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_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_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99网
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制度、知识与人:校企合作中的若干要素本期学术主持人:石伟平

2014年第34期

主持人按语: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式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但似乎并未找到真正广谱有效的合作形式。那么,校企合作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本专栏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了讨论。首先,大多数人认为我国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制度环境与校企合作实践中的张力所致,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制度配套,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其次,有人把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校企合作功能的浅表化,目前的校但谁也无法否认校企合作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企合作比较多地表现为学校教育过程向企业工作过程的模仿,

分,知识的传递仍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对这一功能的淡忘使校企合作对各利益相关方失去了吸引力。最有人认为校企合作这一概念暗示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但实际上学生、家长、老师、企业的师傅甚至社会都后,

目前的校企合作乱象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人的漠视。是校企合作的实际参与者,

制度、知识与人已经成为许多人反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观察点,本专栏组织的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仍有许多更为根本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王启龙,石伟平

要:新世纪以来,德国联邦主要采取预测职业资格需求,了解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扩大学徒岗位规模,

满足企业人才稳定需求;落实经济补贴,降低企业节约成本需求等途径,来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国在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时可借鉴德国经验,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研究和预测为基础,形成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思路;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度为核心,形成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态势;以改税费减免为成本形成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环境。补贴的经费鼓励机制为手段,

关键词: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经验与启示;德国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0)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王启龙,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石伟平,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4)34-0023-04

校企合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很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地方在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陆续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但是,在实施层面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没有根本改变,于是很多人疾呼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与职教法相配套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或促进办法,来推动职业教

育领域的校企合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金融危机和产业升级影德国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供给与需求结构响,

性失调问题,很多年轻人得不到就业培训岗位,同时,很多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找不到培训生,大大影响了企业开展“双元制”教育的积极性。为此,德国联邦基于2002年欧盟国家共同,签署的《哥本哈根宣言》设计制定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并在这一框架下,德国联

23

2014年第34期

邦以及各州不断修改和完善企业参与职业在各项的推动下,德国企业教育促进,

逐渐重新焕发了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德国联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主要针对学习者和企业两个方面,采取了预测劳动力市场的职业资格需求、扩大学徒岗位规模、落实来促进职业教育的校企经济补贴等措施,

合作,对当前我国制定国家校企合作促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世纪以来德国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归结

(一)预测职业资格需求,了解企业实际用工需求

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与我国学校本位的职业学校教育体“双元制”系相比,德国职业教育从本质上可以说“以企业需求满足为主导、以学校服务提是一种

“企校合作”供为支撑”的模式。企业为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的稳定,通过行业协会委托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为了保证二者合作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清晰地把握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德国联邦从1977年开始,委托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简称“联邦职教,德语缩写BIBB)每年发布《职业教育年度报所”

。该报告有两大部分组成:(1)主要包括告》

职业教对当前的培训位置和就业状况提出预测,育结构性发展的大量数据和详细的研究结果,并介绍解决教育问题的;(2)主要包括职职业继续教育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业教育规划、

的数据。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联邦职教所在行会等机构的协助下,每年调查并发布至当年9月30日前仍有效的培训合同信息。联邦就业署(德语缩写BA)每年也统计发布培训岗位的总供应量、总需求量等信息。通过开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研究与预测,使得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能够提早确认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帮助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可以快速灵活地调整,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1]

专题论坛

(二)扩大学徒岗位规模,满足企业人才稳定需求

2007年3月,德国联邦延长了国家培训公约(Nationaltrainingpact)的实施年限,其中,工业部门每年新增6万个学徒位置,全德各类公司内部

[2]

的培训项目总数也将从2.5万个增加到4万个。

截止2012年,该项目新增86500个培训位置;52700个新的企业参与其中,而且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及5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数量各均占到总体这使得愿意接受培训的年轻人拥规模的30%左右,

有更大的机会和更多的灵活性获得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特别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尤其是那些己经离开学校但未就业弱势群体,

的年轻人。2007年,联邦启动了“培训模“二次块”项目(TrainingModules)。项目规定,

①申请者”可以将已经获得的学分累积起来,或

者参加特殊安排的考试,从而获得“双元制”学徒资格。到2013年,德国共资助了50个地区开展该项目的试点

[1]

,企业培训岗位不足的

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为数众多的各类职业吸引了大批有意获取职业资格的年培训项目,

轻人,尤其是学业困难、底层家庭等弱势群体学习者,为他们获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格提供帮助他们完成了从学校到工作的了多种渠道,

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过度,

响力,也解决了经济危机下企业用工荒和领取失业金的青年过多等问题。

(三)落实经济补贴,降低企业节约成本需求

1.联邦层面的培训补贴金。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并保持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年青人和公司的吸引力,从2008年6月开始,联邦启动了联邦培训补贴金(trainingbonus),对凡是增加或扩充学习提供相应的培训补贴。在与学徒签位置的企业,

订培训合同后,雇主可立即获得30%的培训补贴70%的津贴在学徒期期间发放。津贴数金,另外,额由学徒身份第一年时雇主每月所提供的学徒工资(monthlytrainingallowance)来决定,雇主给学

24

专题论坛

徒的工资越高,其获得的补贴额度也就越大,最高

表1

学徒的工资

<500500-750>750

2014年第34期

可达到6000欧元(见表1)。

培训补贴额度(单位:欧元)

雇主得到的培训补贴

400050006000

“AuswirkungendesAusbildungsbonusaufdenAusbildungsmarktunddieffentlichenHaushal-资料来源:Begleitforschungte”Abschlussbericht:107

截止2010年12月30日,培训补贴金的发放

德国为该项鼓励共涉及47699个岗位,

[3]

提供了4500万欧元的经费。

2.地区层面的培训贷款。在巴伐利亚

培训第1年获得的补贴为培训工资的50%,第2年为培训工资的25%,如果企业是刚创立的话,每年还会再加10%。

3.行业部门的补贴。比如,汉堡的手工手工业企业接受被就业市场歧业商会出台,视的、就业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可以获得每月150欧元的补贴,学生培训毕业后,企业还能拿到750欧元的奖金。联邦交通部(KBA)规定,对于招收双元制培训生和成人培训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可以获得全部培训费用50%-70%不等的补贴(见

[3]

表2)。

该州银行为中小型企业和自由职业企业提供州,

培训贷款,每个企业最多50000欧元,同时,对每个培训生一次性给予2500-5000欧元的补助。黑森州规定,企业招收一名在来自其他破产企业的培训生,企业可以获得相当于培训生6个月工资的补贴,最多不超过10000欧元。如果学生是中学毕业之后接受双元制培训,那么,企业在

表2

培训类型双元制培训

企业类型内河航运企业陆地货物运输企业所有运输类企业

联邦交通部补贴

补贴额度

50%,每人次最多255欧元中小型企业50%;大型企业43%中小型企业70%,最多每人每月420欧元最多每人每月360欧元大型企业60%,

成人培训

derQualifizierungundBeschftigunginUnternehmendesGüterkraftv-资料来源:FrderungderAus-undWeiterbildung,erkehrsmitschwerenNutzfahrzeugen

我们看到,为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德国采用补贴的方式给予企业直接的经济支持,在联

行业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各个层邦和州、

内容具体,操作性面均有制定对企业的补贴,

强,效果显著。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1)对企业的资金鼓励多是以直接补贴的方式,操作性更强,企业看到的经济利益更直观。(2)各项的设计以保障企业和学徒双方利益为前提,雇主

其本身获得的补贴也就越给予学徒的工资越高,

高,而且是立即兑现的,这就避免了企业提高学徒工资的顾虑,保障了学徒的收入。另外,很关

比如特殊青少年、女性、残疾人和破注弱势群体,

产企业的培训生等,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不同行意识。(3)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

业(职业)、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人群的各自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各类企业均有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

二、对我国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的几点启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于学校本位的职业学校教育,多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部分省市出

,台了省、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但仍

难以扭转现实的窘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学校与学生等多方的利益追求不一致,以及利益

[5]

分配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表面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内部的机制却牵涉到的管

25

2014年第34期

理机制、行业部门的职责权限、学生的利益诉

解决校企合作问题必须将视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角从校企双方主体转移到、行业、企业、学校

从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尤其和学生的关系,

是企业和学生的视角出发,创新利益分担和分配

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通机制,

过分析德国在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笔者认为,对我国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主要有如下三点启示。

(一)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研究和预测为基础,形成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思路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内容体现实践工作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与普通教育有着

既是职业本质差别。正所谓“工作岗位的要求,

。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的出发点,

以,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为生产建设实践一线服务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首先要对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比如,劳动力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人(包括什么标准和层次水平)?人才缺口有多大?未来3-5年的供需状况是怎样的?进入某个行业的入职标准是什么?具体职业岗位任务分工是什么?胜任这些不同岗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这样的能力素质以何种形式(证书、资格或者文凭)来表达和证明?这些问

深入、持续的研究,才有可能保题都应有科学、

证职业教育的培养的人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二)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度为核心,形成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态势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量”的

有人可用;(2)在“质”上,好不好用;(3)要求上,“时间”在的要求上,长期可用。也就是说,企业“数量足够、对能力达标和工作稳定”的职业人才队伍相当渴望。但是,我们也发现,当前普遍采用“订单式”合作培养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部的

分学生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挫伤了企业参与人

职业教育从才培养的积极性。德国的“双元制”

本质上说就是现代版的学徒制,其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身份问题,企业将“学徒”视为自己的准员工在培养,可以很好地控制数量、放心地投入资源。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恰逢其

专题论坛

时,可以解决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足问题。

但是,也要关注到,由于我国在后对职业学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很多原本处于紧密关系的

“分道扬镳”,职业学校与企业当前实施现在学徒

制亟需充分分析我国的现有国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度。笔者认为,制度设计应关注三个方面:(1)不同行业的学徒制年限、企业选择、学徒规模等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制定《学徒管

等法律法规,将现代学徒制确定为职业理办法》

教育的国家制度。(2)在兼顾企业和学徒双方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补贴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关于补贴资金的来源,可以考虑各地市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对于学徒和经费的管理,可以借鉴英澳等国的经验,建立劳动部门主管的学徒服务中心作为日常管理机构。(3)应考虑到地区、行业、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差异,区别对待。比如,对于西部地区、特种行业、小微型企业、残疾人福利单位等,应适当加大补贴额度。

(三)以改税费减免为成本补贴的经费鼓励机制为手段,形成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环境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对于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财税主要通过税费的减免,企业普遍反映难以真正调动起积极性,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1)采用减免税的方式回报企业,申报时

手续繁琐;(2)按照目前减免税的办法,税间长,

额减免的额度较低,对于大中型企业、或者招收培训生少的企业没有吸引力;(3)减免税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仅仅是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这种信息不利于在公司内部传播,社会效益不明显,激励作用不大。

通过对德国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补贴形式和措施的梳理,笔者认为,采用经费补贴的方式可能会比减免税收更加有效。建议部门将税收减免改为按人头直接补贴的方式,比如,可根

进行补贴;开据校企合作培养的学徒和学生数量,

展学徒合作培养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给予企业补贴;开展学生顶岗实习的,学生的薪酬和保险费用应由专项资金列支。通过这样的

“多快好省”。方式,实现经费投入和产出的注释:

①己经离开学校一年以上,而且未能成功申请学徒位置“二次申请者”。的年轻人,再次申请培训岗位时即为

(下转第34页)

26

2014年第34期

整个诉求程序合理合法化,让学生的诉求表达能够找到存在的依据及相应的原则。

4.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诉求意见。认真对待学生的各种诉求,并针对诉求性质依据法定程序及相应原则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正面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疑惑、问题等,充分考虑学生对校企双方提出的各种建议与要求。

(四)建立需求评估机制

校企合作目前的需求评估机制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而作为即将从事一线生后备军的学生,其需求则在一定程度上附属于校企双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为实现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双向满足,校企合作有必要构建多方需求评估机制,将学生的需求摆在重要的位置。

1.学生评估自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评估自己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技能习经历,

获得、任务实现、目标达成、自我满意度等,检验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自身寻找需求无法满足的原因,自我修正。

2.学生评估学校。学生通过对学校课程设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安排等进行科学合置、

理地评估,找出学校需要改进的地方,以进一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状况。

参考文献:

专题论坛

3.学生评估企业。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基于自身感受,评估企业内规章制度、人才需求、用工安排、操作流程、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等与自身需求的适宜度,进而为实现自己与企业的相互满足做好充分准备。

4.校企评估学生。学校和企业根据学生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出学生自身的不足及其与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和需求标准不合之处,以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需求相互满足提供借鉴与参考。

[1]——以马尔库塞学说付永昌.单向度人的教育之批判—

J].教育评论,2009(1):154.为中心[

[2]J].清华大学教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

2001(3):25.育研究,

[3]——以课陆俊杰.学生需求关照的职业院校发展初探—

J].职教论坛,2012(3):34.程开发为切入点[

[4]“民工裘丽岚,唐勇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考

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4):348.现象[荒”

[5]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

J].教育研究,2011(10):60.索[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上接第26页)参考文献:

[1]HeinrichAlthoff,ElisabethM.Krekel.德国的职业教育

.FelixRauner,RupertMaclean.国际职年度报告[A]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C]2014:203-204.社,

[2]FederalInstitutefor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

.http://lib-VETPolicyReportGermany[DB/OL]

servCT.cedefop.europa.eu/vetelib/eu/pub/cedefop/vetreport/2010_CR_DE.pdf.February2010/2012-03-16:35-36,39.

[3]Begleitforschung“AuswirkungendesAusbildungsbonus

aufdenAusbildungsmarktunddieffentlichenHausha-lte”Abschlussbericht[DB/OL].http://www.bmas.de/SharedDocs/Downloads/DE/PDF-Publikationen/Forschungsberichte/fb438-Ausbildungsbonus-2013.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4]FrderungderAus-undWeiterbildung,derQualifi-zierung

und

Beschftigung

in

Unternehmen

des

GüterkraftverkehrsmitschwerenNutzfahrzeugen[DB/OL].http://www.foerderdatenbank.de/Foerder-DB/Navigation/foerderrecherche.html.

[5]“跛脚”J].臧志军.不要让校企合作条例成为的法律[

2014(1):卷首微言.职教通讯,

[责任编辑

金莲顺]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