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耕文明的形成

来源:99网
第2课 农耕文明的形成

奉贤区曙光中学 汪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南北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特征——南稻北粟,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了解新石器的概念;了解水利对于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知道禅让制是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理解原始人类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形成,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初步学会利用、整理和归纳资料的历史学习方法。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简单地分析、解释历史。通过问题研讨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协作精神。

3.认识农耕文明的产生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进步;大禹治水的成功事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河姆渡、半坡遗址为例,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明差异的成因和基本特征。 难点:从大禹治水的事例中理解到水利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性。 说明: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明差异的成因和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故为本课重点。

2.大禹治水的成功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个范例,它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是农耕文明进步的标志。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中的因果关系,初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传统上中国南北方导入 ——大米。 思考:为什么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会有不同的?以此导入新课。 主食:北方——面食;南方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个别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 提问:今天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主食分别是什么?南北不同的饮食习惯是从何时形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几千年前去看) 设计意图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教科书P8-10有关河仔细阅读教科书的有关资料,学习了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的相关资料,通过问题研讨学习,掌握知识。思考: 在学生阅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提姆渡、半坡遗解如下内容: 址的文字、图片资料。 1.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 南稻北粟 2.河姆渡、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南北农耕文明各有什么特征,并说明成因。进而了解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南稻北粟”格局。 1.河姆渡、半坡农耕文明有何问法,引导学生探基本特征? 河姆渡:种植水稻、饲养禽畜,捕鱼狩猎,制造陶器,建筑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半坡: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用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陶,建筑半穴居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形成这些基本特征的地理因素是什么? 河姆渡:江南地区,气候湿润讨学习。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文字、图片等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对历史现象作客观解释的学史方法。 阅读后,小范围氷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半坡:讨论,交流发言,形成较客观的认识。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温暖,肥沃的黄土地适合粟黍等旱地作物生长。(呼应导入中的问题) 教科书P10-11:有关仔细阅读教科书有关“大禹治水”的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作适当指导: 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资料寻“大禹治水”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的文字、图片资料。 材料:大禹治《上下五千年》、《史根据学习目标与要求,提取历史信息,思考如下问题: 1.分析、讨论教科书P11“各抒己见”1.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各抒找相关的历史信己见”中的“堵”与“疏”两种不同治水方案的弊与利,联系现实说明“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息,从而突破难点;从大禹治水的成功事例中体察中华民族的智慧2.分析大禹治水成功意义:大与勤劳,了解水利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安全,还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进步,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对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等。 记·夏本纪》中的问题。 2.分析大禹治水成功的意义。 3.了解“禅让制”。 水 等有关内容。 小组分析材料,推选首领的原始民主制。 讨论问题,推选代表作陈述发言。

提出问题: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史实? 2

[板书设计]

黄河流域 地域特征:南稻北粟 农耕文明的形成 发展进步:兴修水利

长江流域 大禹治水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训练设计]

小张、小李和小王三位同学就“半坡人是否掌握制陶技术”展开了讨论。老师问他们的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小张说:“我听研究历史的爷爷说‘半坡人没有掌握制陶技术’。” 小李说:“我看课本上这么写着‘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 小王说:“我参观过半坡出土文物展览,看到了半坡考古发掘出的陶器。” 请你说说他们分别通过什么材料得到历史信息?

[案例]

问题探究: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史实?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提供关于大禹治水的材料,如《史记·夏本纪》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青铜器上对大禹治水的记载、绍兴大禹陵的介绍等,让学生分辨这些材料的可靠程度。

学生:能区分史料的种类,遗迹实物、史书文献、口传史料等。 教师:这些材料,能否印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自意见。有的说完全能够,有的说不一定,还有的说不能够。分别推选代表作陈述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指出不同的材料能印证出不同的历史,只有掌握更多的可靠的史料,才能更有力地印证历史。

分析:本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以大禹治水为载体,帮助学生分清各种不同的史料,知道遗迹实物、史书文献、口传史料等不同的材料的可靠程度是不同的,在使用中应该有所区别。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较肤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浅出,切忌理论性过强。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