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现flc生活方式①一阿诺德・伯林特(美国)美在现代生活中“美和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对这个论题所提出的观点变化多端、各种各样,很难有统一的意见,没有任何一个关于美学议题的观点比它更具争议性。在20世纪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20世纪美被忽略了),美重新作为理论探讨上的焦点被西方美学所关注。大约二十年前开始,继之而来,越来越多的书频繁地复兴关于美的观点。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新的著作出现了,提出关于美的不同见解,相信不久,还会有更多类似的著作涌现出来。②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每个著作者都赋予了美一个不同的定义,以图和别人的观点区别开来,并力图揭示美的主要特征,而且其特征明显地也是各种各样的。在文化学层面,关于美的观点的文化注解展示了各种文化下不同的美学概念,通过这些相异我们可以识别各种具有可比性的美学价值:例如,印度①“美和现代生活方式”定为于2004年5月15日即将在中国武汉大学召开的国际美学会议上演讲的主旨。感谢爱丽纳・亚历山大为此篇论文初稿所做的帮助性的注解。②可以参考并比较以下的一系列著作:M・摩勒斯里,《美学的复兴》(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N.zangwill,《美的形而上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1);PegBrand编著,<美的问题》(印地安那州:印地安那大学出版社,2000);G・瑟希罗,《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5);E・斯嘉里<关于美》(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9);c・萨特威尔,《美的六种命名》(纽约和伦敦:罗特莱格,2004)。贾与当代生活方式的“rasa”,希腊的“takalon”,日本的“wabi—sabi”,纳瓦霍人的“hozho”;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上的研究表明美如何可称之为一种文化建筑上的概念①,男女平等主义者利用美揭示男性控制的政权机构如何利用女性美的标准控制和压抑女性②;建构于生物学基础上的分析把美的标准同其在促进组群身份的同一性和物种生存方面的功能联系起来。③同样的道理,哲学上的观点也是各异的。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已发生了转变,早期强调美是形式的完美的观点已经被搁置一旁了。但一些学者仍旧探讨物体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物体自身称得上“完美”,从物性层面揭示美的特性;另一些人认为美存在于我们凝视某物时所产生的快乐和满意中。而且,现在我们所感知到的大范围内的事物的性质、面貌特征,一些具特色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美的”,这种美可能包括外表上丑的、奇形怪状的、滑稽的、好玩的、悲惨的,同样也包含令人高兴的。美的概念在这种意义上应该从其最初所关注的焦点扩展开来,以适应具有美学满足感的不同形式的美学价值。这里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来支持以上的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决定性的不美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故意漠视美的价值观念,深深迷陷于经济利益的诱惑而无视所有其他的价值体系。具体表现为:市场控制了艺术新闻,从对出现于市场上的某一伟大杰作的巨大的价格竞标,到鉴定新艺术作品的价格的胜利,艺术信息被纳入了市场;人们经常会注意到很多新的艺术展览馆和文化中心的设计图案,这些展览馆和中心可谓我们现代杰出的建筑,当然这些建筑是用来向人们展现艺术家个人的苦思所获艺术作品的结果的。通过以上对属于大众文化的艺术品及其在工艺品中的通俗化表现中所提供给人们的简单美感的探索,我们可以确定人们对美学价值有一种共同的选择和趋向,通常受欢迎的、能够提供娱乐大众的作品的人被称为“艺术家”,畅销的、具有狂妄内容的音乐作品的演唱会被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商业上的成功和“世界级”似乎是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卖点”,与之相对的是,地方的剧院努力挣扎着存活下去,当地的表演者生活窘迫、作品销路极差。①比较PierreBourdieu的观点。②N.wolf<美的神话》(伦敦:卡图及温德斯公司,1990)。③J・E・费活:<创造力的爆发——追溯艺术和宗教的本源》(纽约:哈勃与罗尔公司,1982);E・狄桑纳雅克:<美源白何处及其原因》(纽约:自由出版社,1992);<艺术的目的》(西雅图和伦敦: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一、现代生活的美学思考与此同时,这些情况必然带来人们对消极、否定的美学价值的误解,这种误解从根本上是由人们没有考虑到或者干脆说决然否定美及其所产生的任何美学价值的存在所造成的。这种美学价值的缺乏呈现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毫不出名的郊区住宅群的地方和贫瘠的、低收入住宅的街区美被忽略了;在迎合日常生活的空虚和愚钝的系列连续剧中美被遗忘了;在成堆的助长人们对现实不满的小说纸浆中(这些小说利用虚构的浪漫和冒险使人们暂时逃避不满,进而纵容、滋长不满足感),美学价值不存在了。另一种缺乏的形式表现在:这可能是否定美学的更加致命的形式,也就是否定美学价值的实际存在,这一点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广告中恰如其分地显现出来,人们在这些广告中扮演着承办商和消费者两种角色;工业制度的商业化全景也诠释着这种美学价值的存在,从购物中心到商业性的条幅、活动、住宅、游乐场所以及矿渣堆,否定美学价值的现象几乎无孔不入;几乎每处公共场所都充斥着音乐体系和电视的声音(至少在美国是这样),从超级市场到候诊室、候机厅、餐馆、酒吧,甚至是公共街道,音乐和电视的噪音随时冲击着人们的耳膜。工业制度的商业化难道已使美学演化成为商业性的美学了吗?这种商业性的美学建立在恐惧心理的基础上,由于惧怕寂静,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刺激,由此造成消极影响,从而诞生了这种所谓的美学。这种商业性的冲击不仅违反了环境的自然规律,由此产生的所谓商业性美学也是对美学的冒犯,继之而来的后果是消极影响越来越普遍深入: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这种冒犯习惯之后,他们就不会意识到消极美学的存在,即对此习以为常了。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生活在诸如城市垃圾、电话线、电线杆、无处不在的噪音、被污染的空气、劣质水的包围中,即使是乡村也不能幸免于难,它们由于成为大量广告牌的布景和安放地而变成具有商业气息的乡村。加之,在这种背景下美和道德,或者说“不道德”的交集也变得愈加混乱和复杂化,具体说来也就是,美和道德上的不一致混杂在一起,例如被污染的落日、毫无节制的辱骂和不受约束的暴力充塞着电视和电影。不幸的是,彰显否定美学的以上两种表现形式的例子还在不停地增殖。美作为规定我将通过揭示“美意味着什么”实质上是具规定性的,来继续探讨美的过多运用及滥用。“什么是美”或者“美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是由一个社会或一个个体评论员所决定的。在西方美学的传统中,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把什么,,,,,5荑与当代生活方式规定为美的传统意义,把什么规定为我们所发现的完美形式中的最高层面的美学价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此理想的完美形式最终是很难得到的,因为它并不是基于经验的。我们当今生活在一个强调经验的世界,我们需要给美的概念一个自然而然的赖以存在的根基,人们再也不愿相信最终会获好报的神话,也就是说以进入“天堂”作为最终美好生活的因果报应的神话。而且,从美学意义上讲,美除了表现为形式的完美,它还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官方面的美,社会上的美,制度之美,性爱之美,功能之美(包括机器的运转、社会公共机构的进程),细腻精致之美(细节方面的美、小范围所发现的美),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共同特点吗?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先鉴别并确定美的所在之地是很重要的。基于哲学的目的,我们对美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发挥其功能姑且不论。诚然,这些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但它们的着眼点在于美的实用性和功能,而同美存在于何处无关。而且,规定什么是美是无任何疑义的,它能提醒人们注意到美的重要性以及其他被忽视的方面,更为有意义的是,它承认不存在美的形而上意义的存在论,而只有关于美的知识论的问题,并且引导人们意识到美的知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经验性。那么,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在哪里可以发现美呢?或者说美存在于何处?它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吗?它存在于人们的快乐感觉中吗?或者说,它是物体和所感知到的快乐的合成物吗?让我们首先列出美可能存在的众多地方中的一些:在自然中,美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到处可以发现美:从宏观上讲,风景、各种排列形状的云、瀑布都是美的;从微观上讲,一朵花、一只鸟、一抹鱼鳞的反光也是美的。通常情况下,美和艺术相联系:美术,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包括结构和风景的建筑物);技艺,诸如制成棉被的技术、制陶术、织物的设计、烹饪术等。对于这些众所周知的美的存在场所,我们在欣赏它们时,可以把纯粹的快乐掺进我们的感觉特质中,正如对一朵花的细微的感觉一样,我们可以快乐地欣赏已磨损了的如保龄球状的石南烟斗,愉快地感受春天的阳光撤在皮肤上的感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人类的美,不仅包括某张脸或某个人物的模制品的具体可感的美,而且美也内在于友谊、爱情以及通常意义上的性爱这些抽象但可感知的情感内。我们也应该把道德意义上的美加诸我所列的名单上:品质的美,高尚行为的美,某种生一、现代生活的美学思考活的美,真正美德意义上的美,这一点柏拉图也明确提出来了①。在上面所列的名单中,除了道德美,似乎所有的美都有意无意地涉及到物体的美,但是美存在于事物之中吗?当然花开时我们不曾见到,或者说花未开时是不美的,仅仅是其所是,亦即仅是某一物,此物不管拥有何种特征,它能够使一个具有美的欣赏力的欣赏者因为它的潜在的“物质性”而认为它是美的。同样的,绘画、小说、风景也是同一道理。人类美中所涉及到的必要因素应该是某种风尚、式样或者说有特色的东西,让别人感觉到它的美。但是这种必要的涉及因素具体来说是什么呢?这意味着美完全是个人的情趣爱好、体验的情况吗?cfeg嬲£沾凇肋nd却u纽nd耻m黜£?美是我们从物体中获得的快乐吗?仅仅是一种感情吗?它完全是主观的吗(用主观这个很普遍但具有误导性的词,似乎存在一个自我感觉很充分的内在的自我)?假如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怎样解释美学判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使得我们对于艺术品的价值的观点具有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可以从我们普通的生物学或社会学中找到答案,但是其他的关于观点一致性的解释却不可以简单地归结于诸如此类的外部因素了。)物体和观察者之间是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吗?正如桑塔耶纳所指出的,这种方式是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当作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某种特性吗②?或者它们是以其他的方式结合的吗?这里不适合再全面考虑这个重要的而且长期争论的问题了,但是从美的现象学的角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或许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帮助的,同时,可以探索美,本着这次会议的精神,探讨美作为现代生活的方式。美的现象学美的体验中涉及到哪些要素?观察者和物体之间以什么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创造美学价值?美的知识论意味着什么?在此,我来回答这些问题。美的体验或者说经验涉及到三种因素,实际上①第俄提玛说:“人们难道可以不用沉思吗?只有思考对他来说才是可行的,当他用心观察美的事物的时候,仅仅只能看到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会产生有关道德以及与道德类似物的想法。虽然不涉及道德及其衍生物,但是对于现实事物来说,他毕竟接触到了现实;而一旦他产生了真正的美德的想法并努力对其发扬光大时,他就会成为上帝的朋友,他也就从此获得不朽与永生。”柏拉图,专题论文集,212a,w・H・D・罗斯翻译。②c・桑塔耶纳:《美的感官》(1896),第一部分,第11页。荑与当代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种: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感知的中心焦点所指,感知所发生的情境。在这三者中,情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涵盖了观察者和物体或者说事件这两种因素,而此事件又是美的体验。当我观察一尊雕塑时,例如亨利・摩里雕塑作品中一尊状似被圈起形状的雕塑,我不仅仅用我的眼睛看,而且我也融入到它所创造的氛围中,在它周围不停移动,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来观看这尊雕塑。我意识到我把我的身体同它的质量、高度、外表对应起来,赋予这深琥珀色的木头以肉体和活力。这件雕塑正是在这段木头上形成的,它是垂直站立着的,外层所挖的洞的形状拥抱着更加纤细的里层所成的形状,它使观察者把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它联系起来。这种环抱意味着保护、安慰,甚至这件作品也完全是抽象的,给人们以想象,似乎妈妈正抱着自己的孩子。这种肢体意识的行为,这种美的参与的过程,是由一种很陌生的感动引起的。我也许会在站在那里惊讶于这件雕塑具有的(震慑人心的)力量的同时感觉到一种陌生的、不可言传的愉快,这件雕塑的外形并不完美,你可以观察到它粗糙表面所留下的凿子的痕迹,一些坑坑洼洼的印迹也留在木头内层里面,但是完美并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完美的形式与此完全无关,这种意义上的美,不是完美,不是终极,而是本身具有的意义丰富和不可替代性。那么我们从美的经验中可以得知什么呢?或者美的经验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正如其他诸如此类具有价值的情境,它涉及到大量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善于接受的欣赏者,一件能够激发人对其进行细致人微的观察并产生联想的物件,以及能够激发人强烈遭遇感的情态。这三种要素就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情境,人们可以把如此的情境作为美的经验的特征,作为美感的特征。既然所有我们意识到美学价值的场合都可以用情境来作为理由,那么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和美学的价值同义,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可以称引起我们美学上愉快体验的外形奇形怪状的、扭曲的、滑稽的物件为“美的”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解释涵盖了美的体验中所存在的所有或大部分情形吗?假若说美,或者说美学价值是某种情境的性质,那么涉及到观察者和物件(或者感知的中心所在)相互影响的情境都是美的吗?这种情境可能主要适用于自然、艺术、纯粹的感知特质或者人际关系,包括爱情,这一点柏拉图在专题讨论会上也提出来了①。①柏拉图:《专题论文集》,第212页。也可参看G・瑟希罗<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5)。8ccctt一、现代生活的美学思考美在现代生活方式中我认为美在现代世界中的范围的巨大扩展是美学中两方面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发展通过促进对具有美的内含物的范围的扩大,从而对现代世界中美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些发展并不被普遍接受,但它们在理论上和经验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一方面在于承认功能性美学,即功能上的成功所带来的美学吸引力,这就导致了艺术博物馆中机器的陈列,从内燃发动机到Tinguely的机械发明物,从Bugati到手工工具所具有的功能性的美。在过去的世纪中,设计艺术由于引进工业美学而繁荣起来,工业美学要求无瑕疵的精确、简单、清楚、明白,在这里我们不要忘记功能性美的经典例子,也即是航行的船以及摩天大楼①。关于功能性之美我们可以参看保罗・瓦莱里《对话》中的《建筑》篇(纽约潘西恩出版社,1956年版),保罗・瓦莱里合集第四卷,伯林根系列155,第129~130页。另一方面,美学思考上的第二个变化是,人们更乐意把所有感觉的感知囊括进来,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看和听,通过涵盖触觉、嗅觉、味觉以及躯体通过肌腱活动的感觉,整个躯体参与的感觉都进入了美学领域。这也导致了我们现代对美的意识的进一步扩展,包括全部范围内的躯体的反应、接受活动。在西方,舞蹈艺术兴盛起来,感官和性爱的体验已找到艺术的表达方式,.并且随之产生了美学快感。我们已经抛弃了非美学的,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非美学对于美来说是毫无关联的,只是它们现在被认为是外在的障碍。以上这些美学思考上的发展已大大扩展了美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范围。对于这种扩展,我们必须加进我们日益增长的美学意识和不同文化观念的意识,文化的范围也已经扩大了,不仅包括已发展的西方和东方文化的美学价值,而①HoratioGreenough对航行的船的功能性之美的赞赏具有经典性。参看:形式与功能(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60一61页)。保罗・瓦莱里这样阐释现代派关于功能性美学的信条:“我过去有时认为由于精确性而导致了美的印象的产生,某物和其履行的功能之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般的协调一致,由此使人生出一种愉悦的感情。我们可以说,这种能力的完满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激起兴奋的感情,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美的事物和必需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相对于问题的错综复杂,功能性之美使得结果简单明了,对于美的事物发挥其功能的有用性之美所带来的简易又会引起我们不可表达的极大的热情。”赛与当代生活方式且包括世界各地其他地区和本土民族的美学价值的观念。文化的范围是很广阔的,但是这种广阔又不是毫无节制的、任意的,而是恰如其分的。美的范围的扩展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假若美是某种情境的性质,那么任何情境都可以是“美的”,设想,如果外在的道德、宗教或者文化的标准不再适应了,我们如何才能够找到或者创造这种美的情境?这是对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巨大挑战。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大范围地运用美学,从而使现代生活方式是如何和在哪里具有缺陷的更显而易见。因为如果大量的可能美的情境随着艺术的开放、美学感知的扩展以及我们日益增长的对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感知而增加,我们同时就容易被美的缺乏而蒙蔽,这种缺乏正是由于对经济价值独有的崇拜而造成的。否定美学的普遍深入,即否定美学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建筑、房屋设计、城市环境、激发商业灵感并使之庸俗化的乡村之中,这就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寻找我们所欣赏、享受的美。我们所讲的是特定的情境,而不是总的全部的境况;小范围的美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美:日落时弥漫着颜色的天空,一轮升起的圆月,早春的一朵花,春天到来时鸣鸟的第一首歌,孩子的微笑,朋友的握手,音乐会上富有活力的声音。每天觉得这个世界是新的,也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美的,它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以动力,这就可能使我们去创造并培养美的情境,即使这种美不易察觉,因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美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因为这个原因,美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找寻到美惟一可走的道路。美和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我希望能够从其他的投稿者的论述中获得关于这个议题的更多的知识。(作者单位:美国长岛大学)吴海伦翻译美和现代生活方式
作者:作者单位:
阿诺德·伯林特美国长岛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59423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