝,一百二十年。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又名旻,劾里本第二子,母拏懶氏。遼道宗咸雍四年(西元1068年)生。遼天祚帝天慶五年(西元1115年)稱帝。金太祖天輔七年(西元1123年)病死,終年五十六歲。廟號太祖,諡號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聖武元皇帝。葬和陵,又稱睿陵。後遷於大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北),仍稱睿陵。 收國 元年 收國 天輔 天輔 二年 元年 七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癸卯 西元1115年 西元1116年 西元1117年 西元1123年 金太祖 完顏晟

又名吳乞買。劾里本第四子,母拏懶氏。遼道宗太康元年(西元1075年)生。金太祖天輔七年(西元1123年)即位。金太宗天會十三年(西元1135年)死,終年六十一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葬和陵,又改稱恭陵(今北京房山區西北)。 天會 元年 癸卯 第 73 頁 共 109 頁

西元1123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天會 十三年 乙卯 西元1135年 金熙宗 完顏亶

太祖孫,父完顏宗峻,母蒲察氏。金太祖天輔三年(西元1119年)生。金太宗天會十三年(西元1135年)即位,沿用太宗年號。金熙宗皇統九年(西元1149年)被完顏亮所殺,終年三十一歲。廟號閔宗,後改熙宗,諡號弘基纘武莊靖孝成皇帝。葬思陵(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北)。後又遷陵於峨眉峪(在今房山區),仍稱思陵。 天會 天會 天眷 天眷 皇統 皇統 十三年 十五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九年 乙卯 丁巳 戊午 庚申 辛酉 己巳 西元1135年 西元1137年 西元1138年 西元1140年 西元1141年 西元1149年 金海陵王 完顏亮

父完顏宗幹為太祖庶長子,母大氏。金太祖天輔六年(西元1122年)生。金熙宗皇統九年(西元1149)殺熙宗自立。金海陵王正隆六年(西元1161年)被部將殺死,終年四十歲。諡號海陵王,又諡聖文神武皇帝。葬於大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北)鹿門穀。後改葬于山陵西南。 天德 天德 貞元 貞元 正隆 正隆 元年 五年 元年 四年 元年 六年 己巳 癸酉 癸酉 丙子 丙子 辛巳 西元1149年 西元1153年 西元1153年 西元1156年 西元1156年 西元1161年 金世宗 完顏雍

太祖孫,父完顏宗堯,母李氏。金太祖天輔七年(西元1123年)生。金海陵王正隆六年(西元1161年)被擁立為帝,改元大定。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年)死,終年六十七歲。廟號世宗,諡號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葬興陵(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北之大房山東北)。 大定 大定 元年 二十九年 辛巳 己酉 西元1161年 西元11年 金章宗 完顏璟

世宗嫡孫,父允恭為世宗第二子,母徒單氏。金世宗大定八年(西元1168年)生。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年)即位,金章宗泰和八年(西元1208年)死,終年四十一歲。廟號章宗,諡號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葬道陵(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北之大房山)。 明昌 明昌 承安 承安 泰和 元年 七年 元年 五年 元年 庚戌 丙辰 丙辰 庚申 辛酉 西元1190年 西元1196年 西元1196年 西元1200年 西元1201年 第 74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泰和 八年 戊辰 西元1208年 金衛紹王 完顏永濟

又稱允濟。世宗第七子,母李氏。金世宗大定年(西元1168年)生。金章宗泰和八年(西元1208年)即位。金衛紹王至寧元年(西元1213年)被殺,終年四十六歲。諡號衛紹王。 大安 大安 崇慶 崇慶 至寧 元年 三年 元年 二年 元年 己巳 辛未 壬申 癸酉 癸酉 西元1209年 西元1211年 西元1212年 西元1213年 西元1213年 金宣宗 完顏珣

世宗孫,章宗兄。父允恭,母劉氏。金世宗大定三年(西元1163年)生。金衛紹王至寧元年(西元1213年)即位。金宣宗元光二年(西元1223年)病死,終年六十一歲。廟號宣宗,諡號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葬德陵(今北京市房山區西北之大房山)。 貞祐 貞祐 興定 興定 元光 元光 元年 五年 元年 六年 元年 二年 癸酉 丁丑 丁丑 壬午 壬午 癸未 西元1213年 西元1217年 西元1217年 西元1222年 西元1222年 西元1223年 金哀宗 完顏守緒

宣宗第三子,母王氏。金章宗承安三年(西元1198年)生。金宣宗元光二年(西元1223年)即位。金哀宗天興三年(西元1234年)自縊,終年三十七歲。金亡。廟號哀宗,又號義宗。葬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北)。 正大 元年 正大 開興 天興 天興

八年 元年 元年 三年 甲申 辛卯 壬辰 壬辰 甲午 西元1224年 西元1231年 西元1232年 西元1232年 西元1234年 元

西元1271年至西元1368年

金章宗泰和六年(西元1206年),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金哀宗天興三年(西元1234年)滅金,次年定都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元世祖至元八年(西元1271年)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滅南宋,改都大都(今北京),使唐末以來中國局面複歸統一。統治地區:東、南到海;西到今;西南包括、雲南;北面包括西伯利亞大部;東北到鄂霍次克海。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明軍克大都,元亡。自忽必烈建元朝,歷十一帝,九十八年。【蒙古奇渥溫部孛兒只斤氏,以部落名為姓,奇渥溫也譯作乞顏】【元太祖鐵木真——

第 75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元憲宗蒙哥不列表】

元世祖 奇渥溫·忽必烈

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蒙哥弟,母客以烈。金宣宗貞祐三年(西元1215年)生。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1260年)即位,建年號中統。中統五年(西元12年)改元至元。至元三十一年(西元1294年)死,終年八十歲。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又稱薛禪可汗。葬起輦穀。 中統 中統 至元 至元 元年 五年 元年 三十一年 庚申 甲子 甲子 甲午 西元1260年 西元12年 西元12年 西元1294年 元成宗 奇渥溫·鐵穆耳

世祖孫,父皇太子真金。母弘吉烈氏。元世祖至元二年(西元1265年)生。至元三十一年(西元12年)即位。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死,終年四十三歲。廟號成宗,諡號欽明廣孝皇帝,又稱完澤篤可汗。葬起輦穀。 元貞 元貞 大德 大德 元年 三年 元年 十一年 乙未 丁酉 丁酉 丁未 西元1295年 西元1297年 西元1297年 西元1307年 元武宗 奇渥溫·海山

成宗之兄達剌麻八剌長子,母宏吉剌氏。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即位。元武宗至大四年(西元1311年)病死,終年三十一歲。廟號武宗,諡號仁惠宣孝皇帝,又稱曲律可汗。葬起輦穀。 至大 至大 元年 四年 戊申 辛亥 西元1308年 西元1311年 元仁宗 奇渥溫·愛育黎拔力八達

武宗弟,父達剌麻八剌,母宏吉剌氏。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西元1285年)生。元武宗至大四年(西元1311年)即位。元仁宗延祐七年(西元1320年)病死,終年三十六歲。廟號仁宗,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又稱普顏篤可汗。葬起輦穀。 皇慶 皇慶 延祐 延祐 元年 二年 元年 七年 壬子 癸丑 甲寅 庚申 西元1312年 西元1313年 西元1314年 西元1320年 元英宗 奇渥溫·碩德八剌

仁宗嫡子,母宏吉剌氏。元成宗大德七年(西元1303年)生。元仁宗延祐七年(西元1320年)即位。元英宗至治三年(西元1323年)被刺殺,終年二十一歲。廟號英宗,諡號睿聖文孝皇帝,又稱格堅可汗。葬起輦穀。 至治 元年 辛酉 至治 三年 癸亥 西元1321年 西元1323年 第 76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元泰定帝 奇渥溫·也孫鐵木兒

真金長子甘麻剌之長子,母宏吉剌氏。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西元1293年)生。元英宗至治三年(西元1323年)即位。元泰定帝致和元年(西元1328年)病死,終年三十六歲。諡號泰定皇帝。葬起輦穀。 泰定 泰定 致和 元年 五年 元年 甲子 戊辰 戊辰 西元1324年 西元1328年 西元1328年 元天順帝 奇渥溫·阿速吉八

泰定帝幼子,元仁宗延祐七年(西元1320年)生。元泰定帝致和元年(西元1328年)即位,改元天順。同年,圖帖睦爾兵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諡號天順帝。 天順 元年 戊辰 西元1328年 元文宗 奇渥溫·圖帖睦爾

武宗次子,明宗弟,母唐兀氏。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生。元泰定帝致和元年(西元1328年)即位,改元天歷。元文宗至順三年(西元1332年)病死,終年二十九歲。廟號文宗,諡號聖明元孝皇帝,又稱劄牙篤可汗。葬起輦穀。 天歷 天歷 至順 至順 元年 三年 元年 三年 戊辰 庚午 庚午 壬申 西元1328年 西元1330年 西元1330年 西元1332年 元明宗 奇渥溫·和世瓎(王加束)

武宗長子,母亦乞烈氏。元成宗大德四年(西元1300年)生。元文宗天歷二年(西元1329年)文宗勸進,明宗乃即位,用文宗年號。立文宗為皇太子。同年,被文宗毒死,終年三十歲。廟號明宗,諡號翼獻景孝皇帝。葬起輦穀。 天歷 二年 己巳 西元1329年 元寧宗 奇渥溫·懿璘質班

明宗次子,母乃蠻真氏。元泰定帝泰定三年(西元1326年)生。元文宗至順三年(西元1332年)即位,用文宗年號。同年死,終年七歲。廟號寧宗,諡號沖聖嗣孝皇帝。葬起輦穀。 至順 三年 壬申 西元1332年 元惠宗 奇渥溫·妥懽帖睦爾

明宗長子,母罕祿魯氏。元仁宗延祐七年(西元1320年)生。元文宗至順四年(西元1333年)即位,用文宗年號。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退出北京,元亡。至正三十年(西元1370年)病死,終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諡號順皇帝,又稱烏哈圖可汗。 至順 元統 元統 至元 至元 四年 元年 三年 元年 六年 癸酉 癸酉 乙亥 乙亥 庚辰 第 77 頁 共 109 頁

西元1333年 西元1333年 西元1335年 西元1335年 西元1340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至正 至正

元年 三十年 辛巳 庚戌 西元1341年 西元1370年 明

西元1368年至西元14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建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國號明。明成祖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統治地區:東北初年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為遼河流域;北界初年在河套西喇木倫河一線,後改為今長城;西北初年抵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有今、雲南;東、南到海及海外諸島。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歷十六帝,二百七十七年。

明太祖 朱元璋

朱世珍第三子,母陳氏。元泰定帝泰定五年(西元1328年)生。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稱帝,建元洪武。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死,終年七十一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孝陵(今江蘇南京鐘山)。 洪武 元年 戊申 西元1368年 洪武 三十一年 戊寅 西元1398年 明惠帝 朱允炆

太祖孫,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母呂氏。明太祖洪武十年(西元1377年)生。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朱標病死,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太祖死,朱允炆即位。明惠帝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燕王朱棣破京師,惠帝不知所終。諡號恭閔惠皇帝。 建文 建文 元年 四年 己卯 壬午 西元1399年 西元1402年 明成祖 朱棣

太祖第四子,母馬氏。元惠宗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生。明惠帝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取得帝位,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定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在第五次親征漠北回師途中病死,終年六十五歲。廟號成祖,諡號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長陵(今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明朝有十三位皇帝均葬于此,即十三陵)。 洪武 三十五年 壬午 永樂 永樂 元年 二十二年 癸未 甲辰 西元1402年 西元1403年 西元1424年 明仁宗 朱高熾

成祖長子,母徐氏。明太祖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生。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即位。明仁宗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病死,終年四十八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獻陵(十三陵)。 洪熙 元年 乙巳 西元1425年 明宣宗 朱瞻基

第 78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仁宗長子,母張氏。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生。明仁宗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即位。明宣宗宣德十年(西元1435年)病死,終年三十八歲。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葬景陵(十三陵)。 宣德 宣德 元年 十年 丙午 乙卯 西元1426年 西元1435年 明英宗 朱祁鎮

宣宗長子,母孫氏。明宣宗宣德二年(西元1427年)生。宣德十年(西元1435年)即位。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回京後,明代宗景泰八年(西元1457年)復位。明英宗天順八年(西元14年)病死,終年三十八歲。廟號英宗,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裕陵(十三陵)。 正統 正統 天順 天順 元年 十四年 元年 八年 丙辰 己巳 丁丑 甲申 西元1436年 西元1449年 西元1457年 西元14年 明代宗 朱祁鈺

宣宗次子,母吳氏。明宣宗宣德三年(西元1428年)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英宗被俘後即帝位。明代宗景泰八年(西元1457年)英宗復位後不久病死,終年三十歲。廟號代宗,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以親王禮葬北京西山。 景泰 元年 庚午 景泰 八年 丁丑 西元1450年 西元1457 明憲宗 朱見深

英宗長子,母周氏。明英宗正統十二年(西元1447年)生。天順八年(西元14年)即位。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西元1487年)死,終年四十一歲。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茂陵(十三陵)。 成化 成化 元年 二十三年 乙酉 丁未 西元1465年 西元1487年 明孝宗 朱祐樘

憲宗第三子,母紀氏。明憲宗成化六年(西元1470年)生。成化二十三年(西元1487年)即位。明孝宗弘治十八年(西元1505年)病死,終年三十六歲。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亞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十三陵)。 弘治 元年 戊申 弘治 十八年 乙丑 西元1488年 西元1505年 明武宗 朱厚照

孝宗長子,母張氏。明孝宗弘治四年(西元1491年)生。弘治十八年(西元1505年)即位。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西元1521年)死,終年三十一歲。廟號武宗,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康陵(十三陵)。 正德 正德 元年 十六年 丙寅 辛巳 西元1506年 西元1521年 第 79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明世宗 朱厚熜

父憲宗第四子朱祐杭,母蔣氏。明武宗正德二年(西元1507年)生。正德十六年(西元1521年)即位。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西元1566年)病死,終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永陵(十三陵)。 嘉靖 嘉靖 元年 四十五年 壬午 丙寅 西元1522年 西元1566年 明穆宗 朱載垕

世宗第三子,母杜氏。明世宗嘉靖十六年(西元1537年)生。嘉靖四十五年(西元1566年)即位。明穆宗隆慶六年(西元1572年)病死,終年三十六歲。廟號穆宗,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昭陵(十三陵)。 隆慶 隆慶 元年 六年 丁卯 壬申 西元1567年 西元1572年 明神宗 朱翊鈞

穆宗第三子,母李氏。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生。明穆宗隆慶六年(西元1572年)即位。明神宗萬歷四十八年(西元1620年)病死,終年五十八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定陵(十三陵)。 萬歷 萬歷 元年 四十八年 癸酉 庚申 西元1573年 西元1620年 明光宗 朱常洛

神宗長子,母王氏。明神宗萬歷十年(西元1582年)生。萬歷四十八年(西元1620年)即位。在位一個月即被毒死,終年三十九歲。廟號光宗,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慶陵(十三陵)。 泰昌 元年 庚申 西元1620年 明熹宗 朱由校

光宗長子,母王氏。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西元1608年)生。明光宗泰昌元年(西元1620年)即位。明熹宗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病死,終年二十三歲。廟號熹宗,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哲皇帝。葬德陵(十三陵)。 天啟 天啟 元年 七年 辛酉 丁卯 西元1621年 西元1627年 明思宗 朱由檢

光宗第五子,母劉氏。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西元1610年)生。明熹宗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即位。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思宗自縊煤山(今北京景山),終年三十五歲。明亡。廟號思宗,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葬思陵(十三陵)。 崇禎 崇禎

第 80 頁 共 109 頁

元年 十七年 戊辰 甲申 西元1628年 西元14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清(包括後金)

西元1616年至西元1911年

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金,都赫圖阿拉,史稱後金。明熹宗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遷都遼陽,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又遷都瀋陽。明思宗崇禎九年(西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崇禎十七年(西元14年)福臨率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統治地區:西到今巴爾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爾高原;北到戈爾諾阿勒泰、薩顏嶺;東北到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東到海,包括臺灣及其所屬島嶼;南到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雲南、(包括拉達克)。清末帝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溥儀退位,清亡。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歷十二帝,二百九十六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歷十一帝,二百七十六年;從清入關定都北京起,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父塔克世,母喜塔拉氏。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西元1559年)生。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建立後金,建元天命。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死,終年六十八歲。廟號太祖,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葬福陵,又稱東陵(今遼寧瀋陽市東北)。 天命 元年 天命 十一年 丙辰 丙寅 西元1616年 西元1626年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太祖第八子,母葉赫氏。明神宗萬歷二十年(西元1592年)生。清(後金)太祖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即位。清太宗天聰十年(西元1636年)稱帝。崇德八年(西元13年)病死,終年五十二歲。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昭陵,又稱北陵(今遼寧瀋陽北隆業山)。 天聰 天聰 崇德 崇德 元年 十年 元年 八年 丁卯 丙子 丙子 癸未 西元1627年 西元1636年 西元1636年 西元13年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太宗第九子,母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崇德三年(西元1638年)生。崇德八年(西元13年)即位。清世祖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病死,終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孝陵(今河北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 順治 順治 元年 十八年 甲申 辛丑 西元14年 西元1661年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世祖第三子,母佟佳氏。清世祖順治十一年(西元1654年)生。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即位。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死,終年六十九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道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景陵(清東陵)。 康熙 康熙 元年 六十一年 壬寅 壬寅 第 81 頁 共 109 頁

西元1662年 西元1722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聖祖第四子,母烏雅氏。清聖祖康熙十七年(西元1678年)生。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即位。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死,終年五十八歲。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泰陵(今河北易縣永寧山清西陵)。 雍正 雍正 元年 十三年 癸卯 乙卯 西元1723年 西元1735年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

世宗第四子,母鈕祜祿氏。清聖祖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生。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即位。清仁宗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禪位給皇太子。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病死,終年八十九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裕陵(清東陵)。 乾隆 乾隆 元年 六十年 丙辰 乙卯 西元1736年 西元1795年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

高宗第五子,母魏佳氏。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生。清仁宗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即位。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病死,終年六十一歲。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昌陵(清西陵)。 嘉慶 嘉慶 元年 二十五年 丙辰 庚辰 西元1796年 西元1820年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仁宗次子,母嘉塔臘氏。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生。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即位。清宣宗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病死,終年六十九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慕陵(清西陵)。 道光 道光 元年 三十年 辛巳 庚戌 西元1821年 西元1850年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

宣宗第四子,母鈕祜祿氏。清宣宗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生。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即位。清文宗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病死,終年三十一歲。廟號文宗,諡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定陵(清東陵)。 咸豐 咸豐 元年 十一年 辛亥 辛酉 西元1851年 西元1861年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

文宗長子,母葉赫那拉氏。清文宗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生。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即位。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清穆宗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病死,終年十九歲。廟號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葬惠陵(清東陵)。 祺祥 元年 辛酉 第 82 頁 共 109 頁

西元1861年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同治 同治 元年 十三年 壬戌 甲戌 西元1862年 西元1874年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

文宗嗣子,穆宗從弟,父為文宗弟奕譞,母葉赫那拉氏。清穆宗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生。。清德宗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即位。實由慈禧太后掌權。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死,終年三十八歲。次日慈禧太后死。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崇陵(清西陵)。 光緒 元年 乙亥 光緒 三十四年 戊申 西元1875年 西元1908年 清末帝 愛新覺羅·溥儀

宣宗曾孫,醇親王奕譞孫,攝政王載灃子,母蘇完瓜爾佳氏。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生。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即位。清末帝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發生辛亥,溥儀退位。清亡。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始,歷時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亦宣告結束。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退位後,不廢帝號,暫居紫禁城內。西元1924年廢帝號,溥儀出宮。西元1967年病死,終年六十二歲。 宣統 宣統

元年 三年 己酉 辛亥 西元1909年 西元1911年 第 83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年號索引

一、各年號的順序按首字(簡體)筆劃的多少排列;首字筆劃相同者按第二字筆劃多少排列。二、各年號所使用的年代用西元紀年法表示。三、凡不便編入本書中的地方政權和農民起義領袖的年號都編於索引中,以便參考。四、凡用他人年號紀元,而不屬於自建年號的,未編入索引中。

二畫

丁丑 人慶 人知 隋 西夏仁宗 南宋 竇建德 李仁孝 雷進 617 1144—1148 1130 三畫

廣大 廣安 前蜀 北魏 大理 南北朝後梁 廣運 北漢 西夏景宗 後理 唐僖宗 大理 後蜀 後周太祖 唐代宗 廣德 義寧 義武 義和 義嘉 義熙 大義 大天聖正 大歷 大豐 大中 大中祥符 大寧 大世 大聖 大聖天王 大理 清 隋恭帝 明 北涼 高昌 南北朝宋晉安王 東晉安帝 元 南宋 唐代宗 南詔 唐宣宗 北宋真宗 北齊成武帝 隋 唐 南宋 王建 葛榮 段連義 蕭琮 劉繼元 李元昊 段正嚴 李儇 段素英 孟昶 郭威 李豫 段思聰 楊起隆 楊侑 張獻忠 沮渠蒙遜 麹文泰 劉子勖 司馬德宗 陳友諒 楊麼 李豫 勸利晟 李忱 趙恒 高湛 劉迦論 董昌 楊麼 第 84 頁 共 109 頁

918 562—528 1077—1080 586—587 974—979 1034—1036 —1147 880—881 986— 938—965 951—953 763—7 —967 1673 617—618 13 431—433 614—619 466 405—418 1360—1361 1133—1135 766—779 820—824 847—859 1008—1016 561—562 614 4—5 1133—1135 廣明 廣政 廣順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大業 大安 隋煬帝 西夏惠宗 遼道宗 金衛紹王 東晉元帝 渤海文王 西夏景宗 西夏仁宗 清 清 清 楊廣 李秉常 耶律洪基 完顏永濟 司馬睿 大欽茂 李元昊 李仁孝 王耀祖 黎樹 王大叔 劉龔 趙佶 蕭衍 隆舜 耶律德光 溥儀 宇文贇 徐鴻儒 司馬德宗 元法僧 武曌 蕭詧 宇文衍 完顏雍 陳友諒 蕭綱 劉鋹 段正興 蔡伯貫 劉駿 楊幹真 黃誠 劉麗川 洪全福 李昂 楊溥 李曄 張獻忠 元寶炬 明玉珍 蕭衍 法慶 第 85 頁 共 109 頁

605—618 1075—1085 1085—1094 1209—1211 318—321 738—793 1036—1038 1140—1144 1665 1797 1797 928—942 1107—1110 535—546 —888 947 1932 579 1622 402 525 701 555—562 581 1161—11 1362—1363 550—551 958—971 1149—1155 1565 457—4 931—937 1832—1833 1853—1855 1902 827—835 929—935 0—1 14—16 535—551 1362—1366 527—529 515 大興 大慶 大有 大觀 南漢 北宋徽宗 梁武帝 大封民 遼太宗 偽滿 北周宣帝 明 東晉安帝 北魏 唐則天后 南北朝後梁 北周靜帝 金世宗 元 梁簡文帝 南漢 後理 明 南朝宋孝武帝 大義寧 清 清 清 唐文宗 吳 唐昭宗 明 西魏文帝 元 梁武帝 北魏 大同 大成 大成興勝 大亨 大啟 大足 大定 大寶 大明 大明國 大和 大順 大統 大通 大乘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大乘興盛 大康 大象 大德 萬歷 萬歲通天 萬歲登封 萬利 萬乘 上元 上治 上明 上願 上德 久視 明 遼道宗 北周靜帝 西夏崇宗 元成宗 明神宗 唐則天后 唐則天后 清 元 唐高宗 唐肅宗 南詔 大中 大理 梁 大理 唐則天后 徐鴻儒 耶律洪基 宇文衍 李乾順 鐵穆耳 朱翊鈞 武曌 武曌 黎樹 杜可用 李治 李亨 異牟尋 高升泰 段壽輝 鮮於琛 段連義 武曌 1622 1075—1084 579—580 1135—1139 1297—1307 1573—1620 696—697 696 1797 1280 674—676 760—761 784—808 1095—1096 1081 535 1076 700 四畫

六璽 文安 文興 文治 文明 文經 文德 王覇 天元 天開 天歷 天鳳 天漢 天平 北涼 後理 清 後理 唐睿宗 大理 唐僖宗 大理 唐 北元後主 明 後理 元文宗 新 西漢武帝 前蜀 東魏孝靜帝 梁豫章王 梁武陵王 天正 後理 金 清 天聖 北宋仁宗 段業 段正淳 魏枝葉 段正嚴 李旦 段思英 李儇 段思平 黃巢 399—401 1105—1108 1706 1110— 684 945 888 937— 878—880 托古斯鐵穆耳(木兒) 1378—1387 瓦剌王也先 1453—1457 段智祥 圖帖睦爾 王莽 劉徹 王建 元善見 蕭棟 蕭紀 段正淳 移刺窩幹 東明農民起義 趙禎 第 86 頁 共 109 頁

1206— 1328—1330 14—19 前100——前97 917 534—537 551 552—553 1103—1104 1161—1162 18 1023—1032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天冊 天冊萬歲 天儀治平 天安 天安禮定 三國吳末帝 唐則天后 西夏崇宗 東晉 北魏獻文帝 西夏惠宗 北魏道武帝 隋 遼 金哀宗 金 孫皓 武曌 李乾順 桓謙 拓跋弘 李秉常 拓跋珪 文武周 蕭幹 完顏守緒 熬羅孛極烈 耶律延禧 大延琳 李純祐 蕭淵明 操師乞 高開道 安慶緒 李嗣源 耶嗣不 金山 孫皓 劉鈞 完顏晟 金山 鄭隆亶 元法僧 蕭莊 勸豐祐 徐壽輝 朱由校 宇文化及 張普微 林爽文 陳周全 張丙 劉麗川 張士誠 李曄 段正明 李乾順 李諒祚 宋繼鵬 第 87 頁 共 109 頁

275 395 1086—10 404—405 466—467 1086 398—404 617—620 1123 1232—1234 1111—1147 1111—1120 1029—1030 1193—1206 555 616 618—624 757—759 926—930 1216 1216—1217 277—280 957—968 1123—1135 1216—1217 927—928 525 558—560 —859 1358 1621—1627 618—619 1637 1786 1795 1832—1833 1853—1855 1354—1357 904 —1094 1091—1097 1050—1052 1860—1863 天興 天慶 遼天祚帝 遼 西夏桓宗 梁貞陽侯 隋 隋 天成 唐 後唐 金 金 天紀 天會 天應 三國吳末帝 北漢 金太宗 金 大長和 北魏 梁永嘉王 天啟 南詔 元 明熹宗 天壽 唐 明 清 天運 清 清 清 元 天祐 天佑民安 天佑垂聖 天縱 唐昭宗 大理 西夏崇宗 西夏毅宗 清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後理 天定 元 明 清 唐玄宗 天寶 天建 天明 天阜 天和 天命 天祚 天政 天戰 後理 吳越 北魏 唐 大理 遼 北周武帝 唐 清太祖 吳 後理 南宋 金 元天順帝 天順 明 明英宗 清 天顯 天威 天皇 天保 遼太祖 金 唐 北齊文宣帝 南北朝後梁 後理 北魏 天統 北齊後主 明 天複 天泰 天真混 天載 天監 天造 天璽 天淵 天眷 天康 唐昭宗 遼 金 明 南宋 梁武帝 唐 三國吳末帝 北涼 明 金熙宗 東晉 段興智 徐壽輝 彭玉琳 劉守分 李隆基 段正興 錢鏐 莫折念生 輔公祐 段素興 蕭幹 宇文邕 安慶緒 努爾哈赤 楊溥 段正淳 鐘相 楊安兒 阿速吉八 李珍 朱祁鎮 蕭惟堂 耶律阿保機 那廝不 朱沘 高洋 蕭巋 段正嚴 刑杲 高緯 明玉珍 李曄 回離保 蒲鮮萬奴 李文 鐘相 蕭衍 劉黑闥 孫皓 段業 田斌 完顏亶 桓謙 第 88 頁 共 109 頁

1252 1359—1360 1386 14 742—756 1149—1155 908—923 524—527 623— ­—1044 1123 566—572 757—759 1616—1626 935—937 1103—1104 1130 1214 1328 1456— 1457—14 1661 926 1216 784 550—559 562—585 1129— 528—529 565—569 1362—1366 901—904 1123 1215—1233 1619 1130 502—519 622—623 276 399—401 1546 1138—1140 404—405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天康 天授 天授禮法延祚 天輔 天盛 天賜 天賜禮盛國慶 天福 天祿 天嗣 天嘉 天聰 陳文帝 北魏 唐則天后 後理 西夏景宗 金太祖 後理 西夏仁宗 北魏道武帝 金 西夏惠宗 後晉高祖 後漢 北遼宣宗 遼世宗 遼 陳文帝 清太宗 閩 西夏崇宗 金海陵王 陳蒨 劉獲鄭辯 武曌 段正淳 李元昊 完顏旻 段智祥 李仁孝 拓跋珪 劉永昌 李秉常 石敬瑭 劉知遠 耶律淳 耶律阮 蕭幹 陳蒨 皇太極 王延政 李乾順 完顏亮 金山 張念一朱永祚 黃威 林萬青 趙恒 耶律直魯古 耶律阿保機 李隆基 朱溫 完顏守緒 趙昀 李昂 石重貴 李元昊 趙匡胤 王世充 段正淳 楊堅 耶律隆緒 明升 趙擴 李治 第 頁 共 109 頁

566 527 690—692 1096 1038—1048 1117—1123 1226— 1149—1169 404—409 1214 1069—1074 936—942 947 1122 947—951 1123 560—566 1627—1636 1119—1127 1135—1139 1149—1153 1216—1217 1708 1853 1853 1017—1021 1178—1211 922—926 713—741 907—911 1232 1259 836—840 944—946 1034 968—976 619—621 1097—1102 581—600 1012—1021 1366—1371 1205—1207 681—682 天德 金 清 清 清 北宋真宗 西遼末主 遼太祖 唐玄宗 後梁太祖 金哀宗 南宋理宗 唐文宗 後晉出帝 西夏景宗 北宋太祖 唐 後理 隋文帝 遼聖宗 元 南宋寧宗 唐高宗 天禧 天贊 開元 開平 開興 開慶 開成 開運 開寶 開明 開皇 開泰 開熙 開禧 開耀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元豐 元鳳 元平 元興 北宋神宗 西漢昭帝 西漢昭帝 東漢和帝 三國吳末帝 東晉安帝 西漢武帝 趙頊 劉弗陵 劉弗陵 劉肇 孫皓 司馬德宗 劉徹 竇沖 劉渾 完顏珣 鐵穆耳 段智興 趙煦 劉驁 劉祜 劉欣 段智廉 朱徽煠 劉炟 李純 劉衎 沮渠蒙遜 劉徹 異牟尋 劉徹 耶律留哥 妥懽帖睦爾 劉徹 慕容儁 劉詢 司馬衷 趙煦 元善見 劉志 劉義隆 劉淵 司馬德文 劉徹 萬俟德 李乾順 劉昱 慕容超 孫權 第 90 頁 共 109 頁

1078—1085 前80—前75 前74 105 2—265 402—404 前134—前129 392—394 454 1222—1223 1295—1297 1185— 1086—1094 前12—前9 114—120 前2—前1 —1204 1451 84—87 806—820 1—5 412—428 前110—前105 784—808 前122—前117 1213—1215 1333—1335 前128—前123 352—357 前65—前61 291—299 1098—1100 538—539 151—153 424—453 304—308 419—420 前116—前111 1622 1119—1127 473—477 405—410 251—252 元光 前秦 南朝宋武昌王 金宣宗 元成宗 後理 北宋哲宗 西漢成帝 東漢安帝 西漢哀帝 後理 明 東漢章帝 唐憲宗 西漢平帝 北涼 西漢武帝 南詔 西漢武帝 金 元惠宗 西漢武帝 前燕 西漢宣帝 西晉惠帝 北宋哲宗 北魏孝靜帝 東漢桓帝 南朝宋文帝 前趙 東晉恭帝 西漢武帝 明 西夏崇宗 南朝宋後廢帝 南燕 三國吳大帝 元貞 元亨 元祐 元延 元初 元壽 元武 元和 元始 元封 元狩 元統 元朔 元璽 元康 元符 元象 元嘉 元熙 元鼎 元靜 元德 元徽 太上 太元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太元 前涼 東晉孝武帝 東晉明帝 後趙 北齊武成帝 三國吳會稽王 西晉 北燕 柔然 梁敬帝 隋 遼聖宗 元 張駿 司馬曜 司馬紹 石虎 高湛 孫亮 趙(疒+欽) 馮跋 伏明敦可汗 蕭方智 林士弘 耶律隆緒 徐壽輝 洪秀全 趙匡義 拓跋燾 司馬衷 苻丕 呂光 拓跋濬 候其伏代庫者可汗 司馬睿 馮宏 拓跋燾 劉徹 苻登 乞伏乾歸 禿發烏孤 劉劭 劉欣 李旦 元修 陳頊 曹叡 石勒 李勢 司馬奕 元宏 李昂 劉徹 張玄靚 侯景 大明忠 第 91 頁 共 109 頁

324—346 376—396 323—326 349 561—562 256—258 300—301 409—430 485—492 556—557 616—622 1021—1031 1356—1358 1851—18 976—984 440—451 302—303 385—386 386—3 455—459 492—505 318—321 431—436 435—440 前104—前101 386—394 388—400 397—399 453 前5 712 532 569—582 227—233 328—330 344—346 366—371 477—499 827—835 前96—前93 355—363 551—552 818 太寧 太平 太平天國 太平興國 太平真君 清 北宋太宗 北魏太武帝 西晉惠帝 前秦 後涼 北魏文成帝 柔然 太安 太興 太延 東晉元帝 北燕 北魏太武帝 西漢武帝 前秦 太初 西秦 南涼 南朝宋 西漢哀帝 唐睿宗 北魏孝武帝 陳宣帝 三國魏明帝 後趙 成漢 東晉廢帝 北魏孝文帝 唐文宗 西漢武帝 前涼 梁 渤海簡王 太初元將 太極 太昌 太建 太和 太始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太清 太康 太熙 五鳳 丑平 日新 中大同 中大通 中元克復 中平 前涼 梁武帝 西晉武帝 遼道宗 西晉武帝 西漢宣帝 三國吳會稽王 隋 隋 後理 梁武帝 梁武帝 唐譙王 東漢靈帝 西燕 南齊和帝 北魏安定王 張天賜 蕭衍 司馬炎 耶律洪基 司馬炎 劉詢 孫亮 竇建德 郭子和 段正嚴 蕭衍 蕭衍 李重福 劉宏 慕容永 蕭寶融 元朗 舜化貞 李璟 大華嶼 蔣爾恂 李儇 忽必烈 異牟尋 武曌 李嗣源 李恒 慕容盛 武曌 閣邏鳳 李昪 司馬聃 劉准 袁晁 劉渾 朱友珪 段智廉 蕭銑 孫皓 李弘李金銀 張大豫 赫連勃勃 大武藝 第 92 頁 共 109 頁

363—376 547—549 280—2 1075—1084 290 前57—前54 254—256 618—621 617—618 1109 546—547 529—534 710 184—1 386—394 501—502 531—532 8—902 958 794 17 881—885 1260—12 779— 701—704 930—933 821—824 399—401 692—694 751 937—943 357—361 477—479 762—763 454 913 1201— 617—621 272—274 370 386 413—418 720—737 中興 大封民 南唐 渤海成王 清 中和 中統 貝龍 長安 長興 長慶 長樂 長壽 升元 升平 升明 升國 允光 鳳歷 鳳鳴 鳳凰 鳳翔 仁安 唐僖宗 元世祖 南詔 唐則天后 後唐明宗 唐穆宗 後燕 唐則天后 南詔 南唐 東晉穆帝 南朝宋順帝 唐 南朝宋武昌王 後梁郢王 後理 隋 三國吳末帝 東晉 前涼 夏 渤海武王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仁壽 化順 隋文帝 後理 北宋 楊堅 段智祥 王均 601—604 —1238 1000 五畫

漢安 漢興 漢昌 漢複 漢德 寧國 寧康 玄元 玄始 玄武 玄靜 永元 永歷 永鳳 永寧 東漢順帝 成漢 前趙 西漢 清 西夏毅宗 東晉孝武帝 明 北涼 明 明 東漢和帝 前涼 南齊東昏侯 南明桂王 前趙 東漢安帝 西晉惠帝 後趙 永漢 東漢獻帝 梁 東漢明帝 西晉惠帝 北魏南安王 永平 北魏宣武帝 高昌 隋 前蜀 永弘 西秦 前涼 永樂 南漢 北宋 明成祖 三國吳景帝 西晉惠帝 永安 前涼 北涼 北魏孝莊帝 劉保 李壽 劉粲 隗囂 龔春台 李諒祚 司馬曜 朱徽煠 沮渠蒙遜 朱徽煠 萬俟德 劉肇 張茂 蕭寶卷 朱由榔 劉淵 劉祜 司馬衷 石祖 劉協 劉敬躬 劉莊 司馬衷 拓跋餘 元恪 麴玄喜 李密 王建 乞伏暮末 張重華 張遇賢 方臘 朱棣 孫休 司馬衷 張寔 沮渠蒙遜 元子攸 第 93 頁 共 109 頁

142—144 338—343 318 23—24 1906 1049 373—375 1451 412—428 1451 1622 —105 320—324 499—501 17—1661 308—309 120—121 301—302 350—351 1 542 58—75 291 452 508—512 549—550 617—618 911—915 428—431 346—353 942—943 1120—1121 1403—1424 258—2 304 314—320 401—412 528—530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永安 西夏崇宗 東漢桓帝 西晉惠帝 冉魏 前秦 北魏明元帝 北魏孝武帝 明 清 西漢元帝 夏 南朝宋前廢帝 南朝宋武昌王 唐順宗 李乾順 劉志 司馬衷 冉閔 苻堅 拓跋嗣 元修 張惟元 錢寶通 劉奭 赫連昌 劉子業 劉渾 李誦 李煴 段正興 劉祜 劉裕 劉志 陳霸先 劉保 李恂 司馬睿 李旦 李自成 蕭賾 劉保 司馬聃 姚泓 沮渠牧犍 王延鈞 朱一貴 劉驁 桓玄 蕭鸞 李豫 李治 唐景崧丘逢甲 劉志 司馬衷 慕容寶 呂光 乞伏熾磐 第 94 頁 共 109 頁

1098—1100 153—154 304—306 350—352 357—359 409—413 532 1628 1708 前43—前39 425—428 465 454 805 886 1148 107—113 420—422 155—158 557—559 126—132 420—421 322—323 6 14—15 483—493 136—141 345—356 416—417 433—439 935 1721 前16—前13 403—404 498 765—766 682—683 15 167 300—301 396—397 399 412—419 永興 永光 永貞 唐襄王 後理 東漢安帝 南朝宋武帝 東漢桓帝 陳武帝 東漢順帝 西涼 東晉元帝 唐睿宗 明 南齊武帝 東漢順帝 東晉穆帝 永初 永壽 永定 永建 永昌 永明 永和 後秦 北涼 閩 清 永始 西漢成帝 東晉 南齊明帝 唐代宗 唐高宗 清 東漢桓帝 西晉惠帝 永泰 永淳 永清 永康 後燕 後涼 西秦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永康 永崇 柔然 唐高宗 隋 唐高宗 受羅部真可汗 李治 梁師都 李治 王延曦 司馬熾 段正嚴 司馬衷 元修 大元瑜 劉炳 李治 句渠知 玉迢觸曹式龍 李期 李雄 完顏守緒 曹髦 大高璘 拓跋燾 蕭正德 郭子和 段思廉 元詡 李合戎雷進 段素真 陳空崖 曹芳 高雲 樊素安 元恪 朱祁鎮 完顏亮 李珍 李乾順 朱厚照 劉詢 曹髦 孫皓 苻堅 耶律倍 劉纘 劉詢 第 95 頁 共 109 頁

4—485 680—681 617—628 680—681 939—944 307—313 —1128 290 532—534 810—812 145 650—655 320 536 335—338 311—333 1224—1231 254—256 795—809 451—452 548—549 617—618 1053 520—525 1130— 1027—1041 1297 240—249 407—409 503 504—508 1436—1449 1156—1161 761 1127—1134 1506—1521 前53—前50 256—260 265—266 359—3 926—936 146 前73—前70 永隆 閩 西晉懷帝 後理 永熙 永德 永嘉 永徽 平趙 平都 玉恒 玉衡 正大 正元 正歷 正平 正安 正光 正法 正治 西晉惠帝 北魏孝武帝 渤海定王 東漢沖帝 唐高宗 前趙 東魏 成漢 成漢 金哀宗 三國魏高貴鄉公 渤海康王 北魏太武帝 梁林賀王 隋 大理 北魏孝明帝 南宋 大理 元 三國魏齊王 北燕 北魏 北魏宣武帝 明英宗 金海陵王 唐 西夏崇宗 明武宗 西漢宣帝 三國魏高貴鄉公 三國吳末帝 前秦 人皇王 東漢質帝 西漢宣帝 正始 正統 正隆 正德 甘露 東丹 本初 本始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石平 龍飛 龍鳳 北周 後涼 明 元 明 漢 後趙 南詔 後理 唐昭宗 閩 夏 唐高宗 後梁末帝 明 南明淮王 南明福王 明孝宗 南涼 後秦 唐高宗 唐則天后 北魏 北魏 大理 唐 唐高宗 隋 南漢 後秦 劉沒鐸 呂光 張璉 韓林兒 田九成王金剛奴 公孫述 侯子光 勸龍晟 段正興 李曄 王延鈞 赫連勃勃 李治 朱友貞 黃蕭養 朱常清 朱由崧 朱祐樘 禿發傉檀 姚興 李治 武曌 司馬小君 陳瞻 段素興 安祿山 李治 向海明 劉龔 姚萇 576—577 396—398 —1561 1355—1366 1409 25—26 337 810—816 1156— 8 933—934 407—413 661—663 921—923 1449—1450 18 14—15 1488—1505 402—404 399—416 683 698—700 471 506 1042— 756 676—679 613 925—928 384—386 龍興 龍紀 龍啟 龍昪 龍朔 龍德 東陽 東武 弘光 弘治 弘昌 弘始 弘道 聖歷 聖君 聖明 聖武 儀鳳 白烏 白龍 白雀 六畫

江漢 安樂 安定 安國 元興 興寧 興平 興龍 興聖 清 唐 後理 元 大長和 唐德宗 東晉哀帝 東漢獻帝 南齊 金 大義寧 楊喜龍 李軌 段興智 楊鎮龍 鄭買嗣 李適 司馬丕 劉協 唐寓之 張致 楊幹真 第 96 頁 共 109 頁

1854 617—619 —1200 12 903—910 784 363—365 194—195 486—487 1215—1216 929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興安 興光 興定 興武 興和 興勝 興朝 興隆 交泰 慶元 慶歷 地節 地皇 至大 至元 至寧 至正 至成 至治 至和 至順 至道 至德 成化 陽朔 陽嘉 光大 光天 光化 光宅 光興 光啟 光初 光壽 光定 光和 光始 光緒 北魏文成帝 北魏文成帝 金章宗 明 東魏孝靜帝 明 清 金 南唐 南宋寧宗 北宋仁宗 西漢宣帝 新 元武宗 元世祖 元惠宗 金衛紹王 元惠宗 唐 大理 元英宗 北宋仁宗 元文宗 北宋太宗 陳後主 唐肅宗 明憲宗 西漢成帝 東漢順帝 陳廢帝 前蜀 前蜀 南漢 唐昭宗 唐睿宗 前趙 唐僖宗 前趙 前燕 西夏神宗 東漢靈帝 後燕 清德宗 拓跋濬 拓跋濬 完顏珣 高迎祥 元善見 徐鴻儒 孫可望 張致 李璟 趙擴 趙禎 劉詢 王莽 海山 忽必烈 妥懽帖睦爾 完顏永濟 妥懽帖睦爾 安慶緒 段思良 碩德八剌 趙禎 圖帖睦爾 趙匡義 陳叔寶 李亨 朱見深 劉驁 劉保 陳伯宗 王建 王建 劉玢 李曄 李旦 劉聰 李儇 劉曜 慕容儁 李遵頊 劉宏 慕容熙 載湉 第 97 頁 共 109 頁

452—454 454—455 1217—1222 1635 539—542 1622 18 1215—1216 958 1195—1200 1041—1048 前69—前66 20—23 1308—1311 12—1294 1335—1340 1213 1335—1340 757—759 946—952 1321—1323 1054—1056 1330—1332 995—997 583—586 756—758 1465—1487 前24—前21 132—135 567—568 918 918 942—943 8—901 684 310—311 885—888 318—329 357—360 1211—1223 178—184 401—406 1875—1908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光熙 光熹 貞元 貞觀 西晉惠帝 東漢少帝 唐德宗 金海陵王 唐太宗 西夏崇宗 大封民 後梁末帝 金宣宗 五代于闐 後唐莊宗 清穆宗 金太祖 南詔 遼太宗 唐武宗 渤海僖王 唐玄宗 西漢武帝 唐則天后 司馬衷 劉辯 李適 完顏亮 李世民 李乾順 隆舜 朱友貞 完顏珣 李聖天 李存勖 載淳 完顏旻(阿骨打) 勸利晟 耶律德光 李炎 大言義 李隆基 劉徹 武曌 306 1 785—805 1153—1156 627—9 1101—1113 878 915—921 1213—1217 912—940 923—926 1862—1874 1115—1116 817—819 938—947 841—846 813—817 712—713 前88—前87 692 貞明 同慶 同光 同治 收國 全義 會同 會昌 朱雀 先天 後元 如意 七畫

延平 延興 延慶 延光 延祐 延初 延壽 延昌 東漢殤帝 後燕 北魏孝文帝 南齊海陵王 西遼德宗 東漢安帝 元仁宗 前秦 高昌 北魏宣帝 高昌 北魏太武帝 延和 延載 高昌 唐睿宗 唐則天后 東漢獻帝 隋 唐 元 西夏仁宗 三國蜀後主 劉隆 慕容麟 元宏 蕭昭文 耶律大石 劉祜 愛育黎拔力八達 苻崇 麴文泰 元恪 麴乾固 拓跋燾 麴伯雅 李旦 武曌 劉協 林士弘 沈法興 林桂方趙良鈐 李諒祚 劉禪 第 98 頁 共 109 頁

106 397 471—476 494 1124—1133 122—125 1314—1320 394 624—0 512—515 561—601 432—434 602—613 712 694 220 616—622 619—620 1283 1049 238—257 延康 延嗣寧國 延熙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延熙 延熹 宏昌 後趙 東漢桓帝 南涼 唐 唐 後梁 西夏襄宗 遼穆宗 北宋 後唐閔帝 遼 南漢 南詔 北宋 西漢元帝 東漢獻帝 西漢 唐則天后 前秦 遼道宗 唐 南朝宋孝武帝 北魏孝明帝 北魏北海王 三國吳大帝 元 北魏汝南王 西漢 西燕 西秦 北魏汝南王 後理 後理 金德壽 石弘 劉志 禿發傉檀 史思明 朱沘 劉守光 李安全 耶律璟 李順 李從厚 高永昌 劉晟 尋閣勸 儂智高 劉奭 劉協 劉嬰 武曌 苻生 耶律洪基 王摩沙 劉駿 元詡 元顥 孫權 朱光卿 元悅 劉玄 慕容沖 乞伏乾歸 元悅 段興智 段智興 陀鎖 333—334 158—167 402—404 759 783 911—913 1206—1209 951—969 994 934 1116 943 809 1052—1053 前48—前44 190—193 8 695 355—357 1095—1101 623 454—456 525—527 528—529 238—251 1337 530—532 23—25 385—386 409—412 530—532 1252— 1172—1175 1196 應天 應歷 應運 應順 應乾 應道 啟歷 初元 初平 初始 證聖 壽光 壽昌 進通 孝建 孝昌 孝基 赤烏 赤符 更興 更始 更新 利正 利貞 身聖 八畫

河平 河清 河瑞 法堯 治平 西漢成帝 北齊武成帝 前趙 南詔 唐 北宋英宗 元 劉驁 高湛 劉淵 世隆 高曇晟 趙曙 徐壽輝 第 99 頁 共 109 頁

前28—前25 562—565 309—310 —877 618 10—1067 1351—1355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寶大(太) 寶義 寶元 寶歷 寶正 寶慶 寶應 寶祐 寶勝 寶鼎 定武 定鼎 庚子 炎興 武義 武平 武成 武定 武烈 武泰 武德 青龍 轉運 吳越 西夏末主 北宋仁宗 渤海文王 唐敬宗 吳越 南宋理宗 唐肅宗 南宋理宗 唐 三國吳末帝 南明韓王 後燕 西涼 三國蜀後主 吳 北齊後主 北周明帝 唐 前蜀 北魏孝靜帝 明 北魏孝明帝 唐高祖 三國魏明帝 後趙 後燕 南宋 西秦 南朝宋 南齊 北魏孝莊帝 明惠帝 西漢武帝 前趙 東晉康帝 前秦 南齊高帝 錢鏐 李睍 趙禎 大欽茂 李湛 錢鏐 趙昀 李亨 趙昀 袁晁 孫皓 朱亶塉 翟釗 李暠 劉禪 楊隆演 高緯 宇文毓 李希烈 王建 元善見 李添保 元詡 李淵 曹叡 石鑒 蘭汗 吳曦 乞伏國仁 楊難當 雍道晞 元子攸 朱允炆 劉徹 劉聰 司馬嶽 苻堅 蕭道成 李適 趙佶 劉宏 劉欣 石勒 第 100 頁 共 109 頁

924—925 1226—1227 1038—1040 774— 825—827 936—931 1225—1227 762 1253—1258 762—763 266—269 16—1662 391—392 400—404 263 919—920 570—576 559—560 784—786 908—910 543—550 1460 528 618—626 233—237 349—350 398 1206—1207 385—388 436—442 500 528 1399—1402 前140—前135 315—316 343—344 365—385 479—482 780—783 1101 168—172 前6—前3 330—333 建義 建文 建元 建中 建中靖國 建寧 建平 唐德宗 北宋徽宗 東漢靈帝 西漢哀帝 後趙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西燕 後燕 建平 後燕 南燕 北魏 建世 建弘 建安 北魏京兆王 西漢 西秦 東漢獻帝 三國蜀後主 三國吳會稽王 建興 成漢 西晉湣帝 後燕 渤海宣王 建光 建貞 東漢安帝 後燕 唐襄王 東漢章帝 建初 成漢 後秦 西涼 建極 建炎 南詔 南宋高宗 東漢光武帝 西晉惠帝 建武 東晉元帝 後趙 西燕 南齊明帝 北魏北海王 建武中元 建昌 東漢光武帝 前秦 柔然 高昌 西燕 建明 建國 建和 建始 北魏 北魏長廣王 代(北魏) 東漢桓帝 南涼 西漢成帝 西漢 慕容瑤 慕容盛 慕容麟 慕容德 白亞栗斯劉虎 元愉 劉盆子 乞伏熾磐 劉協 劉禪 孫亮 李雄 司馬鄴 慕容垂 大仁秀 劉祜 翟遼 李煴 劉炟 李特 姚萇 李暠 世隆 趙構 劉秀 司馬衷 司馬睿 石虎 慕容忠 蕭鸞 元顥 劉秀 張琚 豆羅伏跋豆伐可汗 麴寶茂 慕容(豈+頁) 呂苟兒王法智 元曄 拓跋什翼犍 劉志 禿發利鹿孤 劉驁 劉盆子 第 101 頁 共 109 頁

386 398 397 400—405 415—416 508 25—27 420—428 196—220 223—237 252—253 304—306 313—317 386—396 819—830 121—122 388—391 886 76—84 303—304 386—394 405—417 860— 1127—1130 25—26 304 317—318 335—348 386 494—498 529 56—57 352 508—520 555—560 386 506 530—531 338—376 147—149 400—402 前32—前28 25—27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西晉趙王 建始 東晉 後燕 後燕 建昭 建康 西漢元帝 東漢順帝 東晉南陽王 元 建隆 建福 建熙 建德 建衡 居攝 承玄 承平 承聖 承安 承光 承明 承康 昌平 昌達 昌武 昌泰 明開 明正 明啟 明昌 明受 明政 明通 明通天聖 明道 明德 鳴鳳 羅平 南詔 北宋太祖 北遼宣宗 前燕 北周武帝 後理 三國吳末帝 西漢 北涼 北涼 北魏南安王 梁元帝 金章宗 夏 北齊幼主 北魏孝文帝 後涼 西燕 隋 夏 元 後理 大理 大理 金章宗 南宋元懿太子 唐 大理 大理 大理 北宋仁宗 後蜀 大理 隋 唐 司馬倫 桓玄 慕容熙 慕容詳 劉奭 劉保 司馬保 林桂方趙良鈴 異牟尋 趙匡胤 耶律淳 慕容暐 宇文邕 段正興 孫皓 劉嬰 沮渠蒙遜 沮渠無諱 拓跋餘 蕭繹 完顏璟 赫連昌 高恒 元宏 呂光 段隨 朱粲 赫連勃勃 陳吊眼丘細春 段正淳 段素順 段素廉 完顏璟 趙旉 李子通 段素順 段素隆 段素隆 趙禎 孟知祥 段思聰 蕭銑 裘甫 第 102 頁 共 109 頁

301 403 407 397 前38—前34 144 319—320 1283 780—783 960—963 1122 360—370 572—578 —1171 269—271 6—8 428—431 443—444 452 552—555 1196—1200 425—428 577 476 399 386 616—619 418—419 1281 1097—1102 970—985 1010—1022 1190—1196 1129 619—621 969—985 1023—1026 1023—1026 1032—1033 934 953— 617—621 860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羅平 垂拱 金統 南宋 南宋 唐睿宗 唐 東漢桓帝 前涼 北魏文成帝 高昌 南宋 西漢武帝 西漢昭帝 大長和 柔然 隋 唐 北魏太武帝 新 三國魏 北宋哲宗 南宋高宗 西遼仁宗 南宋理宗 南明唐王 梁敬帝 南宋光宗 王法恩 李接 李旦 黃巢 劉志 張祚 拓跋濬 麴 劉豫 劉徹 劉弗陵 鄭仁旻 佗汗可汗 操師乞 高開道 拓跋燾 王莽 公孫淵 趙煦 趙構 耶律夷列 趙昀 朱聿鍔 蕭方智 趙惇 1141 1179 685—688 880—884 150 354—355 460—465 551—554 1130—1137 前92—前 前86—前80 910—926 506—508 616 618—624 424—428 9—13 237—238 1094—1098 1131—1162 1151—1163 1228—1233 16 555—556 1190—1194 和平 阜昌 征和 始元 始平 始興 始光 始建國 紹漢 紹聖 紹興 紹定 紹武 紹泰 紹熙 九畫

洪化 洪武 洪憲 洪順 洪熙 洪德 宣光 宣和 宣政 宣統 宣德 神歷 神鳳 神功 清 明太祖 明 民國 清 明仁宗 清 北元昭宗 北宋徽宗 北周武帝 清 明宣宗 北遼梁王 三國吳大帝 西晉 唐則天后 吳世璠 朱元璋 李新 袁世凱 李明先 朱高熾 陳開 愛猷識里達臘 趙佶 宇文邕 溥儀 朱瞻基 耶律雅里 孫權 張昌劉尼 武曌 第 103 頁 共 109 頁

1678—1681 1368—1398 1619 1916 1853 1425 1855—1861 1370—1377 1119—1125 578 1909—1911 1426—1435 1123 252 303 697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神龍 神冊 神龜 神武 神虎 神璽 神獸 神瑞 神鼎 神麚 神爵 總章 政和 政德 拱化 咸豐 咸寧 咸平 咸安 咸亨 咸和 咸通 咸淳 咸清 咸康 咸雍 咸熙 昭寧 昭武 顯聖 顯慶 顯道 顯德 重興 重光 重和 重熙 勝光 保大 唐則天后 遼太祖 北魏孝明帝 大理 北魏 北涼 北魏 北魏明元帝 北魏 後涼 北魏太武帝 西漢宣帝 唐高宗 北宋徽宗 大理 西夏毅宗 清文宗 西晉武帝 後梁 北宋真宗 東晉簡文帝 唐高宗 東晉成帝 渤海 唐懿宗 南宋度宗 西遼感天后 東晉成帝 前蜀 遼道宗 三國魏元帝 東漢少帝 清 唐 唐高宗 西夏景宗 後周太祖 清 高昌 北宋徽宗 遼興宗 夏 南唐 武曌 耶律阿保機 元詡 段思平 萬俟丑奴 段業 萬俟丑奴 拓跋嗣 劉蠡升 呂隆 拓跋燾 劉詢 李治 趙佶 段思廉 李諒祚 奕詝 司馬炎 呂纂 趙恒 司馬昱 李治 司馬衍 大彝震 李漼 趙禥 塔不煙 司馬衍 王衍 耶律洪基 曹奐 劉辯 吳三桂 史朝義 李治 李元昊 郭威 秦尚行 麴文泰 趙佶 耶律宗真 赫連定 李璟 第 104 頁 共 109 頁

705 916—922 518—520 —944 528—530 379—399 528—530 414—416 525—535 401—403 428—431 前61—前58 668—670 1111—1118 1053 1063—1067 1851—1861 275—280 399—401 998—1003 371—372 670—674 326—334 831—857 860—874 1265—1274 1144—1150 335—342 925 1065—1074 2—265 1 1673—1678 761—763 656—661 1032—1034 954 14 620—623 1118—1119 1032—1055 428—431 943—957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保大 保天 保寧 保立 保安 保定 保和(合) 保德 皇興 皇慶 皇祐 黃初 皇建 皇始 皇統 皇泰 順義 遼天祚帝 後理 遼景宗 大理 大理 北周武帝 大理 南詔 大理 北魏獻文帝 元仁宗 北宋仁宗 後秦 北齊孝昭帝 西夏襄宗 前秦 北魏道武帝 金熙宗 隋越王 吳 唐 唐 金 清 清 清世祖 大理 明 遼聖宗 西漢 耶律延禧 段正嚴 耶律賢 段正明 段思廉 宇文邕 段正明 勸豐祐 段思廉 拓跋弘 愛育黎拔力八達 趙禎 如興 高演 李安全 苻健 拓跋珪 完顏亶 楊侗 楊溥 史思明 董昌 郝定 林爽文 李永和蘭朝鼎 福臨 段思聰 朱宸濠 耶律隆緒 隗囂 1121—1125 1129— 969—979 1082— 1045— 561—565 1082— 825— —1074 467—471 1312—1313 1049—1054 394—399 560—561 1210—1211 351—355 396—398 1141—1149 618—619 921—927 759—761 5—6 1216 1787—1788 1860—1861 14—1661 968 1519 983—1012 23—24 順天 順治 順德 統和 複漢 十畫

唐隆(唐元) 祥興 禎明 調露 泰興 泰定 泰昌 泰和 泰始 唐少帝 南宋衛王 陳後主 唐高宗 隋 元泰定帝 明 明光宗 金章宗 西晉武帝 南朝宋 李重茂 趙昺 陳叔寶 李治 薛舉 也孫鐵木兒 陳鑒胡葉宗留 朱常洛 完顏璟 司馬炎 趙廣程養道 第 105 頁 共 109 頁

710 1278—1279 587—5 679—680 617—618 1324—1328 1448—1449 1620 1201—1208 265—274 432—437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泰始 泰常 泰豫 載初 真王 真興 真混 致治 致和 通文 通正 通聖 通志 晏平 晏朝 造歷 綏和 南朝宋明帝 北魏明元帝 南朝宋明帝 唐睿宗 唐 北魏 北魏 夏 明 大理 元泰定帝 閩 前蜀 隋 民國 成漢 清 明 西漢成帝 劉彧 拓跋嗣 劉彧 李旦 安慶緒 破六韓拔陵 杜洛周 赫連勃勃 李文 段思良 也孫鐵木兒 王昶 王建 曹武徹 察都 李雄 朱毛俚胡秉坤 張璉 劉驁 465—471 416—423 472 6—690 757 524—525 525—528 419—425 1619 946—951 1328 936—939 916 617 1915 306—310 1814 1559— 前8—前7 十一畫

淳化 淳祐 淳熙 清寧 清光 清泰 鴻嘉 添元 章武 章和 竟寧 康定 康國 康熙 康得 黃龍 黃初 黃武 乾元 北宋太宗 南宋理宗 南宋孝宗 遼道宗 清 後唐末帝 西漢成帝 明 三國蜀昭烈帝 東漢桓帝 高昌 西漢元帝 北宋仁宗 西遼德宗 清聖祖 偽滿 西漢宣帝 三國吳大帝 唐 三國魏文帝 三國吳大帝 唐肅宗 趙匡義 趙昀 趙昚 耶律洪基 胡守龍 李從珂 劉驁 瓦剌王也先 劉備 劉炟 麴堅 劉奭 趙禎 耶律大石 玄燁 溥儀 劉詢 孫權 段子璋 曹丕 孫權 李亨 第 106 頁 共 109 頁

990—994 1241—1252 1174—11 1055—10 15 934—936 前20—前17 1453—1457 221—223 87—88 531—548 前33 1040—1041 1134—1143 1662—1722 1934—1945 前49 229—231 761 220—226 222—229 758—760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乾化 乾寧 乾興 乾亨 乾貞 後梁太祖 唐昭宗 北宋真宗 大理 南漢 遼景宗 吳 南宋 後漢高祖 北漢 西夏仁宗 西夏獻宗 北齊廢帝 南漢 唐高宗 遼天祚帝 清高宗 唐僖宗 西夏惠宗 南宋孝宗 唐 前蜀 宋太宗 後理 北齊後主 東晉安帝 北宋 南宋孝宗 明穆宗 南明唐王 南齊郁林王 東晉哀帝 遼 北魏 北宋徽宗 金衛紹王 明思宗 西遼承天后 清太宗 北宋 唐 朱溫 李曄 趙恒 段素廉 劉龔 耶律賢 楊溥 自杞國阿謝 劉知遠 劉旻劉鈞 李仁孝 李德旺 高殷 劉晟 李治 耶律延禧 弘歷 李儇 李秉常 趙昚 輔公祏 王衍 趙匡胤 段智興 高緯 司馬德宗 趙諗 趙昚 朱載垕 朱聿鍵 蕭昭業 司馬丕 高永昌 蕭寶寅 趙佶 完顏永濟 朱由檢 普速完 皇太極 王則 裘甫 911—912 4—8 1022 —1022 917—925 979—983 927—929 1176 948 951—956 1170—1193 1223—1226 560 943—958 666—668 1101—1110 1736—1795 874—879 1068—1069 1165—1173 —624 919—924 963—968 1176—1180 576—577 397—401 1102 1163—11 1567—1572 15—16 494 362—363 1116 527—528 1102—1106 1212—1213 1628—14 11—1177 1636—13 1047—1048 860 乾祐 乾定 乾和 乾封 乾統 乾隆 乾符 乾道 乾德 盛德 隆化 隆安 隆興 隆慶 隆武 隆昌 隆和 隆基 隆緒 崇寧 崇慶 崇禎 崇福 崇德 得聖 維平

第 107 頁 共 109 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十二畫

祺祥 裕民 尊聖 普興 普泰 普通 道光 道隆 登國 景元 景雲 景平 景龍 景祐 景初 景定 景炎 景明 景和 景泰 景福 景瑞 景德 景耀 黑龍 嵯耶 魯興 清穆宗 清 大天興 北魏 北魏節閔帝 梁武帝 清宣宗 後理 北魏道武帝 三國魏元帝 唐睿宗 南朝宋少帝 唐中宗 北宋仁宗 三國魏明帝 南宋理宗 南宋端宗 北魏宣武帝 南朝宋前廢帝 明代宗 唐昭宗 遼興宗 北宋 北宋真宗 三國蜀後主 前秦 大封民 北魏 載淳 耿精忠 趙善政 鮮于修禮 元恭 蕭衍 旻寧 段祥興 拓跋珪 曹奐 李旦 劉義符 李顯 趙禎 曹叡 趙昀 趙昰 元恪 劉子業 朱祁鈺 李曄 耶律宗真 儂智高 趙恒 劉禪 張育 隆舜 鮮于修禮 1861 17—1676 928 526 531—532 520—527 1821—1850 1239—1251 386—396 260—2 710—711 423—424 707—710 1034—1038 237—239 1260—12 1276—1278 500—503 465 1450—1456 2—3 1031—1032 1049—1052 1004—1007 258—263 374 —7 526 十三畫

雍正 雍寧 雍熙 靖康 福聖承道 瑞應 嗣聖 嗣統 清世宗 西夏崇宗 北宋太宗 北宋欽宗 西夏毅宗 明 唐中宗 清 胤禛 李乾順 趙匡義 趙桓 李諒祚 奢崇明 李顯 朱明月劉儀順 1723—1735 1114—1118 984—987 1126—1127 1053—1056 1621 684 18— 十四畫

端平 南宋理宗 趙昀 第 108 頁 共 109 頁

1234—1236 中國歷代帝王年號

端拱 端懿 嘉寧 嘉平 嘉禾 嘉興 嘉慶 嘉會 嘉祐 嘉定 嘉泰 嘉靖 嘉熙 熙寧 熙平 北宋太宗 北宋 成漢 三國魏齊王 前趙 南涼 三國吳大帝 西涼 清仁宗 後理 北宋仁宗 南宋寧宗 南宋寧宗 明世宗 北宋理宗 北宋神宗 北魏孝明帝 趙匡義 儂智高 李勢 曹芳 劉聰 禿發傉檀 孫權 李歆 顒琰 段智興 趙禎 趙擴 趙擴 朱厚熜 趙昀 趙頊 元詡 988—9 1052— 346—347 249—254 311—314 408—414 232—238 417—420 1796—1820 1181—1184 1056—1063 1208—1224 1201—1204 1522—1566 1237—1240 1068—1077 516—518 十五畫以上

德興 德壽 德祐 德昌 德勝 熹平 燕元 燕興 贊普鐘 奲都 彝泰 麟嘉 麟德 北遼蕭德妃 元 南宋恭帝 北齊安德王 明 東漢靈帝 後燕 西燕 南詔 西夏毅宗 吐蕃 前趙 後涼 唐高宗 普賢女 陳理 趙㬎 高延宗 劉通 劉宏 慕容垂 慕容泓 閣邏鳳 李諒祚 可黎可足 劉聰 呂光 李治 1122 1363—13 1275—1276 576 14—1465 172—178 384—385 384 752—778 1057—1062 815—841 316—318 3—396 6—665 第 109 頁 共 109 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